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义,永树理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现实困境与提升方略
——以里约奥运会为切入点
张晓义,永树理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的不公遭遇,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体育领域中缺乏话语权,这主要是中国体育话语质量不高、话语传播效果不佳、议程设置能力不足等主观原因与西方的刻板偏见、西强中弱的国际体育格局、中国体育传媒的弱势地位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制定应对方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体育国际话语权战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体育外交话语体系;打造话语平台,创新体育话语表达模式;扶持华人华侨社团,资助华文媒体建设;抢夺话语制高点,提高议程设置能力;打造体育外交学科,建设体育外交人才队伍;加强人员往来,加大招收留学生规模;提高学术水平,缩小交流“逆差”。
体育国际话语权;话语质量;议程设置;话语平台;话语体系;话语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增强国际话语权”。*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页。“国际话语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与国际环境密切相连,并体现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就其内涵而言,这一话语权就是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梁凯音:《国际话语权: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6日。可见,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国际体育组织中都仍处于决策层的外围。中国的国际公共体育话语权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成比例”。*马冠楠,刘桂海:《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体育准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遭遇的不公待遇,再次印证了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不公遭遇为切入点,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确定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目标与思路,确定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任务,提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方略。
(一)国旗事件
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性象征,其在国际场合冉冉升起之时,都是国人之骄傲与自豪时刻,但是里约奥运会却两次弄错中国的国旗。
2016年8月6日,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后的颁奖仪式上升起的中国国旗图案有误,四颗小五角星竟然是平行排列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向里约奥组委提出抗议并进行了交涉,中国驻巴西领事馆向里约奥组委提出交涉。但里约奥组委方面改正问题的节奏较慢,8月7日晚,张梦雪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取首金,在颁奖仪式上,里约奥组委使用的中国国旗仍是错的。之后,里约奥组委发言人安德拉达就此事道歉并责令相关部门修正错误。令人气愤的是,8月21日中国女排夺冠后的颁奖仪式上又升错国旗,在中国人如此注目的比赛中用错中国国旗,此举令国人异常愤慨。
(二)裁判不公事件
中国女子重剑事件。2016年8月6日,在里约奥运会的女子重剑半决赛中,中国队员孙一文战胜对手意大利队员。当裁判宣布比赛结束时孙一文便停下了,但意大利队员却突然偷袭孙一文,裁判竟然判定意大利选手得分,孙一文以1分之差无缘决赛。
中国女子沙滩排球事件。2016年8月7日里约奥运会女子沙滩排球小组赛中,中国队员对阵瑞士队员,为了争夺出线权,两队比赛激烈。比赛中中国队员发挥出色,以2比1击败了对手。但瑞士队员质疑比赛的最后一个回合,并且要求重赛,裁判员把正在庆祝的中国队员召回并重新进行比赛。重返赛场的中国队员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以一记漂亮的扣球再次结束比赛。但是,裁判的判罚引起了世界的质疑,认为裁判执法存在问题并对中国队不公。
中国男子拳击事件。2016年8月8日,中国拳击队员吕斌在男子46~49公斤级预赛中表现相当出色,多次将对手逼到场边且多次打倒对方读秒。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裁判却判对方肯尼亚队员胜出。如此结果让中国选手有些接受不了,吕斌在其微博上写下“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现场采访时,观众也对此结果感到无比震惊,美国广播公司的拳击评论员斯蒂芬·邦茨明确表示:“毫无疑问,中国选手应该是胜利者。”
中国女子接力事件。2016年8月18日上午,里约奥运会女子4×100米跑预赛中,中国队成绩位列第八,获得参加决赛资格。美国队在第二棒交接时出现失误,无缘决赛。但美国队随即提出申诉,理由是由于巴西队犯规而导致美国队失误,并要求单独重赛一次,国际田联同意了美国队的申诉。中国队随即提出申诉但被驳回。次日,美国队单独重赛一次,成绩优于所有参赛队伍而获得决赛资格,中国队排名第九无缘决赛,中国队提出申诉并被再次驳回。
这样的情况,在本届奥运会中还可列举许多。抛开正常的工作程序及体育比赛中的偶然误判,我们看到的是组委会、裁判等对中国代表团及中国运动员的傲慢与无理,而且这种现象即使是普通观众都能感受到,不论这些观众来自中国还是外国。
(一)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困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有关外话语权的研究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流派,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话语权的基本理论研究、各政治领域或社会领域话语权的应用研究,其中体育国际话语权就是话语权在国际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体育与国际话语权的关系、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对策等。当然,无论是基本理论研究还是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其思想皆来源于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论断:“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所以,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杨 敏:《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86页。“权力制造话语;反过来,话语巩固并再造着权力。”*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国家社会可以看做是一个语言的社会。人们凭借语言进行对外政策及战略安全思考,通过它进行外交谈判,并利用它构建各种国际政治“事件”或“事实”。对语言的使用(或者误用甚至滥用)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具体的关系中,而且往往给这种关系带来负载的政治后果。在国际关系的全部过程中,除了战争、冲突和暴力情形之外,还包含着“沟通”“对话”乃至“唇枪舌剑”的基本特征。*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话语与权力之间的构成性关系如下:
