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能力培养研究

2017-04-10 06:30夏美荣焦体峰张乐欣
山东化工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工科

夏美荣,焦体峰,张乐欣

(燕山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在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是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专业学术性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1997年,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拓宽了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层面,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增强我国技术型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政策。2009年,经教育部研究决定,扩大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这是我国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做出的重大改革[2]。2010年,计划利用五年的时间,使得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比例一致,为此开始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力度[3]。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世界各国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积极的调整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如今,在新经济发展要求具备高创新、高实践能力、善于创业能力的人才。以面向社会生产活动、培养人才为根本特征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加快布局和建设“新工科”的同时,改造和升级现有工科专业,形成多样化教育培养模式和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的统一2017年2月,教育部在综合性高校会议上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5]。4月教育部发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 “天大行动”[4-5]。这标志着“新工科”建设已经开始。

新工科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生高等教育改革最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现阶段培养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实践、发展和完善相对开放的实验体系以及“双导师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等方面,充分探讨了化工类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方案的构筑,加快我校“双一流”目标的建设,为推动“新工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完整的知识网和实践能力构建

1.1 以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少年强,则国强。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地基。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大多集中在研究所以及高校做学术型的科研研究。这种高等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难免与新经济下新型企业所需要的高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人才有些脱节。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必须以社会实践生产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快“新工科”的发展。

专业理论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工科”的浪潮下对于化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主动调整研究生高等教育结构,以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求从事多年教育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在教授学生专业学位课的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结合化工生产实际案例进行相关的理论解释,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深深的扎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高度热爱,对于未知领域的自主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案例在实际生产当中是如何实现的,学校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业人员来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讲授工作。如有必要,导师和专业人员可以共同讲授一节课。这样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化工问题方法的共性和个性结合;同时,一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开拓新知识的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2 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实现双赢

化工类专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化工类专业研究生的基础保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教学是一条很不错的道路。使化工专业学位的学生,能够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单独开发培养专业实践的能力,达到为化工行业“量身定做”的目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术型的研究生学位培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也为应用型研究生分析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研究生通过实践学习与校内导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将所在企业研发难点、重点、要点解决,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对于学校来说不仅解决了资金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不足,也为即将毕业或者正要毕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向社会的平台;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节省高昂的技术研发难题,也为企业实用型人才的储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发展和完善相对开放的实验体系

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完善同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化学化工类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门类,实验对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至关重要。

目前我院已经开放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利用率还是蛮高的,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而且每一台或者几台大型仪器都有一位或者几位老师看管。研究生可根据自己实验的需求进行预约测试。预约量大的仪器设备,看管仪器的老师会在月初通知这个月的预约时间。预约量少的仪器设备,看管仪器的老师会公布特定的预约日期,如有特殊情况可直接联系老师。发展和完善相对开放的实验体系,学院实验室所有的大学仪器设备和其他资源都可以被研究生合理的利用,这不仅仅是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

2 “双导师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

2.1 “双导师制度”的内涵

“双导师制度”即“校内理论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科学管理[6],综合利用校内理论指导教师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各自专长的管控模式,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科研、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

研究生的校内指导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校外指导老师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还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双导师的有效结合,对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双导师制度”的调控

校内理论指导导师的学术钻研能力和指导学生把控学术方向能力是决定研究生学术素养的重要因素。校外指导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决定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双导师制度”是一项全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一项重要的举措[7]。山东、河北等高校在实行了“双导师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作为一中新的模式,需要在实践当中慢慢的摸索和创新和完善,充分的发挥它的优势,规避它在实施过程当中不到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首先,这种制度的实施本身就意味着经费的增加,所以在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经费要一步到位,要保证双导师制度的正常运行。其次,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无所谓”的心态,这样既不利于制度的正常运行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建立定期不定时的考察制度,一方面对于“双导师制度”实施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有利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壁垒。最后,要设立奖惩制度,对于不合格的导师要给与批评、警告,严重的可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导师应该在金钱上和精神上给以奖励,比如,年度评审优秀导师奖励一定的奖金并颁发奖杯或者是奖状,对他们工作的付出给予肯定。

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培训会、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工科建设需要大家联合起来一起行动。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开发研究生教学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培训实习基地、共同合作提高师资力量、合作研发产品等,鼓励行业技术型企业参与到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新工科”的建设速度

3 毕业论文把控

“双导师制度”实施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实践,主要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解决实际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论文写作中,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帮助学生在论文选题、开题时遇到的困难,校内理论指导老师不仅仅是在学生们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指导,还有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将行业实践与研究课题即学位论文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硕士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改革内容的主要内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基于专业实践过程所完成的产品研发、工程设计;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和调研报告等创新性研究成果;还可以是化工专业学术和艺术形式的相结合;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位论文,逐渐形成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质量评价,重点衡量学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职业应用价值。因此,论文的选题就应该是来自改善某种实际存在应用或者是解决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立意明确又有相关的实际背景,学生努力做出的成果就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的学位论文应该是独立完成的,在论文当中不仅仅是要体现学术价值,更要体现它的应用价值,逻辑思维要缜密,综合的利用各个学科交叉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方法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对于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成员中,不仅仅安排学校老师和校外老师,必要时可以聘请行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和把关。为了确保论文的质量,学校应该针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安排、企业的实践完成情况和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不定期的检查,深入了解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要对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的了解和管理,严格执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相关的部门要层层把关,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4 结语

面向未来,主动谋划,加快推进和发展新工科,积极探索符

合经济发展形势与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综合化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将鼓足勇气,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高的信念来推进新工科建设,推动各个领域形成广泛共识,凝聚社会的力量,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加快“新工科”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xxgk_8262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2009-09-29)[2009-11-11]. 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0911/20091111/38595405.html.

[3]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4]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5]刘 兰,林 博.实验研究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双导师制”研究[J].山东化工,2016,45(20):163-164.

[6]朱林晖,唐尧基,王 力.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5):168-169.

[7]刘殿华,马桂敏,林嘉平.加强实践教学,产学研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J].化工高等教育,2012,127(5):11-1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工科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