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歌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歌唱时,不仅要有扎实地歌唱技巧,还要增强歌唱的表演意识,将发声和情感融入到一起,使歌声更富有感染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激发
【分类号】J616.2
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唱出来,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术工匠而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感动听众的才能”呢?这就给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面对学生刚刚迈进声乐学习的门槛,学习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我认为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的关键。
在声乐课堂上,因为没有特定布景、道具、服装、化妆以及角色间的相互交流与刺激,学生往往难以进入角色,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时教师就应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情感的激动和表演创造的热情,使演唱更加生动感人。
在教学中,我常使用的方法有:
一、联想、想象法。例如歌曲《红旗颂》、《绣红旗》等,由于学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亲身体验,往往很难领会歌曲的深刻内涵。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平时看过的电影、照片、小说中回忆总结出当时的社会氛围、思想、装束,从而对角色做出准确的想象,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二、诵读歌词法。就是让学生在学唱歌曲前像朗诵诗词一样,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在诵读中歌曲用心体会加深理解,找出需要强调的字、句并加以润色,唱出语言中的韵味、轻重、快慢、语气及语势,从而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例如歌曲《故鄉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呦,别再四处漂泊。” 这样的歌词更像是一首文笔优美的散文诗。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不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陶醉于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涌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从而激发出学生演唱歌曲的热情。
三、偶像引导法。例如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英雄》,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找出崇拜的偶像,带着对偶像敬佩、热爱的心情去演唱歌曲。
四、伴奏引导法。例如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可以通过弹奏快速六度音程三连音的进行,模拟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令学生在聆听伴奏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无尽的联想,更好的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当中。
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这些论述充分强调了“情”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张“唱歌兼唱情” 、“声情并茂”,把“声”与 “情”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歌声插上腾飞地翅膀。
参考文献:《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作者简介:
贾俊芳,女 (1982—)现就职于山西省安泽县职业中学,从事声乐教育教学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