第一,权力通过话语实践得到巩固与加强。话语是权力的重要资源,谁拥有权力,谁就拥有更多话语和更接近话语,“因此,接近话语的程度可以看做是衡量社会群体及其个人拥有权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第二,话语经由权力构建事实。通过拥有和接近话语,权力可以构建事实,这些事实可以与客观实在吻合也可以不吻合,因此,构建的事实是政治的产物。话语成为为权力服务、巩固和加强权力的手段。
第三,话语与权力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语过程的不平等。话语权力的支配者通过确立意识形态控制话语过程,影响、定义或操纵人们对政治事件的理解、看法,话语权越大,影响、定义或操纵能力就越大,而被支配者的一方话语权越来越小,这就是话语权的规则,“人类行为因遵循规则而具有意义,但规则也导致了不平等的利益分配。”*Nicholas Onuf,World of Our Making: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9,pp.21~22,128.“一定的权力往往有利于一些行为体,而不有利于另外一些行为体,而且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以直接或间接、具体或一般的方式产生作用或运作。”*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1页。因此马歇尔·巴瑞特提出对政治权力的理解“必须考虑哪些行为如何、为何、何时对其他行为体施加权力的”。*Michael Barnett and Raymond Duvall,“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9,Winter 2005,p.41.
据此,刘永涛*刘永涛:《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2~79页。认为,权力可大体理解为具有四种主要形态,它们分别是强制性权力、机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和符号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以物质资源为基础的对它者形成的直接控制的权力,其来源于军事、经济、人口、自然资源、政府能力等;机构性权力是通过国际组织或机构对它者形成的间接控制的权力,主要包括确定议题、制定规则、提出倡议等;结构性权力是主导国际规则制定、决定国际议事日程、左右国际机构思维、确定组织行动方向的权力;符号性权力来源于以语言为主的符号系统,它包括对行为体的话语构建、含义的冻结、行为与事件的表述方式等权力。以上四种权力同时存在于国际政治之中,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其中话语权体现在这些权力形态之中,因为话语权既涉及话语权背后所需要的强制性权力的支持,又涉及机构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并体现为符号性权力。话语权生产机制的要素包括“语境、话语主体、话语(言语和意义)、话语传播、话语客体以及背后的权力网络”。*吴 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页。其中话语(言语和意义)是议程设置问题,话语传播是媒体如何构建事件的问题。权力的形态和话语权的要素为分析体育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切入点。
强制性权力为包括体育国际话语权在内的中国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政府能力逐步提升,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这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体育而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举世瞩目,国内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除此之外,中国体育积极承担国际体育组织的义务与运行成本,积极承办了亚运会、奥运会、青奥会、冬奥会等赛事,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胸怀,大大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但是,机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与符号性权力的不足,致使中国体育在议程设置、规则制定、话语传播等方面弱化。就里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不公遭遇而言,议程设置、规则制定、话语传播的弱化综合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并造成了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缺乏。
(二)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困境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话语质量不高。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始于2004年左右,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可以说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意识刚刚觉醒。觉醒后的中国体育呼吁拓展国际话语权,但是单方面的呼吁只是体现了我们的正当需求而已,没有贴近受众的话语表达形式,没有创新议程设置的能力,没有符合国际制度或国际规范的思维方式,没有与受众期望一致、解读心理一致的话语,因此很难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因为国际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直接产生于话语本身,而是来自于话语的逻辑性和说服力”。*陈以定:《当代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建设与国际话语权建构》,《学术界》2012年第7期。基于此,提高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应加强话语的逻辑性、说服力、公信力,对议题的设置具有创新性和引导性,而且话语中要包含国际体育良性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如此才能增强他国对中国体育的认同感,从而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基础。
