张如意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益关照探析
张如意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利益是人一切社会行为的动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鲜活的现实依据。秉持公平性、现实性、系统性以及和谐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尊重大学生的平等人格和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编织与大学生的利益纽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
利益是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须臾离不开的东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漠视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利益需求,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没有“地基”的尴尬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关照大学生的利益,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益关照的内涵界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关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是以强制的力量驱使教育对象接受教育者所宣扬的思想观念,而是充分正视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将这种需求纳入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思想的关注、认同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实效性。而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视而不见,只进行生硬的宣传,势必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关注和回应,只会让他们避而远之,遑论将思想理论进行有效灌输。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照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益关照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现实的人”为了满足生存所带来的基本客观需要而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在其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反映了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同时利益也是驱动人去改造自然,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的最初驱动力。在由利益驱动人们改造生产力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需要不断被满足同时新的利益需要被不断创造。为了调节不同团体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满足特定阶级的利益需要,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形成了矗立其上的各种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因此可以说是利益需要催生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益调节的需要产生了思想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基于此,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个人利益在人类发展历史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承认并主张物质利益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的决定作用,反对脱离人的现实利益而去抽象谈论精神、政治和文化利益,并且做了很多经典的表述。“‘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出于基本生存要求而具有的利益需要与人更高的价值追求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利益需求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有体现,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的文化先哲也早就认识到利益的满足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我国优秀传统思想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对客体利益需要的关照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益关照提供了鲜活的现实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利益观念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的的重义轻利,羞于谈利益,耻于谈利益,快速过渡到逐利无罪,逐利光荣,利益最大化成为每个生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个体的共识和追求。因此,在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倾向,即十分注重现阶段的物质利益和即时的收益反馈。他们更加注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活动,有着较为强烈的维权意识,而对事不关己的教育与宣传较为冷漠。同时对知识的学习有着更为急切的变现的需要,对于就业技能和经济效益的课程并不上心。但这并不表示当代大学生就唯物质利益至上,由于这一群体本身知识水平处于社会的较高层次,他们对于尊重、认同等精神利益同样有着较高的需求。这样的心理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在现阶段用单纯的精神号召对需求心理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直面他们正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需求,在具体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满足这种需求,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关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益关照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忽视甚至漠视学生利益的现象。一些高校管理人员思维还停留在陈旧的强制性管理和教育模式中,在面对学生时还是板起面孔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能站在学生角度认真考虑他们的利益需求,对于学生提出的事关实际生活的要求也不能认真体察。例如一些学校学生的食宿条件落后,已经影响到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却仍然忽视学生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对接学生的真正需求,仍然采用开讲座、看视频的陈旧方式,资源投入不少,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在面对大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时,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不能清楚的认清两者的关系,以一种机械和片面的观点割裂了二者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现实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极端。要么过分强调精神号召,只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化,而对学生的生活、就业等物质需求不够关注,最终沦落为没有根基、不接地气的自说自话。要么过分看重物质激励的作用,更加倚重以金钱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认为物质奖励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万能的,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动态没有进行及时的纠偏和引导,忽视了教育疏导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心理和情绪的极端化发展,出现严重的恶性后果。这两种极端倾向最后的结果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益关照的原则就是在处理涉及大学生的利益分配、利益调整问题时应秉持的法则和尺度。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中观的方式方法的指导,划清恰当的边界。
(一)公平性原则
公平原则即是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公平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不搞区别对待,使每一次利益调整都能够最大程度上符合绝大多数成员承认的分配规则。公平是人类社会必须的价值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公平的利益分配可以在满足个体私利性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减少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生活范围和生活状态的的同质化,他们的利益往往也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集中在考研、奖学金分配、荣誉称号授予等问题上,容易产生利益摩擦的地方相对集中。因此在处理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时,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引发学生的不满,造成群体情绪的激化。这样的利益分布格局决定了在处理大学生利益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公平原则,程序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最大程度形成学生的共识,最终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
(二)现实性原则
所谓现实性原则,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和生活实际,关注他们的客观的生活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现实利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内驱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十分注重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召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关注,才能唤起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与热情。但这并不表示关注大学生现实利益是一种短视和唯物质主义的观念。现实性并不表示只关注学生的物质利益,大学生群体的尊重需要、认同需要、归属需要等精神利益同样是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这并不与他们的物质利益需要相矛盾。相反,过于重视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利益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偏离原来的目标设定。概括而言,现实性原则基于对大学生切身现实利益的关注,将他们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实现有机统一,将低层级利益需要与高层次利益需要相结合,将大学生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实现真正的利益关照。
(三)系统性原则
何谓系统性原则?简单概括就是在处理大学生利益问题时,在最大限度满足个体物质精神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体个体,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既要看到每个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利益诉求,要关注到作为群体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秉持公平的原则处理大学生利益诉求,但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必须摒弃“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落后的人人有份的思想。也就是说不能追求现实状况上每个人利益的绝对实现,就像评优评奖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要想实现大学生群体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允许差距的存在。这种差距形成的示范效应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激励大学生追求进步的重要内驱力。当前一些大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为了追求狭义的平等,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分配名额,无疑在客观上影响了资助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公平原则不代表消灭差距,系统性原则又要求差距应在控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才能既关照大多数人的利益,又形成榜样激励作用,从而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群体不断发展共同进步。
