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板坡新村变迁

2017-04-11 01:46赵慧
民生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克强总理村民

赵慧

水路通,农桑隆。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距离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27公里的坛良村坛板坡,4年前还是一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地瘠民穷,交通不便,村民甚至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

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调研时前往坛板坡,视察农耕,了解民需,临行前与当地干部许下两筐花生的承诺:一筐代表水,一筐代表路,我和自治区的书记、主席一起承担起这个责任。

4年来,这份承诺演变成了坛板坡的山乡巨变。“您4年前去过的南宁坛良村坛板坡,现在路通了,水通了!”3月8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宁市长周红波向到广西代表团听取意见建议的李克强总理汇报。

3月14日,《民生周刊》记者在坛板坡采访看到,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白墙黑顶的壮乡民居错落有致,碧水绕村,田亩相邻,村容乡景一派祥和。

坛板坡所在的那马镇党委副书记梁凌波告诉记者,2016年坛板坡已经整村脱贫,未来将力争建成南宁市、全自治区乃至全国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示范典型。

两筐花生的承诺

在坛板坡村民黄杰汉心中,与李克强总理在大榕树下拉家常,是他此生最大的幸运。

2013年7月9日,李克強总理冒雨来到坛板坡看望困难群众。在村口大榕树下,总理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询问他们有哪些收入来源,收成如何,有什么困难。黄杰汉等村民反映,用水、通路还有困难,住房和农村环境希望改善。

李克强总理当即表示:“政府会帮助你们逐步解决水、路等基础设施难题,以此带动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会像大榕树一样枝繁叶茂。”

临行时,坛板坡村民捧上两筐自家种的花生,李克强总理笑着接过花生,分别递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和自治区主席陈武:“一筐代表水,一筐代表路,我和自治区的书记、主席一起承担起这个责任。同时,我要从两个筐里各带走一粒花生,代表我心系大家!”

李克强总理带走了两颗花生,却留下了通水通路、一起努力的承诺。就在当年,当地政府就制定完成了坛板坡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产业升级、素质增强等七大工程。

道路建设工程率先启动。如今,曾经狭窄坑洼的泥水路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40多条总长13.96公里的硬化村道纵横全村,货车可以直接开到田边地头。

以往饮水靠自挖井、灌溉用水听天安排的坛板坡,户户通了自来水,新建蓄水池9座,铺设灌溉管路66公里,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570亩。

走进坛板坡,统一风格的壮乡民居依山傍水而建,乡村道路平整洁净,主干道装有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小学、村委办公楼、戏台、公共活动广场、村史室等,昔日的贫困村一派小康景象。

李克强总理考察坛板坡时,时任坛良村村委会主任的黄国思就坐在总理身后。如今,已经卸任的黄国思在村里一家企业打工,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租金让他可以拿到两份收入。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总理当年许下的承诺已经全部兑现,村里水通了,路通了,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

梁凌波曾在坛良村做第一书记,早在2013年就开始参与坛板坡的乡村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坛板坡村民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800元。为了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市、区、镇几级政府联动,对坛板坡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农民收入、乡风文明等进行了整体规划。

到2016年,坛板坡的人均纯收入已增至9256元,较2012年增长143.5%。村民收入渠道也拓宽了,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和企业务工收入,一些村民还经营起了农家乐、特色商店,有的加入了村里组建的建筑施工队。

扎牢榕树的根

固守传统农业耕作模式,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是坛板坡长期无法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梁凌波等驻村干部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坛板坡的面貌,不能只靠政府扶持、外部输血,而要为坛板坡注入内生发展动力。

2014年5月,坛板坡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成立,全村大部分土地进行流转,连片整理后,引入4家农业企业。

其中,振企农业公司建起1800多亩的火龙果基地,桂洁农业公司建成1150亩的柑橘基地,幸福集团农业公司的铁皮石斛基地占地800多亩,百圣美川公司拥有430多亩的蔬菜大棚,4家企业产品不同,互助协作,全村农业结构得以优化。

企业进驻后,村里建立了劳务用工信息平台,编制了区域性村级劳动力资源库,与驻村企业对接用工需求。2016年,坛板坡土地流转租金户年均收入8366元,人年均收入1890元;外出务工430人,人年均收入4193元;在园区企业务工220人,人年均收入2003元。

在坛板坡整体发展蓝图中,《民生周刊》记者看到,4家企业组成的火龙果区、柑橘区、铁皮石斛和生态杂果区、设施农业园紧紧包围着坛板坡庭院经济与农家乐区。另外,北部还规划有5500亩的拓展区,西部和南部则有11500亩的辐射区,将形成特色水果和林下经济区、经济作物区、特色淡水养殖区等产业布局。

2014年9月,坛板坡村民主动给李克强总理写信汇报村里的变化:政府帮我们做了村子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我们自力更生,各家各户从多年积蓄拿一点,部分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一点,新建和改建自家房子……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事情做,生活越来越好了……

一个月后,村民们收到了总理的回信。总理嘱托:水路通,农桑隆。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坐落在坛板坡东北的百圣美川是一家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业企业,采用水培、雾培、无土栽培等技术种植西瓜、花茄等特色果蔬。公司负责人李德华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的土壤修复,目前坛板坡基地已成为公司最大的种植基地,员工全部来自坛板坡和周边乡村。

眼下,李德华已做好了公司三期发展规划,首期的有机蔬菜基地已在2015年建成。二期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正在建设,去年,率先启动的百圣美川薰衣草庄园开门迎客,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第三期,李德华希望利用坛板坡的邻水优势打造养生养老产业,相关工程计划于下半年开工。

百圣美川的远景规划与坛板坡所在的南宁市良庆区整体发展布局密切相关。据了解,良庆区已制定了“全域旅游”方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计划把坛板坡打造成良庆区全域旅游示范点。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坛板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仅2015年“十一”黄金周、2016年“五一”假期,坛板坡的农业休闲基地就吸引了约5万名游客,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旅游业带动之下,村民季节性临时收入也大幅增加。

党恩似海 永志不忘

昔日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已是南宁新农村发展综合示范村和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村,当地政府提出,要将坛板坡建成南宁市、全自治区乃至全国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示范典型。

村容变了,村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也随之一新。坛板坡所在的良庆区是壮乡嘹啰山歌发源地,为此,坛板坡成立了嘹啰山歌队、腰鼓队、学生合唱团,将村里的变化编成嘹啰山歌,每周都组织演出。

坛板坡的巨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2013年,为了加强自治区、南宁市和良庆区各级项目推進和现场纠纷协调,强化一线党员带头作用,“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五级联合临时党支部成立,各级党员坚守一线,现场解决项目推进问题,坛板坡综合示范村建设得以高效推进。

2015年,随着相关建设工程告一段落,沿袭原五级联合临时党支部的成功做法,成立了“良庆区项目业主单位—那马镇—坛良村—坛板坡—驻村企业”的新五级联合党支部,现有党员65名。

梁凌波告诉记者,通过五级联合党支部引领,坛板坡综合示范村探索出一条“机关党建项目带动,农村党建蓬勃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建设工作有效推进。

此外,坛板坡还组建了队企联合党小组、合作社党小组,户代会、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健全了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联评、一组两会、群众评议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实行村民自治,制定了村规民约。

在坛板坡,每天都是新的。坛板坡村口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刻《坛板坡新村记》,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坛板坡的变迁历程,文末歌曰:坛板昂昂,古榕苍苍。党恩似海,永志不忘。

猜你喜欢
李克强总理村民
新总理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