(2)话语传播效果不佳。一般而言,衡量传播效果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认知(cognition)、态度(attititde)和行为(behavior)”。*胡 泳:《互联网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三个维度》,《对外传播》2012年第11期。这三个维度具有依次递进的逻辑关系。就认知维度来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规模小,话语形态单一,话语传播速度较慢;就态度维度来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的有效性不足,主要原因是话语质量不高、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与认知之间的差异、没有贴近受众对象思维方式与接受方式造成的;就行为维度来看,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体育并没有形成认同。相反,西方某些主流媒体用片段式的选择来呈现中国体育,片段式的选择,特别是有意识的片段式的恶意选择信息,会造成中国体育外部印象与真实状况的严重不符,“所以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大众媒介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跟现实的世界是有距离的。而如果我们在社会图景构造当中不施加我们的影响,不施加我们的某种力量参与的话,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图景形象的呈现当中,我们的形象、话语就会被扭曲,我们的利益就会被忽略”。*喻国明:《传播力量与话语权的构建》,《解放军日报》2007年7月20日。中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由于传播效果不佳,造成了中国体育的正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3)议程设置能力不足。议程设置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有关中国体育议程的话语制高点常常被西方抢占。由于中国体育的话语质量与传播效果不佳,造成了“首因效应”,即对中国体育已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与事实不符,后续的话语观点需要花费成本解释,且是否能澄清事实也不得而知,这造成中国体育跟在西方舆论之后处处辩解,失去了有关中国体育议程的制高点。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遭遇不公待遇后进行了申诉,采访了国内外观众的看法并在国内媒体进行报道,而没有对此主动进行相关的外文报道,相反外媒进行了报道,这体现了我们对议题设置的主动性较差。因此,这造成近些年来我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角色不是“原告”就是“被告”,如此难以有效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也因高曝光率使国际体育界聚焦中国体育并留下“中国体育是麻烦制造者”的印象。鉴于此,中国体育应努力走出舆论困境,尽快摆脱“被告”“原告”身份而成为“律师”。
2.客观原因
(1)西方的刻板偏见。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指出:“东方学就像这一假想的控制链、就像克罗默努力构想的‘协调运行’的机构一样,既可以表达西方的力量,又可以表达(西方人眼中所见的)东方的缺陷。”*[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6页。这些“缺陷”或“印象”是“不理性、不发达”,“要么给西方带来威胁,要么为西方控制”。因此,西方所认识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是被“东方化”了,这些论调自晚清以来一直存在并在西方形成“共识”,并为多数西方人习惯性接受,“因此,西方媒体一直在很长时间里控制着对中国的话语权”。*孙 华:《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与西方的媒体话语权争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媒体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薄弱,对外传播媒介的严重缺乏,造成西方民众对中国不了解;我们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宣传为主,报道模式单一,信息来源不公开,难以为西方民众所信,且宣传的方式易引起国际民众的反感,因此更加确信本国和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内容。因此,西方的刻板偏见至今没有改变,再加上某些西方媒体的恶意中伤和不实报道,造成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
(2)西强中弱的国际体育格局。“西方话语霸权既是历史,也是一种现实。”*翟石磊:《中国式话语与国际话语权》,载苏长和,俞沂暄《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1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9页。2012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刘鹏透露:“迄今为止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和亚洲体育组织担任的职务达410多个,中国在国际体育界的话语权增强。”*王镜宇,赖雨辰:《中国奥委会在国际、亚洲体育组织任职410多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2-12/27/c_124158204.htm,2012年12月27日。相对而言,随着中国体育国际话语争夺意识的觉醒,中国体育硬实力的增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较之前有了提升,但仍未打破西方体育的话语霸权。西方的话语霸权主要体现在其话语形式与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最高决策层任职方面。现在的体育规则是西方“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的话语工具,这种霸权式的国际话语形式成为评判非西方国家体育的标准,因而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例如,夏季奥运会设置的28个大项302个小项中,来自东方的项目只有跆拳道,因此各项目的规则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和强烈的话语霸权。例如羽毛球运动规则的制定,各会员拥有不同数量的选票,分别是1票、2票、3票。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各拥有3票,因此英国共有12票,而中国只有1票。在世界羽联中,自吕圣荣2008年卸任世界羽联主席后,中国人被排除在高层之外,直到2011年刘凤岩才成为世界羽联副主席。类似的,中国在其他国际体育组织中也缺少高层领导。在国际奥委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委员只有3名,所幸的是于再清成为国际奥委会4名副主席之一。尽管如此,来自中国委员的数量与中国在国际赛场取得的成绩相比,与中国的实力与大国地位相比,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与之极不相称。
(3)中国体育传媒的弱势地位。全球信息化使得传播与媒体全球化,“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3页。毋庸置疑,西方媒体主导着话语权和解释权。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媒体的传话筒。在主要议题的报道上,发展中国家主要编译外电的内容,或者直接翻译某一家西方媒体的报道,或综合编译几家西方媒体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媒体的公信力,使其失去了对事件的解释权与知情权,最终失去话语权。此种情况同样存在于中国体育传媒中。
