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芸
G623.5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49页例3教学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引导学生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直接给出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式题,让学生迁移类推,进行脱式计算,继续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无论什么计算符号,只要带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难点是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并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小括号,什么情况下不需要使用。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我以面包房卖面包的情境为信息依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54-(8+22),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
1.收集信息,提问题。(出示例2情境图)
师:同学们,今天面包房里可真热闹呀!游乐园里的小朋友正忙着买面包当点心,我们一块儿去看看!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们会解决“面包房里还剩几个面包”这个数学问题吗?
3.派代表汇报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1:54-8=46(个) 46-22=24(个)
方法2:8+22=30(个) 54-30=24(个)
4.学习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师:我们已经知道可以把两个有关系的算式合为一个综合算式,你能把第一种方法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吗?学生很快写了下来:54-8+22=24(个)。
师:那第二种方法的两个算式怎样改写呢?大家试试看。
同学们二话没说,埋头就写。很快,有人说:“是8+22-30”。我环视四周,不做声色地说:“是这样写的人请举手我看看。”很多同学都“得意”地举起了起来,只有几个人没有举。有人开始偷偷地笑那些没有举手的人。几秒钟过去了,有人偷偷地缩回了小手,越来越多的人缩回了小手。我“惊讶”地问:“怎么把手又放下了?有什么问题吗?”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不对,不对……”一个同学有些激动地说,“8+22=30,30-30=0,不是等于24。”“是吗?”我仍假装不知。“是的,是的。”很多同学都激动起来,极力“劝说”我。“那该怎么写综合算式呀?”我一副“茫然”的样子,“你们再试试看。”又有人说:“应该用8+22来换30,不是换54。”同学们又在练习本上写着,这次好像有十二分的把握。我请了一个同学起来,他振振有词地说:“应该是54-8+22=24。”“同意的——”我还没来得及说完,小手如林地举了起来。我又环视了一周,正要说点什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还是错了!”原来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小曾。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等到稍微安静了一些,我说:“小曾同学,你为什么说别人错了?如果你能把大家说服的话,我们大家就佩服你。”
这时我仍然不急着向同学们展示真确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在辩论中明白道理。小曾望这那位同学,毫不留情地问:“你的算式结果是24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开始认真地算起来,有人还是说:“是等于24嘛。”也有人叫起来,“哎呀,不是等于24。”我又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小曾说;“54-8+22要先算54-8=46,再算46+22=68。”同學们若有所悟,点了点头。“这种方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我顺势利导。“应该先算8+22。”“那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8+22?”思索了片刻,有不少学生回答,“把8+22用括号括起来。”我紧追不舍地问:“为什么呢?”“因为是54减去8加22的和,不是54减8再加22。”好些同学争先恐后地说。其他同学也渐渐地明白了,微笑着点了点头。
随后,我板书:54-(8+22),再用红粉笔把“( )”重重地写了一遍,抽了好几个同学说出它的运算顺序,他们都能正确、清楚地说出来。
……
教学反思:
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没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感悟,层层递进,把带有小括号的计算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透彻。从开始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孩子们的表现使我认识到了孩子们主动质疑的可贵性,精彩就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处产生了!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是有趣的”。这一感受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更要贯穿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本节课中,当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运算顺序知识来解决问题(把8+22=30 54-30=24合为一个综合算式)时,他们遇到了麻烦,那就是合起来后的算式结果不能等于24.这时,学生便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便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二、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运算顺序,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体验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发对新的运算顺序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快乐、有效。其次,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两个算式合为一个算式54-8+22,显然结果不是24,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正确的运算方法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并没有把计算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完善,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理解不断加深,充分经历了探索新知的过程。
这节课,学生至始至终参与可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达到了兴奋点,获得了主动发展。由此可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预设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同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让我们把课堂“让”给学生,给他们以“尊严”、以“鼓励”、以“胆略”、以“热情”、以“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它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展示空间,是平等的交流;是个性的张扬;是灵魂的舒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他们自我赏识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