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入开展“精神扶贫”为抓手 打造甘肃精准扶贫2.0升级版

2017-04-11 04:41:31陈永胜
社科纵横 2017年9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陈永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究部 甘肃 兰州 730000)

以深入开展“精神扶贫”为抓手 打造甘肃精准扶贫2.0升级版

陈永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究部 甘肃 兰州 730000)

要全面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必须深刻认识精神扶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扶志、扶智、传技、易俗、立制等方面工作。

精神扶贫 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采取超常规办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深刻认识开展精神扶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开展精神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习总书记曾说过:“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还是精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贫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贫困,一是物质上的贫困,二是精神上的贫困。”这一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了开展精神扶贫在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开展精神扶贫提供了根本遵循。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距离这一时间节点越来越近的关键时期,西部、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则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扶贫开发成为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绝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甘肃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区域集中的特征显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多年居于全国末位,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当前,甘肃省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开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部分的农民已经实现了脱贫,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又开展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注重精神扶贫在攻坚脱贫中的关键性作用,带动甘肃群众与全国一道奔赴全面小康。

(二)开展精神扶贫是打造甘肃精准扶贫2.0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随着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富民产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大力提升,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剩余贫困人口是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当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造成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有的因子女上学,有的缺资金、缺技术,有的是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力,而有的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等。其实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精神动力缺失。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意志消沉,产生“等、靠、要”依赖思想。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抓好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坚持现代文化引领,以精神扶贫促精准脱贫。

(三)开展精神扶贫是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推进精神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扶贫开发不仅需要物质资料的投入,更需要大力开展精神扶贫,充分发动群众做好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念落后、精神动力不足是不少贫困人口的共同特征。由于贫困可以获得不用付出劳动的经济实惠,因而不少农村贫困人口以贫为荣,不愿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有的村民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找政府去要、闹,就会得到同情和救助,这是自己的“本领”,是自己的高明之处。而政府对贫困户直接救助和帮扶的增加,不断强化了其内心的“等、靠、要”观念。他们在数量上虽然是少数,但其对农村居民社会心理的影响极大,侵蚀着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斗争意志,成为扶贫开发事业的“反面教材”。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将帮扶延伸至贫困人口的内心世界,激发其内在精神动力,锻炼其脱贫意志。在农村形成劳动光荣、自立光荣、致富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全面准确把握精神扶贫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正确认识精神扶贫的科学内涵是深入开展精神扶贫的前提和基础。从近年学者对精神扶贫问题的研究成果和精神扶贫的实践来看,精神扶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扶贫首先是扶志。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说的就是要重视精神扶贫。著名经济学家缪达尔曾强调:“不发达国家民众巨大的贫困至少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宿命论、他们的麻木和他们对于改变观念和制度、推广现代技术、改善卫生条件等努力的冷漠。”可见,一个人物质上可以贫困,但精神不能贫困。如果是“志穷”的话,必然导致“人必穷”的结果。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使国家和社会给再多金钱和物质帮助,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彻底拔掉穷根。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二是精神扶贫要扶智。

扶贫必扶智。扶智就需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他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精神扶贫要传技。

技术进步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技术的进步推动全新的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经济的增量。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甘肃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和措施,甘肃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责任、摆在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在技术扶贫方面,更新了农业发展技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电商的发展增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而这些发展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精神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新领域。甘肃省正在大力推进精神扶贫、科学扶贫战略。即发挥贫困者的主观能动性,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救助和技术培训相结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带动全新的产业发展,把“造血”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路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进而树立贫困人群脱离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四是精神扶贫要移俗。

扶贫要移风易俗,就是要废除和简化一些落后的风俗,提倡和树立新风尚。病在肌肤,病在腠理。贫困是一种病,而贫困的根源却在“大脑”这个“腠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现代意识和精神文明落后,婚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活动等陋习回潮严重。婚丧事热衷比豪华,“面子消费”风气盛行。曾几何时,婚丧事成基层群众的沉重负担,“一事返贫”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村90%以上的老人烧香拜佛,请道士做一次法事高达6000元。个别贫困户只信‘神”而不相信政策、不相信基层干部。这种现象与我们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背道而驰,必须采取措施,从源头刹住歪风邪气。民间有训言,“富家是挣出来的,更是省出来的”,要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在脱贫上做好“减法”,倡导节约的现代意识。

五是精神扶贫要立制。

要实现有效脱贫,且脱贫后不返贫,光靠输血式的救济难以持续,必须重新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机制,注重挖掘当地潜能、激活内生动力、自身潜力和勤劳双手,在寻找脱贫致富方法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探索和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为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贯彻国家精准扶贫的要求和精神,2015年初,甘肃省制定了“1+17”精准扶贫方案。该方案针对全省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对扶贫开发的每一个主要方面都明确规定了详细的目标、措施、主体、时限及考评等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是甘肃30多年扶贫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成,是甘肃省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的最新成果,得到了国家扶贫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同时,各县因地制宜的建立了扶贫监管机制、产业扶贫机制、教育扶贫机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于甘肃的扶贫情况。