(一)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目标与思路
话语权一词内含“话语”和“权”两个基本语素,“话语”修饰或限定中心词:“权”。“权”是指“权力”和“权利”,因此话语权是指“话语的权力与权利”。“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力量,那么话语权力就是支配话语的力量。力量有大有小,因此话语的权力是指支配话语的能力及其达到的程度。“权利”内含“资格”“利益”两个基本语素。“资格”是被它方授予的,“利益”是主体所享有的,因此话语权利是指运用话语被授予的资格及其享有的利益。话语的权力与权利,二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在被授予话语资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支配能力,权利是权力的前提和基础,权力是权利的更高层次,是权力向上的延伸。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而言,我们可以从享有的话语权利与支配话语权力的尺度来衡量和评判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二者及其二者的关系,为中国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与框架,即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应首先获得“资格”才有可能获得“利益”;而要获得更多的“利益”,应在“资格”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支配话语的“权力”,进而在程度上逐步加深,使中国体育所处的环境更加公平合理,在获取国际资源为体育强国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体育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相称。
(二)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任务与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体育国际话语权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就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有权威地对中国话语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胡正荣,李继东:《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7日。就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而言,目前还处于一般性片段式的探讨层面,还没有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规划或指导意见。因此,国家体育总局应以中国对外战略为思想纲领,联合外交部、文化部制定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战略,明确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手段,战略实施、战略反馈。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体育外交话语体系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当今世界上,不同国际议题的设置和不同国际规则的制定,都是不同国家间话语争夺的结果,而阐述话语的理论研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以定:《当代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建设与国际话语权建构》,《学术界》2012年第7期。从目前来看,我们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从近5年才开始,研究类型仅为零散的期刊论文,多数论文就加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但就如何全面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没有进行系统论述,更没有形成研究的核心概念与建立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从概念到推理大量引用西方的理论范式,缺乏中国体育元素,如此“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独特的影响力,不仅导致中国话语成为相对弱势的话语体系,而且容易陷入西方的话语和逻辑圈套,并且在不经意间承担起传播西方理念与价值观‘志愿者’的角色,最终导致我们在体育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王志军:《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学习月刊》2012年第21期。理论基础研究的缺失,使得中国体育难以为国际体育的发展提供“公有知识”,从而失去了说服力和公信力。因此,加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基础理论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话语体系奠定基础,从而为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供动力与平台。
构建体育外交话语体系。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既要符合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符合“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话语基础,又要符合国际体育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即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等对奥运与和平追求的理念。也就是说,构建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要在体现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体现国际公认的共同诉求,主动吸收源于西方体育但现已成为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话语,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具体的观念,并进行国际体育议程设置,提升中国对国际体育的定义权与创设权。
3.打造话语平台,创新体育话语表达模式
