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飘渺
【摘要】《死者年鉴》是美国印第安小说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已有涉猎但尚不完整,他们从主题、内容、语言、叙事等多方面对该部作品进行剖析和探究。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目前为止对该部作品进行的研究并指出不足。
【关键词】莱斯利·西尔科 《死者年鉴》 印第安文学
【中图分类号】D635
莱斯利·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的小说《典仪》(Ceremony)在1977年出版以后大获好评,被评论界奉为文学经典,西尔科也因此名声大噪,一跃成为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印第安作家之一。十年后,她的第二部小说《死者年鉴》(Almanac of the Dead,1991)在问世之处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美国印第安小说。小说场面恢弘,人物众多,讲述了美洲大陆几百万被白人屠杀了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亡灵的故事。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死者”的年鉴。
一.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主题探究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贺紫茜认为记忆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印第安人的记忆危机主要表现为印第安人对民族歷史的忘却和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记忆危机导致了印第安人的身份困境和民族意识的丧失。印第安人为保存和传承民族记忆采取三种主要策略:坚守讲故事的传统,依赖记事簿以及运用仪式和圣物。张娟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后殖民理论和生态批评理论等文艺批评理论系统地分析了死者中的正义主题思想。
而宋薇则认为《死者年鉴》描述的是一个群体寻求正义的集体行为和意识。希尔科在小说中将印第安文化的重建与生态平衡、土地环境恶化、反抗殖民压迫等主题有机结合,杂糅出独特的文化主题。
二.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内容探究
胡俊认为《死者年鉴》中表现出一种后现代的地方观。这种地方观强调“地方”的建构性,尤其是“地方”作为抵抗的场所以及“地方”应该打破边界的禁锢。《死者年鉴》揭露了不同的权力力量如何作用于美国国家的构建过程。西尔科呼吁人们应该解放地方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世界,这也是后现代世界观的理想。张娟则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神圣生命圈、土地、水源的生态非正义的阐述,揭示出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生态非正义。她认为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恢复不仅应当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还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李雪梅分别分析了时间和记忆两个小说中的中心意象。她认为在印第安人与西方人迥异的时间观里,时间具有循环性和政治性。在澄清历史积淀的过程中,作者凸显时间政治的当下意义,从而揭示小说时间政治背后潜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延续性、政治性和行动性是记忆的三个特性。李雪梅批判了流行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三种霸权主义历史观:政治否认论、历史记忆缺失症和历史否定论。在澄清历史积淀的过程中,凸显重新表征少数族裔历史的当下意义,从而揭示小说记忆政治背后潜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翟润蕾认为《死者年鉴》描述一个极为堕落的美国社会,西尔克将其归咎为对印第安人的暴行所致,并在小说结尾预言印第安人推翻美国统治,重新拥有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作者想要把公正还给印第安人的一种尝试。“希望孕育于土地之中。不管时间如何转换,土地是亘古不变的。它有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它有最后的发言权。”赵丽认为“天命论”是美国建国后实行领土扩张时盛行的思潮,旨在使其大陆扩张与殖民统治顺理成章。西尔科以政治语言的形式,预设当今美国社会将朝多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打破单一的白人统治,进一步瓦解“天命论”。
三.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语言探究
王建平在《《死者年鉴》:印第安文学中的拜物教话语》中通过对拜物教话语的研究分析多元文化语境下土著部落物质文化身份的复杂性,阐明拜物教已经从原始宗教蜕变为殖民冲突史的物质集散地。这其中隐含着西尔科对历史遗失问题的关切、对物中被删除的历史记忆的关切和对商品拜物教学说的再思考。同时他在《世界主义还是民族主义——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的派系化问题》中指出《死者年鉴》描写了部落传统在殖民压迫下发生的微妙变化,书中象征着部落传统的拜物教的含义变得非常复杂;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文明冲突的见证和殖民历史的符码,记载着殖民历史、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 多元文化语境下部落物质文化身份的内在矛盾和“传统”的复杂性。
陈许提到在《死者年鉴》中,西尔科插入一本“失传的”玛雅人的预言书中的许多篇章。宋薇认为《典仪》中语言的力量就在小说废除与挪用的张力中体现出来,死者继承这一改造过的语言,用来解构语言本身和语言所存在的世界,取代并肢解主流文化,从而顺利实现转变。口述体与书面语的杂糅,多种族神话和历史的杂糅体现其显著的后殖民特点。
陈文益、邹惠玲在《鬼舞: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批评隐喻》指出“鬼舞”(ghost dance)是美国印第安部族的传统仪式之一,也是19世界末泛印第安运动的宗教抗争手段。当代印第安作家致力于强调印第安民族的历史存在和恢复印第安民族在多元共存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鬼舞”成了一种批评隐喻,再现于文本之中,与文字共舞。作者以文字的方式再现“鬼舞”,也印证了维兹诺的“文学鬼舞”,即用文字解放印第安部族。
四.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叙事探究
宋薇认为《死者年鉴》是一种拉古纳部落叙事与大众媒介的相糅合。西尔科运用多重人物视角和多条叙事线索将拉古纳部落文化叙事与欧洲中心论叙事相对比,用这种杂糅的叙事文体反映当前美国土著文化遭受的经济、政治侵害以及文化的侵蚀。
五.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的人物探究
宋薇西尔科在《死者年鉴》中刻画了杂糅的人物形象 借助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来表明通过与白人在血缘上的混杂进一步实现身份和文化上的杂糅, 从而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抵抗殖民统治,重新构建他们的种族和人民。
六. 国内学者对《死者年鉴》探究的不足
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在《死者年鉴》的主题、内容、语言、叙事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则在于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文学理论如创伤理论等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参考文献】陈文益,邹惠玲.鬼舞:美国印第安小说中的批评隐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9.
Chen Wenyi, Zhou Huiling. Ghost Dance: Critical Metaphor in American Novels.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