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特质看“共同价值”

2017-04-11 03:52:28辛意云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人类

辛意云

从中国文化特质看“共同价值”

辛意云

文化凝聚人们共同的生命理想和价值,中华民族历史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再生、再起的特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义包括:目标是“生”,基础是“让”,原则是“合”,路径是“德”,延续是“爱”,这也是全人类所共同肯定的价值理念。习近平主席所阐发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理想与价值理念基础上所展现出的时代新面貌,是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出现代人类世界“共同价值”的最好见证。

共同价值;文化;特质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总称,其中集结着各种生活的样式,也集结着各种代表文明的活动。不过其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种种文明的基础上,是否能凝炼、融合出人们共同的生命理想与价值。

有这共同的理想与价值,人们才能和平地相聚在一起。而什么是这共同的生命理想与价值呢?简单地说,就是“活着”,大家一起活下去;大家相互尊重地活下去;不仅共享资源,大家还可以活成像一家人一般。共同地营造快乐生活,享受生命,消除生之恐惧,摆脱生存竞争淘汰的威胁。

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精彩的民族,他们突然崛起,创造出优秀精彩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影响后世某些文明的发展。但这些民族却又忽然夭折,不能延续。

因此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上民族的兴亡、文化的发展,几乎有一共同的看法,就是各民族一定会没落。以此说明西方社会定会由鼎盛走向衰亡。西方的大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已过了辉煌的时节,如同夕阳西下。

只是今天我们举目看全世界,以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为例,中国大陆从近乎废墟中快速兴起,成为世界工厂,挺过世界金融风暴、经济转型,而今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龙头,又提出“一带一路”,引领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

这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各种灾难,但从各种灾难中可以看见中华民族再起、再生的力量,而这也就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特质。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华文化同样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博大的文化。这“悠久”“博大”,是由人与人之间长久地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共生合作而来的,是以《尚书》中“协和万邦”“万邦和谐”理念为底蕴的。

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尧、舜能以礼让国。”能“让”,是中国人认为人脱离生物本能的开始;是人离开生物而真正“成人”的开始。唯有“知让”“能让”,人才可能有相互合作并共存、共尊、共生、共荣的机会。不然人只会为抢夺资源而不断征战,不断地相互杀伐消灭,只求自己的生存。人类世界具有毁灭性的大战无不由此产生。

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自远古以来即成中华文化的精神,也是就人类生存发展上展现的共同价值,这才真能有利于人之“生生”。“生生”之善在中国是最高的价值理念,超越于各民族、各地域、各时期各自求生存的狭小需求。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振衰起弊。

西周周文王根据历史经验提出“保民”“爱民”作为政治的号召;并提倡“孝”—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作为各族群,也就是天下人们的共同生命理想与价值。

周武王、周公以此理想与价值落实在新的政治—封建制度上。他们“兴灭国、继绝世”,使各部族生命能继续延续发展;同时再以婚姻制度推动异姓通婚,“所谓婚姻者,合二姓之好”,达成天下一家的亲和关系,这就是中华民族“和合性”的形成。历来与华夏相争的民族,如匈奴、金、西夏、蒙古、女真,最后也都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这就是“和合性”的自然呈现。

“和合性”的大前提,就是对“生”“生命”的肯定。其来源是因为地域、地理环境,华夏民族成为世界最古老的农耕民族,并发展成全世界最大、最成熟的农业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生命文化。

在长期农业生产的经验中,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发展,感受到生命,并肯定生命。因此在甲骨文中他们以“花蒂”的“蒂”,作为生命之始,也作为上帝的“帝”,换言之,中国“上帝”就是“生命”本身。

美国人曾写一份报告,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及信仰,是个可怕的民族,因为他们没有“上帝”,所以“没有底线”。

其实中国人有宗教、有信仰。中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在“生”,在生命的本身。至于生命,由谁创造,远古时代,中国人就说那是自然的演化。老子甚至如此评论“道”:“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就是说,有道才有上帝,上帝因道而存在。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这天地宇宙最伟大的创作、最伟大的德行表现,就是创造了“生命”。

“生”“生命”,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人肯定活着的重要性,认为是人生中最高的价值;中国人认为“活着”就是件好事,就有希望,一切不好的事物都可以改正。因此中国崇尚天地,因为天地是生命之源;崇尚祖先,因为祖先是人的“生命之始”。所以中国人以感恩的心对待山川、自然、天地、人类,因为他们都是生命的助成者,“有利于生”,有利于人类大群好好活下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诗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中国人肯定“德”,以其有利于生,也有利于众人之生。“生”是人类的共同处境,也应该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命价值。而这唯有用“德”才能达成,所以《论语》说:“为政以德。”

印欧民族认为世界上有个“创造神”—他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生命、创造了人;他是这世界的唯一,是天地万物中绝对的最高主宰。凡不同于他的,就是错误的。而这也就是世界凡是有绝对“创造神”的信仰地区,不容易实现族群融合而争战不停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普世价值”是以绝对的上帝为价值核心,被西方人视为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因此,容易让西方要求世界各国归顺、依存这样的价值观,并以此批判无法达到此标准的民族与国家。

而中国由肯定生命而来的“生生之道”,为全人类所共同肯定的存在价值,也确实成为今天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共同价值”。这是人类在实际生命经验中共同追求的理想与信念,也是生命意志的共同表现。这其中包含尊重各民族不同的生存发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它能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天赋生存权利。同时,也强调各民族的相互合作。

2014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主张构建一个“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来加强核安全全球治理,强调各国在生存上处于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这是中国传统的和谐、共生、共享理念的现代语言。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庄严承诺:“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而这就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展现。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第七十届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又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 因此,他指出,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这就是“仁道”的实践。

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孟子曾就生命共同理想与价值,就如何“有利于生”、如何达成人类最合宜生活之道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认为,人类能共享资源,与健康的生存环境永续共生共有,并通过普及的文明教育满足人类生活的智慧发展。这样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近几年,我国提出建立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共同为各自和全球的经济利益合作,重建欧亚自古既有的经济合作等关系。这诚如古文献上记载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由此可看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一连串观点、所阐发的人类的“共同价值”为许多国家所接受,这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共同理想与价值上展现出时代新面貌,而这不就是传统文化转化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好见证吗?

辛意云,男,台湾国学名家,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人类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