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青海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概念、结构的解释,阐述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素质;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推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的高校体育也应该突破单一技术练习的束缚,转变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上来。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1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概念
大学生体育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其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健身运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表现。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物质基础作用,对培养具有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结构
2.1 身体基本活动素质
身体基本活动素质是指大学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活动能力。包括“走、跑、跳、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身体基本活动素质是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形成的。既有先天因素,更有很多后天因素。它既是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的基础,又是确保高质量生活与高效率工作的基础。
2.2 体育运动素质
体育运动素质是指大学生为满足个体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的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综合素质。它反映了体育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基础。从运动中的表现来看,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素质。
2.3自我锻炼身体的素质
自我锻炼身体的素质是指大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本领。自我锻炼身体的素质是大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独立地进行自我健身的素质。
2.4自我保健与养生素质
保健、养生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中,能运用运动保健等知识和方法,包括对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对自我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评价素质,同时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与营养等。
2.5身体健康素质
身体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而要具备的趋利避害的基本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健康素质与健康、与身体的各种能力有着紧密的关系-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耐力和身体的柔韧性。
3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途径
3.1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这是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基础。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必须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要改革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及娱乐功能“。二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注意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性,注意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注意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三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育教学要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体现体育教育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中国特色。四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不断更新体育设备,完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教学。
3.2增加人文知识教育
人文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的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人文知识的导入,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首先是增加人文知识课程,这些课程不必多,但是必须有,主要包括哲學、文学、史学等概论知识,开阔大学生视野,使其拥有基本人文常识。其次,开展丰富的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艺术类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另外,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人文知识。因此,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最后是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绿化、建筑物、学风、校风等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人文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概括地说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描述为以身体的活动为基础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校园体育文化相对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是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以及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构建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并付诸于实践,不是仅通过一些思想呼吁和简单的课程调整,就能达到进行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并将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与现行体育教学融合,才能实现理念与现实的结合,才能达到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光.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24卷第1期.
[2]陈雁秋,顾兰娣,朱华剑.以体育俱乐部带动我院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月第10卷第6期.
[3]王敬英.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及培养对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6卷第6期.
[4]左绿化.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途径[J].学习月刊,2014年第8期下半月总第560期.
[5]刘曼.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与思考[J].学校体育学,2014年(第4卷)第12期.
[6]苏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J].世纪桥,2010.
[7]王牧野.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与现行课程融合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2期(总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