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涛,盛钊君,吴盼盼,刘文锋,李冬利,刘敏超,马晓欧,姜少华
(五邑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食品化学课程实践性很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该课程在课程教学理念、方法、实验模式、考核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为改善这种情况,笔者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具体如下:
以往的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存在歧误,采取“大水漫灌”、“照本宣科”、“主导课程”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未能做到“以人为本”。鉴于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着力转变这种教学观念,采取如下对策:其一,让课程“接地气”,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锻炼,趣味点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其中的化学特性,将食品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应用层面的教学,诸如食品加工、储藏发生的化学变化、机理等,要让学生深入一线工厂、实验室,实现知识深层次地转化、固化。其二,教学要坚持“递进式”思路。灌输教学,不考虑学生实际,无法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为此,教师要引入递进式教学思路,要对食品化学课程“庖丁解牛”,立足于系统角度,整合章节要素,在把握学生学习力、接受力、实验能力等的基础上,进行“递进式”的课程安排。具体来说,要先明确食品化学的成分,而后确定其基本性质,最后通过举例、实验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化学反应本质以及深层次的变化,提高学生发现、解决、研究问题能力的能力。其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而以往教师几乎主导课程,缺乏归纳分析、探讨、合作等,为此,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将学生力所能及、力所应及的都让度给学生,如此,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融入课程、享受学习、领悟真谛,应该对当前的课程教学方法予以改进,笔者在教学实践改革中,引入了互动式教学,其间采取分布式提问和随机提问相结合的策略,基于此,深入讲解了关键知识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后续的教学改革,笔者还有如下几点设想:其一,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课堂时间有限,为节省时间,传统课程教学,一般会提前完成部分板书,虽然在框架、逻辑上较为严密,但知识信息量毕竟有所限制,讲解直观性不是很强。而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可以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其二,学生讲授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入“学生讲授”这个环节,讲授需要系统的梳理和缜密的思考,学生在“讲授”,同时也在系统的学习、固化知识,并且对知识之间的脉络、相关性展开猜测。笔者认为,一个人的“讲授”实际上就相当于在进行以此小型的“头脑风暴”,于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为此,教师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分别安排项目,然后由小组讨论,选择代表来负责讲解具体内容,疏漏之处由教师补充、点评。讲授+点评、学生+教师的模式,相应了教改互动、合作、探究的要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取成就感,积累正面、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其人际、合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三,引入基于微课的信息化学习模式。现在微课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依托微课建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也普遍建立起来,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并且将其与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相配合。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让教师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破除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可以将微课发布到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测评、讨论,然后在课上解决关键问题。
开放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知识、科技的发展处于一个开放环境中,时刻发生着变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成果共享、研发也日益开放;市场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任何成果的公开时间都越来越短。而对于实验课程来说也引入开放模式,要真正解放学生,才能使其适应外部的开放性环境,提高其竞争力。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管理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封闭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我们在引入开放式实验模式的同时,还要做好“封闭”,这里的封闭是着眼于管理层面的“封闭”,具体来说,就是要进行更为全面、严禁、体系化的实验管理,让影响实验效果的各项因素均得到有效地控制,确保实验效果。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将设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上传到微课平台,然后再设备上贴上二维码,链接到相应的视频。其二,设置选择性实验。开放的一个含义是“给予选择”,以往的实验教学没有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所有的自由都基于选择,没有绝对的自由,开放也是如此。有了选择,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将矛盾从“学不学”转移到“学哪个”,用教学的小智慧,就可解决学生厌学的大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小”思路,对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缜密逻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三,增添设计型实验。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找准“方向”,在某些方向上能够纵向挖掘,培养其探究能力。笔者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就引入了设计型试验,在这之前,首先应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诸如,先让其掌握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方法,而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将氧化还原滴定设置为设计型实验,这样不但让学习依次递进,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了探究能力。
考核是教学整个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考核的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安排、教师的教学安排、课堂的结构设置等诸多内容,对此也应该予以改革。以往考核大多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用有限,无法进行综合、客观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养成了“临时抱佛脚”的习惯,着实应该调整。为此,应该采取精细化考核,具体如下:其一,减少书面成绩占总成绩比重。以往书面考核成绩占到了总成绩的80%,改革后,应该降到40%。其二,考核课堂教学情况。在对课程考核的时候,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纪律、日常表现等进行打分,可占到课程总分的30%。其三,对课外作业评分。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业水平等,教师应该结合课下作业与平台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评分,可占到总成绩的30%。若是学生参与了一些有意义、有建设性的课内外活动,教师可酌情给予加分。诸如自己制作PPT试讲的,课堂表现比较踊跃的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
食品化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尽完善,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模式、考核等方面存在缺陷,为了切实发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培养技术型、探究型、尖端型人才,就要以解决问题、谋求未来的角度,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 永,杜丽娟,袁 芳,等.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食品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7(10):119-120,122.
[2]陈国安.食品化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6-38.
[3]李学鹏,王金厢,徐永霞,等.《食品化学》教学中“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3):113-117.
[4]陈美花,覃 媚,李 莹,等.提高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教学效果的对策[J].广州化工,2017(7):169-171.
[5]张 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研究[J].科技展望,2017(4):202.
[6]樊艳春.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32):119-120.
[7]任庆功,陶永新,邹 平,等.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6(24):154-155.
[8]樊艳春.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J].经营管理者,2016(34):472.
[9]李晓静,王 楠,韩宗元,等.基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6(22):78-79,82.
[10]班燕冬.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6(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