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思
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
李 思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推动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本文对我国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进行探索,同时,结合我国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几种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电子商务;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热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新的经济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加速了中小城市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计算机进行的线上商品交易活动。近几年,县域成为电子商务新增长极。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2014年县域网购消费额同比增速比城市快18个百分点。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电商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活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发展变化,城镇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由于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占比不匹配问题,导致我国房价形成居高不下的状态。而在互联网时代,城镇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土地了。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渐走上新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信息交通不发达、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使农村得到了新的发展。传统城镇化是通过物质聚集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管理的,而电子商务是直接通过信息聚集的方式来实现中心城市的资源配置管理的,这样,即使是小城镇或者偏远农村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成为中心“城市”,从而发展成为新型的城镇。
当前,我国大城市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比中小型城市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大城市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昂的房价、严苛的户籍等问题。因此,大城市的居住舒适度比不上中小型城市。基于此,我国大部分毕业生在规划未来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二三线城市来生活和工作。根据智联招聘和赶集网的数据调查得知,2016年应届毕业生愿意去二三线城市的占比75%,愿意去一线城市的占比2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市地域的限制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平台不会由于地域的限制受到影响。因此,我国城镇和农村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可见,大城市的地域优势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下将被削弱。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截至2016年,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全国网民的45%。农村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了世界,从互联网中获取了更多的资源,通过思想的转变和信息渠道的拓宽,农村网民打开了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农村交通信息不发达,导致产品流通渠道少,县域无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大部分农村人员选择去大城市打工,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报酬。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广大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居民可以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经济收益,加强农村与大城市的联系。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城镇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必须生活在城市,农村地区可以依托电子商务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
就“县域就地城镇化”一词来说,县域是城镇化的定语,是指县级范围内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它是以县级政府为调控的主体,通过中心化配置资源来有序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的经济发展。因此,县域就地城镇化可以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发展单元,促进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能够降低城镇化建设成本,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因此,我国被县域所管辖农村地区需要重视人的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县域就地城镇化需要依靠电子商务经济来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改善县域经济的困境,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改善传统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从而拉动县域地区的就业情况,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劳动力的回流。这个回流过程需要依靠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系列政策措施来实现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例如物流业、仓储业、广告业等等,最大程度地给电子商务提供巨大的虚拟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从而扩大县域市场的发展空间。
其次,县域就地城镇化除了发展县域的经济,还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和消费能力,以满足消费市场的走向。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线下的县域范围内,而线上的消费,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现状,有效改善我国农村与乡镇实体零售发展行业的不足,提高消费品的流通速度。当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达到一个稳定值的时候,就会促进农村地区的服务业,使得农村逐渐向城镇化发展。
最后,还需要强调,县域范围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并不是指外在形态建设和城市一样,而是指农村的资源中心化配置管理逐渐与城市的资源中心化配置一致。我国县域作为统筹城乡的基本单元,需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线上消费能力,以此来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实现经济增收。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乡村型社会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逐步到工业再发展到现在的服务型生产模式,我国的新型社会模式正飞速前进,城镇化被不断提上日程。结合我国国情,城镇化要达到理想模式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我国人口众多,从省市到县再到乡,涉及范围广大,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具体到县抢先走城市化道路,但是如何具体到乡村却是一大难题。许多农民在没有做好具体职业规划的前提下一窝蜂涌入城市,留下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荒废。大部分农村有着丰富的传统工艺、特有的自然资源,它们是我国新型社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后备力量。这种新型的生产发展模式就好比大仓库一样,储存着各种资源。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国城镇化需要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的科学管理。
当前,全球都进入了互联网信息化社会,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将城镇与乡村进行连合,通过建立城镇型新农村等方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农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又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最终目的是发展新型城镇化服务,实现农村现代化服务。需要利用各自的有利资源,结合现代信息资源,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建立电子商务型农村发展新模式。
“赶街模式”大体可以用“村服务站+运营中心”的模式来解释,主要由“赶街网”为每一个村网点提供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由便利店老板为村民代发代收包裹、代卖产品,将网络铺向大山深处。目前,县城电子商务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推广到乡?可以建立一个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以县、乡为基础,建立三级网络服务平台,普及到农村,再将农产品加工包装,联合电子物流、电子金融等开通多个稳定的电子交易平台,逐渐运用到日常生活、出行、娱乐、就业等方面,为农民朋友提供快捷的交易途径。目前,赶街模式已经在许多地方运营,形成了多个网络服务中心,帮助农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服务新农村。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赶街模式的创新实用性带动了农民就业途径的多元化。通过网络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把农村资源带入城市,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就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青年同志下乡服务的积极性,为农村就地城镇化开辟了道路,农民朋友可以无差别化地享受城市待遇,且有效保证了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新农村的建立,工厂占地需求量的增加,农村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如何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农业生产,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聚土地”模式作为“互联网私人定制农场”被运用到农村,就是把农村闲置的土地流转到电子商务公司名下,电子商务公司再把土地流转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获得土地上的产出,为那些土地资源分散、农产品销售困难的地方提供了销售渠道。并且保证了农村绿色食品及时到达城市,有效发挥了土地的作用,使粮油产业的发展不再受限,保证了城乡双方的需求。
“聚土地”作为新型土地流转模式,结合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模式,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劳作模式,只是将土地资源结合电子商务平台,使其更加资源化,让城乡资源更加自然直接地流通,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为农业生产注入新鲜力量。再结合当今流行的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新的收入和发展道路。当然,电子商务要介入农业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需要一一解决。真正实现城乡结合,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农村信息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土地资源不丰富、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地区,基本的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带动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发展农户网商,也就是“农户+网络+公司”。农民拥有主动权,以电子商务作为平台,实现农村地区信息化,开创自主经营模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不一定要通过工业化达成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资源利用合理可以形成跨越式发展,况且信息化发展没有特定限制,可利用性高、范围广,但是在这种模式下要想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地特色,降低商品的可复制性,形成自身特色。“沙集式”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渐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当前,基于电子商务的延伸式农村发展模式已经能够满足一些地区的消费需求,介入式适合农业资源丰富的农村,内生式则适合商业发达的产业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此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能力。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当下,农村电子商务将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力地推动农村向着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①许婵 吕斌 文天祚:《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1期
②周明助:《“聚土地”的富民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5月13日
③董绍辉:《以城镇化带动县城经济科学发展》[J],《新世纪领导者》,2010年第7期
④杜永红:《“互联网+”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大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6期
⑤陆晓凤 侯明健:《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2期
⑥葛殊:《电子商务助推城镇化进程:基于农村消费能力提升的视角》[J],《特区经济》,2013年第8期
⑦虞昌亮:《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年第1期
⑧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
⑨邹思逸:《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9期
⑩阿里研究院 遂昌县:《县域电子商务中的遂昌现象》[R],阿里研究院,2014年
⑪刘永威 耿相魁:《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柘城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7期
⑫王丹:《浅谈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期
⑬ 盛振中:《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微报告》[R],阿里研究院,2014年
⑭ 陈亮:《义乌现象:从一个市场的转型到县域电子商务经济体的浮现》[R],阿里研究院,2013年
⑮ 王琛莹:《高校毕业生对“北上广”热度在降》[J],《就业与保障》,2014年第11期
⑯张海波:《基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2017年第6期
⑰陆晓凤 侯明健:《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以横县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2期
李思,西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