三、以深入开展“精神扶贫”为抓手,打造甘肃精准扶贫2.0升级版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的2017年“精神扶贫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牢固树立扶贫与扶志、扶智、移风易俗、制度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把贫困问题和原因找准,把帮扶思路和举措搞对,制订科学合理的精神扶贫长远规划及分年度详细实施方案,分步实施,保证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扶志

扶志,即把“内因”激活起来,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扶志工程”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扶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驻村入住,与贫困群众贴的近些更近些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一对一融进去,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既要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扶贫物资送到家中,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两无忧,三保障”,心贴心地服务,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更要把志气、信心送到农户心坎上,帮助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卯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其次是通过思想教育使扶贫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起自立自强的志气。再次,要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对脱贫进行宣传。要大力塑造和宣传“第一书记”、功勋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起标杆,营造齐心协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氛围。最后,与思想扶志相配套,还从制度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主动“造血”,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增收。

(二)扶智

精神扶贫需要全面推进人才智力扶贫。一是加强农民知识技术培训。按照“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思路,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人口,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加大种养、加工、服务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外出就业意愿强烈、劳动技能欠缺的贫困户提供劳务信息、联系用工单位、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推进适用技术成果、科技特派员、先进农技等进入贫困村户,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二是持续加强教育扶贫。习近平强调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雨露计划”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帮助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7年5月由天水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文旅局等单位主办的“精准扶贫”启“新智”在秦州区玉泉镇枣园村启动。开展“精神扶贫”宣讲教育和“面对面”“心连心”对谈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图书送作品等活动,满足脱贫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尚在贫困中的群众生活信心,以此通过思想建设、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三是坚持因户因人施策,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扶贫方式,继续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促进贫困人口“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针对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从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和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入手,尊重群众意愿能力,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全力推进“七个一批”工程,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将贫困户、企业、市场联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确保贫困户有所依、有所养。

(三)移风易俗

新风引到位,让贫困群众心中有德。首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爱国爱党的信仰和思想深深植根于现代农民的心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大道理融入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故事之中,把新风尚融入农民的自觉民的行动之中。其次,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好宣传阵地、舆论工具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开展正面宣传,通过乡村组三级会议、道德讲堂、农民夜校、法制学校、宣传栏、阳光台、文化活动室等平台,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开展“星级文明户”“敬老好儿媳”“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最后,农民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包括法律意识、经济意识、科技意识等,通过组织扶贫干部联乡进村入户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组织文化市场执法进入偏远农村,开展“扫黄打非”活动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净化农村文化空间。2017年6月1日在两当县云屏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精准对接精神扶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贫实践、乡风乡俗有机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群众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四)制度建设

打赢精神扶贫这场攻坚战,形成精准的扶贫机制是关系其全局的关键环节。当前,应坚持从精准考核机制出发,着力构建“考核—决策—导向—监督—退出”五位一体的精神扶贫机制。首先,构建以贫困检测系统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在扶贫过程中必须整合原有的扶贫信息系统,对贫困地区和群体进行动态监测,确保信息公平、透明和准确,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建立贫困信息网络系统,对识别出的贫困地区和群体进行分类登记和动态管理。第二,构建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挥与内生自发脱贫能力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将决策权由政府主导逐渐让渡给贫困人口,转变为政府辅助下的自发决策。推进精准扶贫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但最终主要还是依靠贫困人口自发拼搏摆脱贫困。因此,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的扶贫模式,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及其人民的生存权、选择权和发展权,充分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传统习惯,鼓励其自发决策。第三,构建以“造血”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导向机制。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的扶贫模式,使贫困地区及其人民群众往往依赖扶贫资金用于消费,缺乏用于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意识和实践。为此,应以“造血”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知识技能教育为手段,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和人民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或进行产业扶贫开发,生产特色产品或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其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经济优势,转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跟踪市场需求并做好及时调整,形成持续性“造血”能力。第四,构建对“输血”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有效利用的监督机制。政策若不能被正确实施,计划得再为周密完好也不能发挥作用。由此,援助项目运转和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至关重要。精准扶贫的顺利实现同样也不例外,亟待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运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手段,坚持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运用公告公示制,避免腐败对“输血”扶贫资金的侵蚀,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非贫困群体挤占。第五,构建以有序推进和有序退出为程序的贫困退出机制。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五)技术扶贫

首先,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技能提一步,收入提一档。要把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扶贫的首要措施,继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健全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健全面向贫困人口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其次,走出一条“互联网+”精准扶贫的信息化扶贫特色之路。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对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资金、项目、考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数据分享,提升管理效能,通过数据大分析,指导全省扶贫工作开展。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推进“互联网+”应用项目,如“互联网+”农村电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智慧家庭等项目,通过信息化推进脱贫攻坚。最后,村组干部要重视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从源头上“造血”,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致富道路。

D616

A

1007-9106(2017)09-0026-05

陈永胜,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究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