打造体育话语平台。让国际体育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前提。话语平台的打造主要包括如下部分。一是打造公共媒体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体育国际频道、以体育为内容的互联网、中国体育出版物。目前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体育国际频道,没有建成外文体育网站。包括体育学术专著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从2012年才开始,但由于中国体育学术水平较低,获得资助的数量太少,难以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产生作用;体育学术期刊是中国体育国际学术话语的主阵地,但国际化程度较差,仅有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一本国际化期刊,且影响力较低,只能在国内产生影响。中国学者在国外顶级学术期刊、论坛中较少发出中国声音,即便是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大多是运动人体科学的文章,鲜有阐述中国体育全球治理理念、中国体育外交等方面的文章。因此,中国体育公共媒体平台的打造势在必行。二是打造中国体育对外交流与援助项目。中国体育对外交流项目特别是人才交流项目近几年才开始。如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派出的学术人才项目,篮球、足球、田径等的短期外派项目,启动世界各国乒乓球运动员来华培训项目等。但是在体育对外交流项目中,我们派出的人多,来华的人少,且出国的人员中大部分是通过如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走出去的,可以说,目前中国体育缺少走出去的项目。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由来已久,但“援助”多“合作”少,已不能适应新的国际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的体育对外援助要实现由“援助”到“合作”的转变,打造新的体育对外援助项目。三是打造具有新理念的赛事模式。此处的新理念,意指通过赛会和赛事,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国际体育组织运行成本与义务的态度,展现中国体育文化的精神与风貌;既要将赛事与体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又要将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结合起来;既要将赛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又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又要做好危机公关处理。如此平台的打造,可大大改善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为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创新体育话语表达模式。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而言,获得话语资格、利益是目标,但话语内容及质量是达成目标的前提。因此,重视话语内容表达的逻辑性、完整性、真实性、系统性至关重要,用世界听得懂的与可信赖的话语内容进行表述,是中国体育获取话语权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对外宣传说教与灌输的思路,创新话语表达模式,从政治性的语言转化为与受众期望一致与思维一致的大众话语,进而增强中国体育话语的传播效果。鉴于此,应加强中国体育公共外交,建立体育公共外交部门,建设中国体育公共外交机制,充分发挥公众与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培养体育外交明星,多方联合出击,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体育,讲述好中国体育故事。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智库与基金会的建设远远不能为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提供足够支持”。*陈小鼎:《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5期。就体育国际话语权研究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少,相关智库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涉及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基金会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体育智库与体育基金会的建设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4.扶持华人华侨社团,资助华文媒体建设
扶持华人华侨体育社团。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身处异域文化的他们更能感受到宣扬和保护中国必要性。因此,在国外的华人街,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成为中华民族族裔地标识,也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与文化提供了直观形式。基于此,我们应对海外华人华侨的体育社团进行扶持,对体育社团的领袖及成员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社团的日常运行进行一定的资助,对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提供规划咨询。
资助华文媒体建设。目前,有6 000多万的华人华侨分布在198个国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人媒体。海外华人媒体是改变国际舆论“西强中弱”格局的重要同盟军,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若将大陆的主流媒体比为“心脏”的话,那么海外华人媒体则为“毛细血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立场,代表着海外华人华侨的立场,它在话语表达上较国内媒体更加开放,更加贴近受众对象。因此,海外华人媒体如能关注并客观报道有关中国体育的议题,将有助于澄清事实,树立中国体育正面形象,为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全面凝聚海外华人,被中国、西方和各个华人圈所接受、具有公信力的华人媒体平台”。*丁 果:《打造华文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策略》,载编写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2009年,第380~385页。因此,海外华人媒体在对中国体育进行客观、公正和真实报道的基础之上,按照国际化的新闻规律运作,才能逐步建立公信力。但是,海外华人媒体平台的打造囿于专业人员的不足、运转资金的短缺等问题发展缓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对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海外华人媒体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帮助海外华人媒体改进传播理念和技术;国内媒体直接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海外华人媒体发展壮大,以更好配合国内主流媒体争夺体育国际话语权。
5.抢夺话语制高点,提高议程设置能力
