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总目录
2017年第1期(总第165期)
涂小雨/对准看齐: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思考与建议
云付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审视
孙宝林/统一战线视域中的民族问题、隐患及对策
施敏秦海菲/互联网技术在统战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曾土花/社会组织协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之道
王俊华/政党协商有效嵌入公共决策的三维分析
董必荣/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关系探讨——兼论政党关系和谐
岳继光江静孙烨忱郑晶晶/高校基层统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路径探索——以同济大学为例
赵先如/近代参事制度探究
张勇/重庆文化抗战运动发展述论
2017年第2期(总第166期)
沈小勇/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许徐琪/关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张丙宣张磊/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与边界
刘晓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文明特质的判定与宗教中国化
张涛/协商民主视阈下九三学社先贤政治主张的历史定位——以褚辅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草案》为中心
王振娟/论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
黄天柱/2016年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评述
周巧生/关于“民主科学座谈会”和“九三座谈会”的再研究
李淑萍/沪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队伍状况和基本特征比较研究
杨力源/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实施的经验分析(1949-1965)
徐军/当代中国民营市场中介组织专业人员基本状况的研究
任小艳/新常态下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017年第3期(总第167期)
谢静刘紫琦/台湾媒体的运行特点及影响策略研究——以台湾纸媒涉陆舆情为例
蒋光贵/习近平公平正义观探析
熊必军/关于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思考
吴平魁/民主党派与政党协商
金更兴/无党派人士旗帜性人物培养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贾亭/新媒体时代加强民主党派舆论工作研究
蒋连华施润华/社区治理创新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引导研究
陈昌福/致公党首任副总理之由来与结局
张化/丁光训主教开启的一个对外窗口——爱德基金会
李静/大统战格局下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定位与特色的思考
2017年第4期(总第168期)
周汉民/“一带一路”建设要关注法治环境
杨爱珍/监控腐败:分析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的现实视角
刘晓丽/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从《准则》《条例》的修订完善透视共产党自身建设
欧庭宇/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民族气质与中国特质
廖振民/人民政协与地方治理的契合探究
杨英/作为一种可能:以政党超自主性突破国家自主性
陈钰业/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维度
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办公室课题组/关于上海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
吕仕杰陈锦荣/加快统战新型智库建设提升社院资政教学水平
张汉/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如何“照顾同盟者利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研究
孙诺张影王珏/探究微课在统战培训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补充教学法研究
2017年第5期(总第169期)
钱牧/中国政党趋同现象的历史缘起考察(新民主主义时期)
姚跃传/哲学视域下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研究
刘洪波/新形势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四性”的现实路径
肖建平/论政党协商的双重属性与内在张力
闻丽/政权建构中的多党合作——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历史实践(1949-1955)
盛佩琰/“补短板”语境中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李运波/民主党派基层支部组织建设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朱玖琳/忧国伤时类乃翁——宋庆龄秘书柳无垢与父亲柳亚子
骆平/“民主之家”特园在多党合作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康家玮/民生思想对民族工作实践的启示
2017年第6期(总第170期)
姚俭建李响/参政党民主监督与公共政策机制优化——以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专项工作为例
杨卫敏/人民政协统战团结功能新论——简析习近平对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的贡献
时玉柱/“一带一路”倡议的传统文化基因
朱俊英/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教育
孙存良李徐步/协商治理:优势、困境与出路
谷玉辉/论农村协商民主与社会质量理论的契合性
李仲才/深化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三维度
龚晨/统一战线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及其效应提升
刘自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途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陈昌福/不忘初心跟党走,致力为公砥砺行——纪念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十周年
游文亭/提升农村宗教事务管理水平的法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