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的社会困境与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2017-04-11 06:48:39谢熠熠
实事求是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绿色环境

谢熠熠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四川 宜宾 644002)

论绿色发展的社会困境与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谢熠熠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四川 宜宾 644002)

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渊源,马克思、功能主义、当代环境社会学等学者和学科流派对绿色发展都进行过深刻的理论阐释。面对严峻的生态治理形势,人民群众对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期盼,以及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刻教训,绿色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社会规律,全面考量绿色发展的社会功能发挥,增强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加强绿色发展的社会治理,构建绿色发展的良性社会互动是可行路径。

绿色发展社会学社会困境实现路径

绿色发展是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必须遵循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了国家发展行动的先导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后,国内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成就斐然,却鲜有社会学关于绿色发展的研究。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式和必然选择,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绿色发展的社会学理论渊源

1.绿色发展是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继承。尽管马克思并未在其著述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但在其关于社会形态、社会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阐释中仍然可以看出其对绿色发展的隐约解答。首先,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生产力发展到当前阶段对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即“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和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休戚相关。社会有机体主要由自然和人口两个核心要素所构成。人类改造自然,既具有主动性,同时也受制于自然,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不然就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生态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并发。[3]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论观点,既能动改造自然,又敬畏自然的社会发展观。最后,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从相反的角度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说明。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弱点,导致了资本的疯狂逐利行为,这将产生不可避免的生态危机。如果要实现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再生产,需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依靠技术进步开展循环经济。[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经济体均经历过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绿色发展正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经历惨痛教训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实践。

2.绿色发展是对社会功能论的生动实践。社会功能论,亦称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之一。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社会的整合需要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正常发挥各个子系统的功能,才能抵抗外部压力,避免社会发生变迁。现代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社会功能划分为适应功能(Adaption),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和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即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5](P148)适应功能是指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且获得系统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目标获取功能为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目标的主次关系,以及调动社会成员完成目标;整合功能主要强调系统之间的协调;模式维持功能是指系统各部分具有按照即定价值取向参与整个系统的动态运转。[6]绿色发展是对当下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理解,是维持社会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正确选择。绿色发展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容量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既体现了对当下发展环境的适应,又不否认对环境资源的正当获取,体现社会的适应功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强调社会的共建共享、全民参与,体现了社会系统的目标获取功能。以效率、和谐和可持续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核心,有效发挥了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

3.绿色发展是当代环境社会学的不懈追求。环境社会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起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下,诞生的一门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治理由此而来的环境问题是环境社会学的主要议题。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正是环境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懈追求。第一,绿色发展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目标具有一致性。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是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目标和诞生初衷。为有效缓解人类社会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分析社会活动的环境影响出发,寻找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环境社会学一直奋进的方向。第二,绿色发展体现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追求。乐观主义,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均衡发展,促进环境公平与空间正义是主流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取向。[7]环境社会学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采取合理的方式就能够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和空间正义。绿色发展是以发展为目标,采用绿色的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保障各社会阶层的环境权益,正是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追求。第三,绿色发展为环境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在思想上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应该围绕绿色发展的方向,在如何更好的践行绿色发展方面提出自己的学科解答,这也是环境社会学应有的学科担当。

二、绿色发展面临的社会困境

1.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滞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将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意识的污染”是导致大自然危机的先导因素。[8]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然而,我国社会依旧面临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滞后问题,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普通大众的环保意识滞后于绿色发展要求。绿色发展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尽管绿色发展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依旧面临着部分社会主体绿色发展意识不强的困境。人们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具有模糊性,对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缺乏清晰认识。[9]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经济资本缺乏足够的自我革新动力,社会责任感不强,将环保与发展相对立,不愿意为绿色环保增加生产成本。不良经济资本甚至会为了一已之私,成为破坏生态环保的祸首。另一方面,虽然普通民众绿色发展的意识已有所增强,但是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依旧根深蒂固。例如,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民间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又如《限塑令》在农贸市场和小商贩中陷入落实难的困境等。[10]然而,不少群众并未意识到这类行为有悖于绿色发展的要求,凸显了我国居民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依然有待提高。

2.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生态环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增强,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后,生态环境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传统发展方式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治理形势。第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惯性冲突。虽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无刚性冲突,但是我国部分地区长期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作用下,现有的经济结构依旧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冲突。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惯性往往会使环境污染表现出惯性特征。[11]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我国还存在相当部分具有环境污染风险的经济体。第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难度增加。风险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意识到的诸如生态等风险越来越多,对风险的反思和控制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但是风险控制的能力增长却滞后于风险增加的速度,对风险反思的后果却更加无能为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环境风险数量不断增长,强度也迅速提升,且有的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一旦生态环境风险失控,演化为生态环境事故,则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第三,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期盼越来越强烈。随着发展而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引发相关社会问题的重要诱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无不刺痛着国人的神经,多数居民感受到了严重的环境风险,例如以雾霾为标志的空气污染已经引起了部分居民的担忧。[12]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可能的环境风险也越来越敏感。