议程设置能力是“相关行为主体围绕特定的目的,通过主动的议题选择界定、冲突拓展和利益动员,适时选择议程切入点,有效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最终使之纳入国际议程,并使国际舆论成功导向有利于己的议题选择与把控能力”。*陈正良:《国际话语权视阈下的中国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提升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而能力的大小与选择议题的质量有关,“所谓好的议题,一定是内容重要、别人关切又对我有利的议题。凡是对我国重要的有利的议题,我们都要积极开启这个话语议题,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年第9期。北京申奥成功后,各方为办好奥运而努力,但部分西方媒体就“中国能否办好一届奥运会”为题进行炒作;当北京奥运会以“无与伦比”谢幕后,部分西方媒体以“最贵的奥委会”为题进行诋毁。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申办成功后,《自然》杂志以“生态环境”为主题,提出场地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总之,凡是与中国相关的事,西方总能找出‘话柄’,设置为‘话语权’议题加以炒作。”*林利民:《国际“话语权”:21世纪战略竞争制高点》,《中国国防报》2008年7月29日。对此,我们应主动出击,主动设计议题,提前应对,在澄清中国体育真实面貌后,还要进一步将我们的思想转化为为国际体育发展提供思想,并将思想转化为规则。因此,在讲述好中国体育故事,表达好中国体育全球治理理念并获得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国际体育组织运行成本与义务,积极参与到国际体育体系中去,在国际体育体系中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合理合法拓展空间,同时关心国际体育公共事务,对重大体育事件与事务态度明确,提议清晰。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建设,使得本籍人士在国际组织职员中占到较大比例”。*王江雨:《地缘政治:国际话语权与国际法上的规则制定权》,《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制度是国家利益的促进工具,“参与国际制度可以避免被边缘化,增进与他国之间的信任与好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只有参与到国际制度中并维护国际制度,承担国际制度运行与维护的成本,才有可能在制度设计上获得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张晓义:《体育全球化:中国体育的态度与制度应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因此,参与国际制度并透过国际制度找到与各国重大利益的契合点,以获取更多的支持与拥护,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与话语权,从而维护并拓展国家利益。
6.打造体育外交学科,建设体育外交人才队伍
体育外交学科的建制。“学科建制包括学术队伍、学位点、学术行会、学术评价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陈小鼎:《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5期。目前,我国从事体育外交研究的人员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没有形成二级学会,相关人员各自为政,散兵游勇式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中国体育外交的需求。目前除了东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外交”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外,其他院校还没有设置此招生专业。基于此,国家体育总局应联合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在有一定基础的体育院校、语言大学、外交学院设置体育外交专业,制定培养体育外交人才方案,培养专门从事体育外交的人才。
体育外交现任人员的培训。一是加强现任人员外语能力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话语质量与话语表达能力;二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时掌握国内的外交战略思想、国际形势、国际体育组织的相关知识、国际事务的处理原则;三是加强外交实践能力的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活动,以熟悉国际体育组织活动的流程,加强与他国人员的交流,积累工作经验与人脉,为深度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奠定基础。
体育外交后备人才的培养。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来源多元化,不仅有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还有商业巨头、社会名流、体育志愿者、律师。反观我国进入国际体育组织的任职人员或体育外交人员,多为体育官员和优秀运动员,因此来源较为单一。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因此进行体育外交活动或进入国际体育组织时具有优势,但普遍由于外语能力差、文化水平较低缘故,话语质量与表达能力有限,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扩展我国体育外交后备人才的来源,打造具有外语能力和外交能力的体育明星,形成一支优化组合的后备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7.加强人员往来,加大招收留学生规模
加强与国外的交流,适当扩大来华人员的数量,具体做法是“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是将国外高水平教练员、高层次学术人才、国际体育组织的高层官员请到中国,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体育,请他们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各大有条件的体育院校,适当招收国外的留学生,以系统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语言,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伸展到哪里,就会将它所承受载体的文化价值观带到哪里。”*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38页。“走出去”加大中国体育的对外援助,并逐步实现由“援助”到“合作”的转变;加大外派留学生、高级访问学者、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外交人员的力度,学习借鉴国外的理念、学术、技术,加深合作加强交流,为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基础。
8、提高学术水平,缩小交流“逆差”
我们对西方体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关注密切,所有重要的理论很快就能看到中译本或评介,国外的专家也会被邀请到中国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术演讲,但中国体育学者被世界一流大学邀请演讲的却凤毛麟角;多数中国体育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大都在中国举行;我们在撰写论著时,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多引用西方学者的著述,体育学术期刊也偏爱引用西方理论的稿件,而西方的同行很少引用我们的著述,这实在令人沮丧:中外体育学术交流呈现“文化逆差”。另外,绝大多数中国体育学者的外语水平较差,部分外语水平较好的学者可以将英文著述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但却无法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部分留学海外的年轻学者,本科或硕士期间大多是外语专业出身,他们能将自己的思想用地道的外语表达,但却对中国体育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此种情况的出现,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失语。因此我们必须以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为基础构建中国的体育国际话语体系。
