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生物学概念重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

2017-04-11 17:37黄玮
中学生物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集合

黄玮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通过多种方式应用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认知才得以进行。理解知识如何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它如何在人脑中表征的。”因此,恰当的概念表征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

1 恰当的概念表征对概念学习的影响

概念表征是概念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形式,即概念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就生物学概念的学习而言,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的形式定义进行机械灌输,而要让学生围绕概念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从而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因此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是生物学概念理解的核心和关键。如“稳态”概念,因其含有的特征很多,故“稳态”概念的复杂特征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该概念。其实,理解稳态的关键是理解“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在不断调节中所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能让学生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心理表征,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该概念。

2 概念表征的方式

中学教科书中的生物学概念很多,教师要针对不同生物学概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概念表征形式。

2.1 言语表征

言语表征是生物学知识表征的主要形式,其基本单位为命题。命题具有抽象性,一个命题相当于头脑中的一个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抽象特征,而不是仅仅理解概念的字面含义。例如,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要理解这一概念,应掌握几点:

(1) 群落有一定的范围,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

(2) 群落包括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3) 群落指的是集合,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4)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进行言语表征时,为了缩小记忆的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回忆该概念。如群落定义中的关键词就是“一定”“各种”“集合”。

2.2 原理定向表征

原理定向表征就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定理、规则等对生物学概念进行表征。这种表征方式来源于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即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与新概念相联系的引导性知识,为新概念的学习提供支架。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概念理解的难度,使新概念的学习更为有效(表1)。

2.3 表象表征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细胞是非常微小的,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细胞的分子更加微小。因此,宏观的生物学现象往往需要从微观的过程来解释。而由感知宏观现象过渡到理解微观的过程,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只要教师采用合理的途径(表2),让学生形成恰当的表象表征,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表象表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节省记忆的储存空间,还可以促进对概念的微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表象表征。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图表、模型等表象和真实情景还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了解真实情景和表象表征的不同。

2.4 概念网络表征

脑科学研究表明,贮存在人脑中的各种信息并非孤立的堆积,而是分享同一主题各种信息的相互联系,形成信息网络。中学生物学概念多而分散,学生往往感到难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相关的概念网络化、系统化、规律化,使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成概念网络图(图1)。

概念网络表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同时有利于知识的提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明确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所学概念的网络化;同时要注意将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2.5 图式表征

图式是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觀环境和事件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在生物学知识中,整块的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图式表征既可能含有命题、符号及表象表征,也可能含有言语信息网络表征,甚至还可以含有小的图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征(图2)。

利用图式表征可以使知识识网络化、层次化,从而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节省储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推论,由已知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意义重大。

总之,不同的概念在人脑中贮存方式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认识到各种概念的特征,运用恰当的概念表征,将教材“静态”知识动态化、文字知识图像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努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能在实际运用中顺利提取概念。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各种表征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对同一个概念,可以同时采用多种表征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炳全.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表征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53-64.

[2] 吴良根.化学知识表征的特点及类型[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8):65-69.

[3] 张新宇.专家型学生与新手型学生化学知识表征的差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陈世友.图式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89-90.

猜你喜欢
集合
从集合到思维的局部性
论“子集、全集、补集”
论五声性集合4—23对作品的多层次控制形态
一道数学填空题引发对细节的思考
解读《集合》
浅谈集合在概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