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 要:通过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师资建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双师"队伍建设策略。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师"教师
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约占到占我国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调整的一个重要办学类型。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的关系十分紧密,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办学的应用技术特色,这就要通过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建设一支应用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师资建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建设的普遍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当前比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区位优势不好,计算机专业人才引进难,企业高技术人才引进存在门槛,造成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二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长期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高,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素量比较少。三是计算机教师的现代企业文化和现代教学理念相对偏低,同时大多是工科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过硬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计算机专业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计算机作为工科性质的专业,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更加高,在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性的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零距离”应用型管理和操作人才,那么对于教师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需要具有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实践操作性十分强,但是更需要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方面出成果。而地方高校计算机教师往往但不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么过分偏重理论,要么过分偏重实践。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执行,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而本科院校的数量却不断增长,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区位优势问题,生源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只有不断的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优势,其中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而言,需要进行职业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专业教师的能力专业化。专业性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教师具有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性,第二个方面是指教师要具有教育的专业性。这样一来,就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既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又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这样才有有效的将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2.教师职业的教育专业化。当前我国对于教师实行了准入制度,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素质,主要是对于教育职业必备的教师教育资格、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比较熟练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能力。
3.教师个人发展的专业化。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教师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即专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拓展,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好可以通过狮子团队建设,培养这两个方面的教师发展平台,促进计算机专业“双师型” 队伍的形成。
三、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双师”队伍建设策略
1.加快计算机专业教师观念转变与标准制定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而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对接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的更新,形成对接行业产业的“双师”队伍建设的自觉性。因此,学校需要尽快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认定标准,以规范专业教师的职业标准,提高教师自我“双师” 素质重视和提升。
一般而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双师” 教师职业标准制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教师具备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素养,可以通过一定的专业考核手段进行界定,如专业理论水平测试;二是进入“双师”队伍的教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三是取得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应的计算机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能力;五是计算机专业教师须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一般在总计2年以上,能够结合计算机专业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课程。
2.加强应用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当前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上来看,引进企业人才存在这学历限制,在上级行政部门未能放开政策的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变通处理,采用人事代理、聘任制、兼职教师、客座教師的方式引进企业优秀人才为学校教学服务;在待遇上,学校可以通过比照在编教师的薪酬给予这些特殊人才同等待遇。
在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制定和实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一是通过派出去,学习国外或者国内计算机方面的最新专业课程知识,了解掌握国内外计算机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学会国内外相关一流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相关知识技能。二是通过有计划地对教师学学历里进修,让学校学历层次尚低的教师有一个上升发展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视野。三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培养,促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师”素质提升
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本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地方本科院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专业“双师”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校企建立长期文库的联系机制,实现教师和信息技术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互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二是教师深入信息技术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实际的生产任务锻炼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三是通过聘请信息技术企业技术专家或技术能手,为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四是在信息技术企业里面建立教学车间,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围绕实际的生产项目运营,并可进行利润分成,提高教师待遇和补贴学生生活费。五是校企共同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激发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4.健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管理上,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岗位,明确其岗位职责,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充分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意见,建立符合整体教师利益的制度,让教师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计算机专业“双师”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设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完善教师的职称评聘和任用机制建设,将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和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考核系统,提升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积极性。二是建立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考核机制和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将二者进行综合考量,给予教师“双师”教学业绩考评。
参考文献:
[1]魏明,郝理想.论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设及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1(24).
[2]叶飞跃.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