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周恩来对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贡献及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徐鹏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养和造就的革命精神,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周恩来在西柏坡工作期间,以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实践,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充实了丰富的内容;并且后来进一步阐释了西柏坡精神内涵;他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西柏坡精神;周恩来;贡献;思想政治教育
西柏坡,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华北重镇石家庄西北方向约九十公里,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岭前有个住着约百十来户人家的村子,即为西柏坡村,它隶属于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因为中国革命的机缘,曾一度幸运的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胜利指挥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这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伟大的革命实践铸就伟大的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从一九四七年五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撤离此地,共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的革命理论和实践铸就了西柏坡精神。如果说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养和造就起来的,那么,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和毛泽东最重要助手的周恩来,他对西柏坡精神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是怎样的呢?学术界对此尚无专题研究。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解析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回顾周恩来在西柏坡时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分析他对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贡献,并体味其当代价值。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学术界目前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看法。笔者认为,西柏坡精神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理所当然地体现在:第一是在革命转折的重要时期所体现出来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第二是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第三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赶考”心态和“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亦即“两个务必”精神。当然,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但是最基本的内涵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
在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基础;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鲜明特征;“两个务必”精神则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西柏坡精神这一有机整体。
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周恩来和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抵达西柏坡村,到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离开,周恩来在西柏坡工作生活了整整十一个月。这十一个月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周恩来人生中最繁忙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实际上他是西柏坡精神的化身和最有力的践行者。
首先,周恩来以代总参谋长身份担任毛泽东的助手,直接参与三大战役的战略决策。
当时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首先酝酿的,很多电文也是由他们两人起草修改和签发的。在第一次战略决战辽沈战役中,周恩来以敏锐的军事观察力和军事指挥才能,多次对东北野战军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写信给国民党长春守将郑洞国,促使其率部投诚。[1]蒋介石曾秘密策划部队企图偷袭中共中央所在的西柏坡。周恩来在紧急情况下,调兵遣将,积极部署歼灭来犯之敌。后来国民党在损失官兵三千七百人,战马二百四十匹,汽车九十余辆,以及其他大宗作战物资的情况下而狼狈回窜。[2]在平津战役中,周恩来在指导有关野战部队采取措施滞留傅作义部的同时又派员与傅进行秘密和谈,最终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周恩来是中共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领导人之一,但长期以来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施展。到了三大战役期间,才充分地展现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文韬武略。“在开展三大战役的日子里,周恩来是最忙的中央领导人,仅为中央起草电文就达86篇。处理其他事务更是难以胜数。说三大战役的胜利,凝聚了周恩来的心血毫不过分。”[3]除此之外,周恩来还全权负责战争的后勤军事供应工作。
其次,周恩来在西柏坡时期积极酝酿筹建新中国的各项方针政策。
在经济建设方面,周恩来明确指出:“在城市和工厂,过去我们实行的是破坏政策,因为那是对付敌人;解放后,管理城市和工人是人民自己的事了,必须按‘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去作”。“我们中心是反对官僚资本,并应联合私人资本为推翻蒋政权而斗争”[4]。在一九四九年初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主要报告,全面阐述了建设新中国的方针政策。周恩来强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应授权地方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并对金融、交通、工业、城市接收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有较强针对性的意见。[5]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周恩来这些极富远见的思想认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科技文化建设方面,周恩来也十分重视。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他致电中共香港分局及其分责人,要求将分散在上海、南京、重庆和香港等地的电影戏剧人才,除少数留下外,其余动员去东北或来华北,以发展解放区的戏剧特别是电影事业,并为全国胜利后的需要作准备。[6]周恩来此举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人才准备。而且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周恩来还想方设法鼎力支持钱三强开展原子核科学研究。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是由于周恩来的英明决策,才有了后来新中国核科学事业快速顺利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当时新中国虽未成立,外交部长一职亦未任命,但是周恩来实际上已经开始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并在实际工作中担当起了处理一切外事工作的重任。
此外,周恩来也积极开始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一九四八年秋,他亲自拟定邀请爱国民主人士到解放区商讨召开新政协问题的人员名单,并指示相关地方分局妥善安排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与此同时,周恩来还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并反复修改。正是周恩来具备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和优秀的领袖品质,所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到关于新中国人民政府的人员组成问题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7]
