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拉兹洛的宇宙全息场论及其哲学启示

2017-04-10 19:14庞莹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5期
关键词:本原本体论全息

庞莹

简述拉兹洛的宇宙全息场论及其哲学启示

庞莹

拉兹洛在研究十几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宇宙全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物理、生命、意识世界里的许多谜团。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真空概念的发展,通讯真空的特点帮助他解决了许多现今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给哲学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启示,比如对本体论、本原论的启示,对道的发展等,为二元论的心身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宇宙全息场;通讯真空;本体论;本原论

欧文·拉兹洛在前沿科学家提出的全新的整体范式的启发下,企图建立起更加清晰完善的宇宙观。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物理学所谓的统一场理论不能得到最终证实是因为有空缺的因素。基于此,他建立了宇宙全息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真空概念的发展——通讯真空。虽然这一理论只是拉兹洛在一定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假设,但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启示,对发展本体论和本原论有重要贡献。

一、所谓“真空”

真空的词源本指虚空,即一无所有的空间。

“虚空”一词,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探讨世界本原时提出的。他发展了阿那克萨戈拉的 “种子说”,提出世界本原是由 “内部充实、不可分割不生不灭的原子”和 “空虚的、不含任何物质的虚空”这两部分构成的观点。这种虚空存在于物质内部,也同样充斥在整个宇宙之中。正因为这样,原子才能在这种广阔无垠的空间中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中,相似的原子相互结合,形成世间万物的形态①。

而给拉兹洛以启示的老子虽未曾用过类似的名称,但我们通常把他思想中的 “道”联系为真空。他在 《老子》 中写道: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②“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④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规律,并调和宇宙中的阴阳二气,使万物不失其序。

但是,在自然科学上的 “真空”最早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的。他将一根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灌满汞,并倒立于汞槽中时,发现管中汞面下降,直至与管外的汞面相差76厘米时停止。托里拆利认为,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间是真空。那么,这就能够说明德谟克利特所说的 “虚空”和老子所说的 “道”并非妄言。

到19世纪,热力学和电磁场理论得到发展,提出 “只要温度达不到绝对零度,那么任何物体就会以热辐射的形式发射电磁波”。这种理论表明,空间里即便没有任何物质存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电磁场 (如热辐射)存在。这一发现使人们渐渐抛弃了那种把真空看作是虚空的思想。

20世纪初,狄拉克给予真空以崭新的物理内容。1928年,他提出了电子相对论波方程,这一方程有两个解:一种解的粒子总能量是正的,另一种则是负的;这两种正能量态和负能量态的分布完全对称。但有负能量就意味着有负质量的存在,这显然不可能。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真空假说:真空是充满了负能态的电子海,即负能态的电子吸收足够的能量才能成为正能态,成为普通的电子。从体系的能量角度看,这时的情况比只有电子海的真空状态要高,那么,真空就成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除此之外,许多物理学家从场的物质性和真空作为量子场系统的基态这两点推测,真空可能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即发生真空相变。同时,他们也认为,真空作为能量基态并不具备物理学常规所要求的内部对称性,这就是所谓的 “真空对称性自发破损”。

自然科学对真空的研究也表明,真空是一种存在着多种场和粒子的区域,虽然我们感受不到,但确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相信 “真空”有十分复杂的结构,而非 “虚无”。

二、拉兹洛的理论

国际性的广义进化论研究小组负责人、著名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企图将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系统学、哲学等十几门学科的成就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从宇宙大爆炸到意识、再到全球问题的进化图景。

然而,当他聚集起十几门学科中从事进化论研究的专家时,才发现他所构想的进化论图景仍有许多断裂和谜团。如:目前可观测到的物质只是宇宙总物质中很小的一部分;同源粒子的瞬时相关性与宇宙中任何信号的传播速度都比不上光速这一命题相矛盾;物理学所谓的统一场理论无法得到证实等。拉兹洛站在系统论的角度提出, “表面上多样化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和相互联系的整体,物理现象、生命现象、甚至意识和心灵现象都只是它的不同形式的显现。因此,一种完备的统一理论不仅要能理解和解释物理和生命自然界中的现象,还要能解释意识和心灵世界中的现象。”⑤

为了解释物理、生命、意识世界中的许多不解之谜,他提出了 “宇宙全息场”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前文提到的 “真空”。

根据拉兹洛对 “宇宙全息场”的描述来看,其性质可概括如下: (1)时空是一个网状的、低于量子层次的活性场,且有全息记忆功能,即可以把自宇宙产生以来所发生的事件转化为某种信息,并储存起来,在我们需要时反馈出来; (2)宇宙的始基是一个活性场,量子是其中半自动传播的波,是场的可塑形变,并能相互作用、叠加成多维形变,即这种波的相互叠加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世界; (3)宇宙全息场和物质—能量是同一个实体,且能够相互作用,表现为双向的传输过程。量子既是场,同时又处于场中; (4)宇宙全息场具有全息记忆功能的内在原因是,物质—能量的时空组态的波形痕迹记录可完全永久保持,它在时空中对物质—能量的反馈可引起 “过去”和 “现在”之间的一致性⑥。

