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颜
摘 要:结合实际,重点探讨了教学中如何做到学做合一、知行合一。
关键词:教学;学做合一;知行合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觀、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才能把握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最终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现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为例,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
【案例描述】
【片段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22 5×( )<18 ( )×7<36
( )×8<50 ( )×9<20 6×( )<25
师: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通过“试”的过程判断得出的数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不超过被除数的数。
【设计意图】 几乘几小于几的题,是有余数除法的思维前奏,这样的引入为新授作了铺垫。
【片段二】体会异同,再创新知。
1、表内除法的含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问可以摆几盘?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师:谁能用算式来表示?
生:6÷2=3(盘)。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师: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
生: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2、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了多了一颗草莓,变成7颗了。
生:我发现都是平均摆在3个盘里。
……
师: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生:摆了3盘还剩一个。(学生边摆边说)
师:为什么这里剩下一个,没有继续再摆?
生:因为要2个摆一盘,1个不够摆。
师:像这样不够分的剩余,我们在除法中叫做余数,用算式来表示7÷2=3(盘)……1(个)。谁来读一读?
生:7除以2等于3余1。
师:我们把剩下的1叫做余数。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案例反思】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新课引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作为本节课的铺垫,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通过“试”的过程判断得出的数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不超过被除数的数,这样及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思维迅速定向,把学生引到思维源泉中去,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把握关键,对比探究
在学习新知时,注意指导学生把“表内除法”(即余数为0),与“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不为0)看成一个整体,对比地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两个关键点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余数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知道余数的名称并理解含义。同时让学生亲身经历分物的操作过程,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操作,到脑中的半具体半抽象的表象操作,再到抽象的数学算式;让知识从表达意义的具体操作到知识的数学化,再经历从抽象的数学化到寻找意义的具体操作,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经历这样的互逆过程。并通过借助分实物的过程,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强化难点--易混淆、难理解处。因此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上的习题,理解编排意图,明确习题的目的和作用精心设计练习题。其中“基础练习”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包含”的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应练习”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是包含;二是等分,除继续巩固相关知识外。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相同(包含);“综合练习”设计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给面包装袋为素材,学生自选一种装法圈一圈,填一填并列出算式,利用平均分中的“包含”的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含义。
本课时是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等概念和结论的掌握,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对比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两次动手生活中摆草莓操作,使得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地体现,在摆的过程中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余数这一客观性和余数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做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