在西柏坡期间,周恩来尽管工作极其繁忙,“天天都是东方红”(指当时周恩来夜以继日的工作,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东方发亮)[8],但他仍然同周围的老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所住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秋天满树的鸭梨压弯了树枝。周恩来每天从树下走过,从没有摘过一个。有一次刮风掉下两个梨,他都让警卫人员拾起来,送还房东。[9]周恩来这些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的感人事迹,至今在西柏坡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总之,周恩来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实践上的贡献。周恩来在西柏坡,忘我的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接参与指挥战略决战,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积极全面地筹建新中国,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和高超的领导指挥艺术,以及革命领袖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民主团结的高尚品质,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无疑也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离开西柏坡以后,周恩来对西柏坡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评价,尽其所能阐述西柏坡精神并倡导弘扬西柏坡精神。
第一,周恩来高度肯定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建国后,他曾在一个批示中饱含感情的写道:“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在此。”①这既是周恩来对西柏坡时期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西柏坡历史地位的最权威评价,准确恰当地概括了西柏坡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据此,后人常常把西柏坡称作“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周恩来从历史评价上对西柏坡精神形成做出的一个独特贡献。
第二,周恩来淋漓尽致的阐释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首先,他特别强调和重视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九五三年五月,他谆谆告诫干部子弟们说:“希望你们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10]一九五六年,他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讲:“就拿我来说,你要有一两年不到底下去,就会和群众有隔阂,许多群众的事情就会不晓得了。”[11]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周恩来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也是建国后他对西柏坡精神内涵的进一步阐发和丰富。
其次,周恩来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作为自己信守的重要处事原则和基本要求。早在一九四三年的时候,他在《怎样做一个领导者》一文中就提出了“要戒慎恐惧地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一九五六年,他告诫外交部门:“当然不也要有一点成就就骄傲。我们是一个大国,由于我们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可以少走苏联的一些弯路,这就可能产生新的骄傲自满。我们要时常看得远一些。骄傲自满总是危险的。”②周恩来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他也几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着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周恩来不论是在西柏坡期间,还是在离开西柏坡之后;不论是在亲身实践上,还是在理论阐发和对西柏坡历史地位的评价上,他对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丰富做出了独特贡献。更为可贵的是,他始终以自己的言行切实地阐释和践行着西柏坡精神。这也体现了周恩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一致性。
西柏坡精神资源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它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天然的契合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丰富最珍贵的教科书。西柏坡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全面贯彻西柏坡精神的要求。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生哲理,尤其是“两个务必”等理论精髓是先进的思想政治武器。在新的时期,西柏坡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补充完善,又相互促进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柏坡精神不仅不会过时,它反而应该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坚定的信念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调和主线,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求我们必须胸怀理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反华势力依然存在并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利用西柏坡精神教育和鼓励人民,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信念。这对于当代社会青年人而言,相当重要。另外从当前社会状况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暗生滋长。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调和主线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艰苦奋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弘扬西柏坡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弘扬西柏坡精神,不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在西柏坡精神中集中体现为“两个务必”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改善。但是在这样和平高速发展的时期,忧患意识很容易被忽略,有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重视起来,看清国内外形势。按照当前形式来看,从国际环境来分析,其实表现的并不安宁,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威胁着人民的和平和安全;从国内环境来说,目前我国发展速度很快,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表现出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而是一味热衷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其实这都是淡化甚至严重抛弃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精神的结果,必须要大力克服。
注释:
①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在图博口《关于梨菜铁路通过红岩村和新华日报馆旧址问题的请示报告》上的批示手稿,转引自《周恩来传》(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84页。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编:《周恩来谈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11,893.
[2]金冲及.周恩来传: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99,901.
[3]石仲泉.我观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66.
[4]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89,790.
[5][6]周恩来传: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914,915.
[8]成元功.周恩来总理卫士长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9,60.
[10]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5.
[11]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03.
责任编辑:郭丽娟
D261
A
1674-1676(2017)01-0072-04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JK1805);西北政法大学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JY201613)。
徐鹏(1985-),男,陕西商洛人,西北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