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11 07:11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7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科学

文 许 毅(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四川成都 610072)

论马克思的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文 许 毅(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四川成都 610072)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原因的钥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周而复始运行的关键。基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揭示和创立的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对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调发展 两大部类 科学发展

马克思的著作很多,《资本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资本论》创立的协调发展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运行机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马克思揭示和创立的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亦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协调发展理论的创立

19世纪中期,重农主义学派代表魁奈的思想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关注,马克思对其著作《经济表》进行了仔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重农主义学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又对亚当.斯密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斯密的分析与重农学派有相似的狭隘局限,认为这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有明显的倒退痕迹。之后,马克思又对李嘉图、拉姆塞、施托尔希等经济学家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马克思发现,他们大都是对斯密观点的教条,并无太多创新,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问题也并无太大创见。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通过研究和批判一众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运用动态分析法和科学抽象方法,创立了社会生产的两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分成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这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马克思的思想理论:“马克思要考察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要考察的不是社会经济的零星部分,而是全部社会经济的总和”,这是对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特点的高度概括。所以,马克思从分析的开始就对社会生产进行了两大部类的划分,即把社会生产的各个部分,无论进行社会生产的部门数量有多少,也不区分社会产品的种类有多少,对每一种产品而言,不是作为生产资料使用,就是被作为消费资料使用。即便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难免有交叉现象存在,也不妨碍将社会总产品划分成两大类,将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

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极速扩张,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也促使了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的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对当时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专业化、集中化和组织化是对生产的新要求。同时,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对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生产成果根据全社会的需要进行分配。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盲目竞争却阻碍了这一客观要求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各部门生产的比例关系,常处于失衡状态,而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所以,社会再生产要得以顺利循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必须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要按比例协调发展。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部分,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协调的集中表现,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体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协调发展”命题的有力佐证。马克思的《资本论》本身就是一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的理论经典,当初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协调发展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是成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协调发展可能性持根本性的否定态度,通过探析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生产、流通、再生产过程对资本主义不协调发展的规律性进行论证,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最终创立了关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这一科学思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二、马克思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科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创立了两大部类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最终揭示了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就是社会协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协调发展思想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协调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的国家。为了使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先进的工业国,也为了尽快赶上当时的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我国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依靠资源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加上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后发优势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2009年4万亿政策投资红利的消失,我国政府主导的高投资、高积累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性供需不适,表明单纯依靠投资、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能维持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最低点,2015年更低足以证明。

长期以来,投资需求主要拉动了生产消费的增长,扩大内需,既要拉动投资需求,还要带动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主要是指生活消费。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消费的生产主要由第一部类的生产部门完成,生活消费主要由第二部类来完成。生活消费的不足,势必对第二部类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第一部类的生产,最终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失调,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以,加强生活消费观念的意识,扭转长期以来重视生产消费而对生活消费认识不足的观念;调整生产结构方面的投资结构,以消费促投资,以投资引导消费升级;除此之外,还要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和加强各种保障机制以明确消费预期,并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所以,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协调发展都对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协调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基础

我党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是我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并将指导我党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马克思的协调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竞争就是比较优势的竞争。可以通过加强区域竞争从比较优势角度出发谋划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可以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寻求转变,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产业协调发展要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以推进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保护生态重在治本,边污染边治理、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思维模式使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严惩,必须接受教训,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开展生产,以实现能耗最小化、排放最低化的目标,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还要求统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协调发展思想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也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第二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引擎。除了科技创新,还要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之间彼此和谐、相互带动并互相促进,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主要做好四个统筹兼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处理各方复杂的矛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共同为创建新型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努力,协同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的情形下,“开放”不仅要求我国统筹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展高层次的开放经济,还要求我国姿态积极以推动形成新型国际关系,为促进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繁荣和持续拥有和平发展和生活环境作出贡献。“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在国际上体现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惠及国际社会的广大民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协调发展思想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包括各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包括了产业的地位及作用等。产业结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生失衡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依据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所具备的资源条件,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产业发展自身内在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的结构层次和比例再次实现协调发展。依据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演进进程中,三次产业内部的变化规律是由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低端技术向中高端技术水平转变。所以,根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两大部类各部门之间及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比例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我国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低迷,经济下行压力波及的产业范围较广,经济增长率放缓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要面临的现实境况,也是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依马克思协调发展思想的逻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结构调整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方向。即突破经济以利润率衡量的标准,代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以全面发展标准和人文发展指数衡量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相适应的。马克思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产业结构关系调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二是协调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三是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科研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五)协调发展思想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

马克思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引领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要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从速度和规模至上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向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改过去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以求经济在数量、速度和产值上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争取走出一条以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保证经济向高质量、效益优先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协调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三次产业各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1][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7]列宁全集(第21卷)[M].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刘国光.刘国光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363.

责任编辑:唐若兰

F121.3 文献标志码:A

1008-6323(2017)04-0072-06

许毅,四川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2017-06-20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科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