现有国际传播格局的框架难以突破。话语权背后体现的是西方与东方的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重要国际新闻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几个大通讯社提供的。东西方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我们在世界上的声音很微弱,进入和影响国际主流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可以预见,在短时间内难以突破历史形成的国际传播格局。*林培雄:《建构我军军事话语权的战略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7日。
霸权话语是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西方借助创造工业文明获得的优势,用商品、资本、武力等物质力量征服异域,并将西方精神传播全球。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表达工具的西方词汇,特别是作为近代学科发展产物的西方术语,随之散布天涯海角,形成覆盖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在这种霸权格局下,强势者不但决定说什么(议程设置),而且决定怎么说(意义设定)。”*谭宏凯:《不仅仅是发声的权利》,《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可以预见,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较长历史过程,我们在加快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建设步伐的同时要看到艰巨性,不可一蹴而就,而应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来实施。基于此,我们在获取体育国际话语权时应避免话语紧张,避免以中国话语代替他人思想;提高体育外交技巧;设计好议题,把握好导向,贴近话语对象;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阐明中国体育的立场,体现中国体育全球治理的理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而且话语的内容应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实现从独立追求利益到合作追求利益,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9日。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具有了来自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支撑,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极大提升,中国在奥运会等赛场上遭遇不公的事件一定会大大减少。
(责任编辑 陈 斌)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Sports: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ZHANG Xiaoyi,YONG Shuli
The unfair treatments the Chinese sports delegation
at the Rio Olympic Games have suggested that China has weak discourse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The weak power can be attributed to inferior Chinese sports discourse, ineffective discourse dissemination and insufficient ability in setting Chinese sports agenda. Other reasons include the stereotyped prejudice of the West,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pattern of the West being stronger than China and the weak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sports media. Faced with such a situation, China should devise strategies to enhance its discourse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formulat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international sports discourse power; strengthening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diplomatic sports discourse; building up discourse platforms and innovating the expression mode of sports discourse; supporting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fu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a; occupying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improving agenda-setting ability; developing sports diplomacy disciplines and sports diplomacy team;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exchanges and increasing the size of foreign students;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and reducing the exchange “gap”.
sport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discourse quality, agenda setting, discourse platform, discourse system, discourse mod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构建与拓展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13YJC89004)
张晓义,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130024);永树理,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650093)。
G80
A
1001-778X(2017)04-01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