拉兹洛认为宇宙全息场的以上几种特性构成了量子的秩序和组织,并使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秩序。因而,宇宙全息场可以超越学科界限,把物理、生命现象和意识现象统一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他认为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宇宙中的空间里都充满了全息场,这些空间并不是 “虚空”。正如麦金的空间概念革命,他认为空间来自于非空间中,非空间并未消失。拉兹洛所认为的 “真空”同样也有人类意想不到的结构、特点、性质和功能,是宇宙的基本介质,他称之为 “通讯真空”。

通讯真空概念建立在宇宙全息场基础上,实际上是量子真空概念的推广。所谓 “量子真空”是指: “在由粒子、力和相互作用组成的可见三维世界之下还存在另一个世界……这间更深的地下室就是宇宙空间,它传递着光子和玻色,……并构成了处在不断裂变和聚变过程中的所有宇宙的基础。”⑦所以 “通讯真空”并非拉兹洛无中生有,而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但这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用物理学语言来说,时空中充满着的是量子真空的虚能量,而这种虚能量能够与可观察的世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真空能量是种种物理现象的根源。惯性力、万有引力、甚至普朗克常数都可以归于粒子与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讯真空虽是哲学概念,却以量子真空为理论基础,是可以准瞬时地传输信息,且能够以全息的方式记录过去发生的一切,并能将它们反馈到现在和未来的。这也是拉兹洛将之称为 “通信真空”的原因。宇宙全息理论对宇宙、生命的进化过程提出了更为圆满的解释,而且也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更高阶的精神现象,如意识、灵感、心灵感应等。这一理论正一步步被证实,将来一定会引发一场科学和哲学的革命。

三、哲学启示

1.指明了本体论研究的新方向

人们普遍认为,作为 “第一哲学”的本体论是关于系动词 “Being”的理论。本体论由巴门尼德提出,柏拉图奠定,亚里士多德发展,经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沃尔夫命名,到黑格尔的 《逻辑学》而大成。但康德在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这是 “超经验的” “无意义的” “不可知的” 领域。此后本体论受到许多挑战,直到海德格尔用“是” (“存在”) 的追问取代西方传统 “本体论”对 “是者”的追问后,西方哲学传统特有的本体论样式才终结了。目前而言,人们认为 “Being”有四种用法:等同;述谓;蕴涵关系;存在。

一些学者认为,西方哲学中特有的关于 “是者”的本体论终结了,但并不意味着一切本体论样式就都要退出哲学的舞台。比如,査默斯就坚持本体论的开放原则,把本体论区分为一般的本体论和元本体论。一般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世界上究竟有何存在?元本体论基本问题是:对这类问题是否可形成客观的回答?有无评判不同本体论理论对错的客观标准?虽然这与拉兹洛所研究的领域有很大的差别,但都丰富和发展了本体论的研究。

首先,宇宙全息理论丰富了存在的样式,拉兹洛认为 “全息场”是宇宙的基础,是一种最基本的存在,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认识的某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能量或力量的存在。其次,拉兹洛也为本体研究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演化”。他认为本体论不能再继续进行有无之辩,不能再继续讨论存在的标准问题,而应该将目光放到相继出现的宇宙及其不断循环演化的过程上来。拉兹洛指出,关于 “场”的理论应该可以给研究 “存在”的本体论画上句号,他认为宇宙源于 “场”,而作为最基本存在的 “场”向能量、物质、信息、意识等一步步演化的过程、方式等才是本体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2.为本原问题带来的启示

与本体论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本原问题是追问世间万物的起源和源头。西方传统哲学有两大派别,即唯物论和唯心论。但无论哪一派别在讨论本原问题时,基本都倾向于还原论。两者的差别无非在于,唯物论将世间万物的本原还原为 “基本粒子”,如水、火、土、气等;而唯心论则将世间万物的本原还原为数或逻辑元素。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世界原本是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于是本原论有了新的倾向,即整体论倾向。

不同的理论倾向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还原论倾向的本原论通过逻辑思辨而达到对本原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是逻辑理性;整体论倾向的本原论只能通过对整体的把握和体悟来获得对世界本原的认知,是直觉理性。拉兹洛的宇宙全息场论就是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本原问题的。这一理论抛弃了已有的本原论拆解、还原 “存在”的结构这一角度,转而发现了新的研究角度,即从整体出发,研究 “存在”的生成、演化过程,揭示宇宙间各种“存在”的联系。

