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伊曼 插画/曲径
拯救鄱阳湖
Saving Poyang Lake
■文/刘伊曼 插画/曲径
2016年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公参程序启动,一时间,引爆了舆论的炸弹,质疑声、辩护声此起彼伏,将消停了许久的争议又摊到了公共议题的桌面上来,继续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论战。
早在2009年9月,15位院士和专家就曾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表示“十分关注江西省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致认为该工程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长江流域历史发展规律。”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到这封信之后,批转至江西省,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联系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座谈,把参与“上书”的院士和专家们都请到一起座谈。
院士们提了很多问题,有关于鱼类保护、候鸟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修复的……江西方面也做了很多解释,但讨论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有些问题按照当时的研究基础还根本解释不清,但是鄱阳湖的危机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秋冬季节水位下降过快,大面积湿地变干,不仅珍稀鱼类和鸟类的生境在退化,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受到威胁。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开展专题研究,找到那些问题的答案。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鄱阳湖工程的争议形成了一个舆论漩涡,科学界、环保组织、新闻媒体、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卷入,一场交战各方都自称在“拯救鄱阳湖”的战役打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搞了一辈子水利工作,以前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比较单一,也曾经认为鄱阳湖应该建大坝,但是到鄱建办之后,觉得自己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好多,考虑问题的方式都调整了。”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鄱建办主任朱来友说,他现在的岗位要求他不能只从“水利”角度考虑一个工程,他不仅要经常跟鄱阳湖的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保持联系,操心候鸟今年来了多少;也要关注渔业发展,思考推动渔民转产的问题;还要了解环保、交通多方面的现实,与地方政府的多个部门协调工作。他认为在全方位了解到了鄱阳湖的生态危机之后,他现在也是一个“搞环保的”,更多的关心环保的问题。
“长江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想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试图建设的工程也是可逆的,闸门是可以完全打开的。我现在担心的是,鄱阳湖周边城市人口密集程度高,鄱阳湖越来越枯,‘水退人进’,裸露出来的土地开始不断被人侵入、开垦、建设,要想再恢复的话矛盾就更复杂,难度也更大了。”朱来友说。他认为,目前的鄱阳湖工程由建坝改为建闸,“既不是生态专家对工程专家的妥协,也不是工程专家对生态专家的妥协,而是双方一起向科学靠拢。”他更认为,任何一方支持者或者反对者都不应囿于自己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或者学科思维,自弹自唱,而是应该系统性地来看待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综合权衡利弊得失。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长江的修复,要各个部门联系起来搞,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水利、林业、农业、环保、交通……光是哪一家去搞都搞不好。”长江生态保护的主要目的是要保障长江生态系统的功能健全,把长江的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在涉及一个流域的管理时,也应该有各部门联合行动的统筹机制来保障流域的综合管理——这个任务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