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俨
浅谈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晏俨
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形成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人才素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因此,本文从素质培养出发,探讨论述了文学素养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阐明文学素养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
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文学素养是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的培养和历练,文学素养恰恰是人格之美的甘露。
无数文学作品作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知识的传承、是美德的传递、是创造的源泉。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而技能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将是“工匠精神”培育贯彻到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课。
(作者单位:泸州市交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