3.对庄子的“道论”的发展

F·卡普拉曾在 《物理学之 “道”》一书中指出,近代物理学的新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思想惊人的相似⑧。拉兹洛的宇宙全息论与老子的 “道论”就是这样。他在研究 “宇宙全息场”期间,英文版 《老子》始终是他放在手边的参考书。

在探讨本原问题时,拉兹洛的宇宙全息场论与中国的 “道论”极其相似。道家把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过程, “道”是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控制者、协调者和创造者,也是其本身。道家认为 “道”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是无法拆解和还原的,能生万物、养万物、和万物,是一切生命系统稳定和谐、生成演化、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终源头。就 “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而言,它是天地万物之 “母”或 “根”。从生命发生的意义上说,道创生了天地万物等无限繁多的有限的生命。

而 “宇宙全息场”的许多特点都与 “道”的特点相对应。 比如, 老子曾说: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 ‘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洁, 故混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⑨。其中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 “场”无声无相、不可感觉的特点;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符合拉兹洛对量子场论和通讯真空的描述;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与正负量子成对产生、湮灭相对应。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论述常遭到非议和曲解。但老子这里讲的 “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指事物在尚未显现为具体形象之前的状态,仍是一颗种子的时候。种子埋于土壤之中,在它破土而出之前虽然在地表上看不到,但种子依旧是存在的,种子发芽就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成长过程。那么,拉兹洛演化理论的核心就可以这样理解:天地万物,始于无而后生,始于微而后成。演化自古固存,生生不息。世间一切事物都源于不可感的 “场”,再由场演化成为能量、物质、信息和精神意志等。由此,就能解释宇宙、生命的产生与发展演化。

4.加深了人们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 “孤立”的事物。但这一观点仅仅描述事物之间有联系,却没有指明,事物相互联系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事物为什么是相互联系的,其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不仅哲学没有提供答案,科学也没有提供任何答案。

在这种考量之下,拉兹洛的宇宙全息场和通讯真空概念,不仅试图把物质的物理、化学、生命世界联系和统一起来,而且还要把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也联系和统一起来。他认为通讯真空中充满着“零点能” (即在绝对零度时,通讯真空中的能量也可以十分活跃)和 “零点场”,因此它非常活跃,不仅可以同我们可观察到的世界相互作用,以全息方式记录各种事件的 “痕迹”,而且可以准瞬时地传输信息。这样一来,客观世界就在宇宙全息场和通讯真空的基础上相互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成为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也统一的整体。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运用到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上来。心灵哲学是一门以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定性、表现形式、范围、种类、标准、认识心理现象的可能性依据和途径及心与身的关系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⑩。其中对心身关系问题的争论自古有之,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和交感论、斯宾诺莎的心身两面论和莱布尼茨的 “前定和谐”的心身平行论。三人的理论实质上都是二元论,主要区别在于对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的回答。笛卡尔认为心身在脑内的 “松果腺”进行交感作用;斯宾诺莎认为心和身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的同一个实体的表现;莱布尼茨反对马勒伯朗士将心身看作是两个时钟的观点,认为心与身是 “前定和谐”的。

拉兹洛的通讯真空概念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二元论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心与身密切联系,并且借助通讯真空,可以准瞬时地传输信息,且能够以全息的方式记录过去发生的一切,还能将这些信息反馈到现在和未来。有 “通讯真空”概念作理论支持,就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如心与身如何能保持协调统一?心中突然出现的灵感如何得来?等等。

拉兹洛的 “宇宙全息场”论无疑是一个十分伟大的理论,而且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哲学启示。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一理论时仍发现有许多的疑问,如时空的全息记忆功能是如何得来的?这是否只是为了解决某些精神现象而做的假设?量子在物质与能量的双向转换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以全息方式记录、储存并反馈一切的?等等。虽然拉兹洛及其支持者们不断地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一理论仍不完善,我们只能期待未来科学进一步发展将之证实,得到普遍有效的真理。

注释:

①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②③④⑨ 任继愈: 《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1—62、148、113—114、89—90页。

⑤ 刘文海、钱兆华、周继红: 《宇宙本体统一于场吗?——E.拉兹洛的亚量子全息场理论简介》, 《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

⑥ E·拉兹洛: 《宇宙中的第五种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384页。

⑦ E·拉兹洛: 《全球脑的量子跃迁》,刘钢等译,金城出版2010年版,第113页。

⑧ F·卡普拉: 《物理学之 “道”》,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⑩ 高新民、沈学君: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 胡 静)

B712.6

A

(2017)05-0072-04

庞莹,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猜你喜欢
本原本体论全息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今日聚集让新闻回归本原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