3.绿色发展的社会互动缺乏。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国家、社会、组织、个人都应在其中。社会互动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社会效应的过程。由于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提出时间较短,致使绿色发展的社会互动存在欠缺。第一,绿色发展的社会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序社会互动的发生离不开有效的规则和制度体系,绿色发展在全社会的推进需要有支撑社会个体和群体行动的相应机制。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宏观层面上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备。然而,微观层面的制度体系依旧具有完善的空间,例如居民生态环保的行为规范,对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奖惩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第二,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绿色发展推进过程中,有的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对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不清楚,导致在推进绿色发展的社会互动中存在空白和重复投入等情况。第三,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存在不足。虽然绿色发展是全社会达成的一个共识,但是依旧存在有的社会群体不理解,或者重宣传,轻落实等情况。在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抓经济重于抓环保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造成绿色发展氛围在有的地区还不够鲜明。

三、社会学视野下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增强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第一,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和认同绿色发展。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赋予事物的意义是采取行动的基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多数群众对绿色发展已有初步的了解,但是也有不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为更好地让绿色发展成为自觉的社会意识,政府部门需要结合新形势,合理运用新旧媒体加强宣传,提升绿色发展的社会认同度。第二,提高人民群众绿色发展的知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人民群众既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应当是绿色发展的责任人和推动者。政府部门需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的知识,增强人民群众推进绿色发展的参与能力和行动自觉。第三,树立推动绿色发展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发现和传播社会中绿色环保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增强全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的看齐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养绿色发展社会意识中的引领作用。

2.将绿色发展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保问题,用绿色的方式推进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传统发展方式的惯性影响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为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生态环保遗留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治理的全过程。第一,建立生态环保的风险预警机制。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态环境风险,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控制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分行业、分类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评估预警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环境风险。第二,及时回应群众的绿色发展诉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权益是社会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群众的生态环保诉求日趋强烈,社会敏感度越来越强。推进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反应和参与生态环保治理的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应强烈,问题集中的生态环保问题,防止以此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第三,提升生态环保的治理能力。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撑。既需要科技、资本等技术和经济要素的支撑,又需要制度、文化等社会要素的保障。[13]面对生态环境风险的不断增长和治理难度的迅速放大,以提升监管效力和技术水平为突破口,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全面提升生态环保治理能力不可或缺。

3.构建绿色发展的良性社会互动。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着自然界,也相互影响。[14](P79)绿色发展的推动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还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协调。为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社会互动机制和共进氛围。第一,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社会制度是一系列互动的组织化,是社会生活有组织的表现形式。[15]明确的制度支撑是实现绿色发展有序社会互动的重要前提。绿色发展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具有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规划方案和行动规范等系列制度体系。第二,明确社会群体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和分工。构建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社会群体的责任和使命,让社会个体和组织在推进绿色发展中明白如何参与,以及如何与其他群体相互协调共进。第三,营造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体采取行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情境。在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情境中的知识具有影响行动并建构社会的功能。[15]当绿色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氛围,将会对社会个体形成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压力,促进社会成员遵从绿色发展的规范和要求,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顺利推进。

四、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改进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的方式推进发展,既是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正确把握,也是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在实践中贯彻绿色发展离不开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协调配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结构具有市场强势、权力错位与社会弱势的特点。[16]绿色发展的推进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又离不开市场、社会的协同互动。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渊源,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当前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社会意识滞后,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和社会互动缺乏等困境,增强绿色发展的社会意识,改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绿色发展的社会互动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然而,绿色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宏大战略,还需要各个学科之间加强配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得出更多的发展对策,这也是绿色发展研究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地方。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

[2]陈凡,白瑞.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演进[J].学术论坛,2013(04).

[3]方世南.论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6(05).

[4]刘玉高,陶泽元.马克思恩格斯绿色发展观及其当代再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

[5]候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周学锋,繆保爱.基于AGIL模式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7]洪大用.环境社会学:事实、理论与价值[J].思想战线,2017(01).

[8]杨发庭.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6(05).

[9]张晒.“绿色发展”的深层次逻辑与可行性路径——基于空间正义视角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10]赵琴.“限塑令”在农贸市场止步——“限塑令”实施中农贸市场小商贩和消费者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9(07).

[11]曾慧.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6(02).

[12]洪大用,范叶超,李佩繁.地位差异、适应性与绩效期待——空气污染诱致的居民迁出意向分异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6(03).

[13]郑海友,蒋锦洪.论实现“绿色发展”的四大支撑[J].求实,2016(10).

[14]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赵万里,李路彬.情境知识与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知识社会学思想评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05).

[16]黄斌欢,杨浩勃,姚茂华.权力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

F12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6.16

李月明

猜你喜欢
社会学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科学与社会(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