(四)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即在处理大学生利益问题时,应把群体关系的和谐作为重要的目标导向,避免群体之中因为利益问题出现矛盾的激化和升级。“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利益的和谐,利益的调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4]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一方面可能会与他人发生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可能和群体、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利益冲突的解决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顺利化解矛盾,平息冲突,才能为个人和群体、社会的前进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利益关照不,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利益,而是通过和谐的利益分配和调整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得实效,达成教育对象自身内部,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应该注意的是,和谐原则作为一种目标尺度,不是方法层面的和稀泥,更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和谐原则是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利益矛盾做最有利于群体关系稳定的处理,是以集体利益为前提的和谐,不是满足每个个体利益为目的的和谐,更不是以牺牲集体利益平衡个人利益的妥协。以和谐为导向的利益关照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而且作为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塑造个人素质过硬,思想观念坚定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往往又能进一步促进和谐的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关系的发展。
在前述基础上我们在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关照的内在联系,明晰利益关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要求之后,必须更新现有的思想政治利益关照的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承认并尊重教育对象作为“现实的人”所具有的利益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利益引导的起点和必要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教育对象树立全面的利益观,即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其在物质资料占有上的发展,而应该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在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注重作为大学生这一极端重要的群体在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作用。防止他们的利益观从计划经济时代片面重视精神价值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片面注重物质利益的极端,应该达到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和谐统一。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漠视集体利益的状况,应引导他们从只关注个人扩大到关注集体利益、关注国家利益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并不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发展是绝大多数个体个人利益发展的前提,个人利益的发展也不应该以损害国家利益为手段,要时刻想着向国家和社会回馈个人利益发展的成果,树立公益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正确辩证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的重要部分。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教育对象树立利益获取方式正当化的观念。正当的利益获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为了获取利益而不顾他人正当利益,不顾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应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对市场规则遵循的精神,以长远的目光关注当下的利益实现。
(二)畅通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
通畅的利益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让大学生利益主体有通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担负的责任。在利益主体利益表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双向互动进行利益矛盾的化解,既要帮助大学生利益主体让自己的合理诉求为学校相关部门知晓,同时通过帮助其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利益观,消减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在畅通学生利益表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及时发现积累在学生之中的矛盾,有助于学校作出合理决策,解决校园隐患,缓解学生矛盾。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平等地倾听学生诉求,“在各类人群之间,在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疏通,进行工作和行为的配合,使之相互沟通和理解,加强联系与合作”[5],通过思想工作将怨气化解于无形,将不良情绪消灭于萌芽。然后充分综合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辨别出合理与不合理的诉求,分析这些诉求反映出来的学生诉求和矛盾,检视学校各项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最后及时将汇总和分析的信息上达给相关决策层作为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和保证功能。比如,每学年的奖助学金的评选往往是大学生利益矛盾的高发区和利益诉求集中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考察学生思想动态的最佳窗口。及时检视完善评选规则,给真正贫困的学生以帮助,让他们的能有一个安心学习的经济环境,给真正优秀的学生以激励,让学生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尊重大学生的平等人格和主体地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几个层次。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外,还会有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对较高层次需要会成为人继续发展的向前驱动力。这五种需要的层次虽然是依次增高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次序并非完全固定和不变,需要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在其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对象,在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外,由于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一般十分看重精神利益的满足。在校园环境中,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高层次需要更多体现在追求自身的主体性,追求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体人格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学生在这种关系中感受到彼此间人格的尊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当前涌现出来的一些高校的优秀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无不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第一前提。此外,大学生活相比于中学有了更多的自我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确立大学生组织和大学生群体在学生事务上的参与和发言的权利,让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实现,落实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种精神利益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利益关照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应是重要的进行政治思想理论灌输的场域,然而不可否认的现状就是,在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抬头率相当不乐观,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类课程持敷衍态度,甚至视若仇敌。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除了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单调落后,更重要是思政课既不能对与未来物质利益挂钩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也不能在当代大学生青年所需要的人格尊重和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等精神利益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群体与思政课利益无关的局面,从而形成疏离和排斥的心理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树立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诉诸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显然不能有效实现。因此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进行热点的探讨与交流,形成国家民族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生活之间的切实利益关联,自然能够吸引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和关心,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原则上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达成对他们精神利益的关照。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能够在学生中受到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中国现实热点和大学生切身利益进行了有效的衔接,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教育部思政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4]王继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78.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3.
(责任编辑:孙书平)
An Analysis of Interests Consider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ZHANG Ru-yi
(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Interest is the motive of all social behavior. There is a profound MarxisM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vely reality basi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ake care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interests. Adhering to the fairness, reality, systematic and harmonious principles,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the interests of socialism, smoothing their channels of expression of interest, showing respect for the equal personality and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weaving interest link with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ests
2016-09-30
张如意(1993-),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461
A
1008-7605(2017)01-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