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环
纳溪区社会保险业务下延工作浅析
颜环
社会保险经办业务下延是方便群众、提升效能的惠民便民工作,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险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在人社局和区社保局的共同努力下,镇(街道)、社区、村经办业务下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期,笔者对纳溪区基层平台的建设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目前,纳溪区为区、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经办服务的管理工作体系。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经办组织网络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经办管理的“神经末梢”,是整个工作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最为薄弱的一环。
全区共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5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5个,镇(街道)和城镇社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工作延伸覆盖率达到100%。经办服务内容涵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个体)、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等18个方面的内容,已基本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基层服务平台,各项业务按要求顺利开展。129个具备硬件和软件条件的行政村已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新参保登记、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个人信息查询等业务下延到群众身边。
经办工作力量不足。截至2016年,纳溪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781人,退休人员25300人;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64人,退休人员330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487人,领取待遇人员67948人。按养老保险全覆盖计算,参保人数多达20余万人。与之相比,各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配置的人员仅有2至3名,他们中有的还要兼顾就业、医疗等其他社会保障业务,有的则要承担乡镇的其他工作。镇(街道)业务经办力量明显不足。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经办人员相对不固定,流动性大,导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不熟练。二是村一级经办业务的人员基本都是村干部兼职,普遍年龄偏大,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村级经办业务软硬件有待加强。
目前对全区行政村已明确下延业务内容,有15个村作为试运行点,安装了EPOS机,并对经办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下一步开展工作的114个村的EPOS机也已安装完毕,正在全面推广下延业务,但仍有部分村还未完成平台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当地社会保险业务工作要下延,不管从硬件、软件、业务操作培训上都还需进一步加强,才能为城乡居民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完善基层硬件设施。目前,大部分社区(行政村)达到了《四川省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及验收办法》的要求,配置有办公桌椅、服务柜台、电脑、打印机、公告信息栏(架)等,但还需要结合实际下延的业务,配置EPOS机、复印机、网络等其他设备,进一步提高基层平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强化基层经办能力建设。首先,要配齐配强镇和村(社区)的经办人员,优化人员结构,确保每个社区(行政村)在有从事社保业务工作的经办人员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实队伍,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其次,要注重加强乡镇业务经办人员、村级协办员队伍建设,防止频繁更换经办人员,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强化业务操作培训。目前,当地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的业务经办人大多由该村的文书或妇女干部兼职。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根据社会保险政策和工作变化的需要,适时制定出基层业务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加大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意识的培训力度。对新上岗人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对现有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岗位培训,各镇对村级经办人员一对一培训或上挂实习培训等,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确保业务操作规范、系统正常使用。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打造村(社区)基层业务办理的同时,推广使用“智慧社保”,引导更多参保人员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查询、缴费和了解社保政策,足不出户享受社会保险的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村、社区平台的业务经办,就能及时进行数据比对、查询,有效杜绝养老金冒领、重复领取现象的发生,推动社会保险业务的便捷化、规范化,切实提升经办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作者系泸州市纳溪区社保局城乡居保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