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7-04-11 00:44刘鹏哲
关键词:协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刘鹏哲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瓶颈,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协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构成了直接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突破当前所遇到的桎梏走出困境,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这是社会要求和自身要求在学科发展上的契合,如果固守一种思维模式,只能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协调作为促进科学发展方法和途径,需要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并且要长期贯穿其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关系;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70-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此次全会提出的一个要求。

只有着力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结构、协调各方面关系、补齐短板,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增强协调性,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行稳致远。如果发展失之偏颇,“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稳定性必将大受影响。“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协调发展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各方面关系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同时,这也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只有准确把握这几方面各自的平衡关系,协调发展,不失偏颇,才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机制,传播正能量,正确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一、协调意识形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一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方向性的活动,阶级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但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宣传和灌输符合执政者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俱来的功能。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当成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的政治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认为它的功能只是调动人们的政治热情、确保正确的政治态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局,而忽视了文化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因此,在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崇尚科学、追求文明、遵纪守法的同时,社会中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蔓延,见利忘义、不讲信用、蒙骗欺诈、腐化堕落等更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意识形态功能的一味加强,忽视其文化功能,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跛脚”状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任务是“铸人铸魂”,陶冶情操,纯洁心灵,激励斗志。在发展意識形态功能的同时,文化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只脚”。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是以文化功能为基础和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和组织,除了巩固意识形态的阵地,还有教化人的文化功能。提高人的素质,加强个人修养规范道德行为都是其文化功能的表现,在以各种文化内容为教育题材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需要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加以支撑,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协调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不跛脚”。

二、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关系

因为长期受到历史因素、时代背景、思维局限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一直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关系形成了天然的对立,因此,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一直各执一词。传统教育派一直将教育者视为唯一的教育主体,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是教育者认可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客观的说,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但是这只揭示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教育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双向关系。从学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是有自我情感、自我需求的求学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并非是径直的过程,多教多学,少教少学,不教不学,而必须依赖于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否内心接受教育者的传授,在心理上是否抵触能接受多少,这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外因还需要内因起作用。

而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一种认识,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这种观点在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同时,直接否定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

以上两种观点虽各执一词,但都只是针对教育过程的一方,并把教育活动都简化为单纯的“教”与“学”,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并非绝对对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教学相长、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国古代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人格和学习上是平等的,教育者更多的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需求,因材施教,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的放矢的灌输和教育;而受教育者对教育者讲授的内容有选择的进行接收,自我消化,自我吸收,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这样才是最完美的教育效果。

三、协调个体需求与整体需求的关系

当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的个人利益服务集体利益,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这种忽视人的需要的教育理念、缺乏人文关怀色彩与亲和力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短期的功利主义,现实而急切,将教育仅仅作为就业的筹码和增加收入的手段,忽视了自我沉淀和积累,忽视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从事的事业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社会道德批判置若罔闻,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正视个人需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正视人的需要和满足的本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的牺牲个人利益,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的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自我、塑造自我,达到内修外塑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需要给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合理的内核,促使受教育者可以自觉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非功利性的学习,一味地物质追求,而精神家园极度荒芜,内心世界空洞乏味。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的发展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我们应当将“两个巩固”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生活,需要出发点。我们的动机和发展以及实效性都是围绕着需要展开的,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加合理化,目的更加明确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还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我们更应看到,促进人性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意义。这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要给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内核,一个驱动力,使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施展,只有教育对象自身主动的去索求、吸取、内化最后外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四、“真、善、美”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真”与“善”的教育,“真”即为理性价值,“善”即为道德价值。其目的更多的倾向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可以辨别是非黑白、真假丑恶的合格公民,但却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教育。

“美”即為审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一直不被重视。但是,审美对于个体的教育和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审美的主体。对教育者而言,审美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指在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而进行的,旨在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会审美是自我修养、高雅气质、高贵品德、高尚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而这个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追求中合理比较、科学鉴别、有效选择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美丑观念的过程,具有审美的特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标准,也是对真与善的巩固和发展,更是学习真与善的重要途径。一个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真善美的统一体,只有真和善不是完整的,不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会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呆滞的社会道德标本,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因此,我们要协调真善美的关系,将三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三者是缺一不可且合乎规律,只有做合乎规律的事才能至善,心存善意的人是美的,而美在于真,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才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突破当前所遇到的桎梏走出困境,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这是社会要求和自身要求在学科发展上的契合,如果固守一种思维模式,只能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协调作为促进科学发展方法和途径,需要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并且要长期贯穿其中。

——————————

参考文献:

〔1〕周芳.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傅春荣.协调发展才能行稳致远[N].中华工商时报,2016-3-9.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若干矛盾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3):76-79.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协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