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学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满足感的调查研究

2017-04-10 05:24马奋芹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马奋芹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福建小学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满足感的调查研究

马奋芹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关注小学生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满足感的需求日益突出。通过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五所小学3—6年级学生,共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SPSS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要低于男生;小学女生的情绪稳定性低于男生,女孩子更内向一些,同时也比较温和;城乡对比,城乡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城镇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要略高于农村)。基于此,尝试寻求差异性的原因,并从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探讨了改善小学女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小学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满足感

小学生(处于6、7岁~11、12岁时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他们的认知与情绪对其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小学女生问题尤为让人担忧,它既是儿童问题,更是妇女问题和性别问题。小学女生是处于女性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特殊群体,其权利、生存发展状况都是妇女权利的重要内容与地位状况的重要表征。虽然目前我国为女童也提供与男童平等的生存发展机会与法律保护措施,防止对女婴的歧视;同时心理学家们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做一定的研究,但更多的研究是倾向于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关于儿童积极面的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刚刚开始,对于小学女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并且以往关于小学生健康程度与满意度的研究多分开探讨,缺乏两者互相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两个方面来分析女童的心理状况,从而分析影响女童的主客观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其心理状况的措施,为未来的女性的个性完善与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综述

(一)界定及其文献研究

早期的心理健康仅仅从消极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入手,局限在病态的个体研究,忽视积极的个体情绪体验与良好的生活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报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1]

近几年,学者们纷纷关注女童的心理的健康水平,并多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并提出教育建议。而干预性研究与操作方法研究比较少。如罗伯特于1997编制了青少年和儿童预防和训练手册,探讨了一定的社会文化[2];克雷格·温斯顿等编写的关于通过设计社会服务课程来治疗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该研究在一开始就指出在美国,儿童青少年中患严重情绪不良的人数估计已达到5%[3]。

(二)小学女生主观幸福感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研究

迪纳与卢卡斯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4]本文研究以上述概念为基础,结合实际研究,将小学生女生的主观幸福感界定为:小学女生在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与积极体验。

通过梳理国内外小学生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张睿等发现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普遍不幸福[5];杨莉发现我国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堪忧。四五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好于三年级;小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好于男生)[6]。

上述关于小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总之,我们应从积极面探索女童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及其心理健康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三)研究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时,笔者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的国内外文献,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学科的重要观点和理论,以小学女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对福建省小学女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城乡女童、男女生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作了对比性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小学女生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统计工具

本文通过自编问卷获得相关数据。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lpha系数为0.7850,量表可信。心理健康量表根据被试问卷总分排序,取其总分前27%作为低分组,总分后27%作为高分组,中间段分数作为中间组,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良好。

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福州江南中心小学、中信中心小学、武夷山实验小学、武夷山崇安中心小学以及武夷山余庆小学5所小学5~6年级抽取1000小学生,最终回收95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04份,具体见表1。

表1被试分布情况表 单位:人Tab.1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Unit:person

(二)结果分析

1.小学性别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对比

由表2可知,心理健康低分组女生233人,占总人数的25.77%,男生275人占30.42%;心理健康高分组女生27分,占2.99%,男生8人占0.88%。可见,小学男女童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即与男生相比,小学女生的亚健康水平偏高,良好心理健康状况偏低。

表2 女生与男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百分比Tab.2 The percentage of girls'different levels ofmental health

2.小学女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由表3可知,主观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方面与情感方面。在对生活满意度认知方面,小学女生不太满意或极不满意达到12.83%,而远远大于男生的 4.54%,比较满意或极满意只占26.22%,男生则是40.72%;在情感体验方面,小学女生不太满意或极不满意达到13.94%,而远远大于男生的 4.54%;比较满意只占 13.94%,男生则是15.49%,差异不大。从调查数据还得出,城镇背景的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情感体验比较满意或极满意占56%,农村小学女生的则占42%,城镇小学就读小学女生主观幸福感情感体验比较满意或极满意占53.6%,则农村小学就读的女生的则占35.8%。

可见,小学男女生在主观生活质量中认知与体验方面存在差异。即小学女生对生活质量的体验低于男生,感知幸福的能力也低于男生。同时情感体验方面在极为满意选项中男生与女生都为零,可见在情感方面几乎没有人能达到极满意的水平。另外,城镇背景的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略高于农村的女孩子,城镇小学就读小学女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农村小学就读的女生。

表3 女生与男生不同主观生活质量分量表的百分比Tab.3 The percentage of girls'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3.小学女生与男生个性特征

由表 4可知,E女〉E男 (E女=13.52,E男= 13.20,E为外内倾),N女〉N男 (N女=9.72,N男= 8.94,N为神经质),P女〈P男(P女=4.14,P男=4.95,P为精神质)。由此可见,女生比男生的情绪稳定性更差一些,性格方面更内倾,性情更温柔、多愁善感。

表4 女生与男生个性特征描述性统计量Tab.4 Female and male personality trai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三、讨论与分析

(一)讨论

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在福建省内选取5所小学共600人被试,采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统计包整理相关数据,得出福建省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特征与主观幸福感情况堪忧。具体表现为:

(1)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A.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可能与社会文化有一定相关,尤其是受“男权主义”“男尊女卑”、男女生理等影响,形成特殊性别角色定位,从而形成特殊的男性与女性个性特征,如女性相对于更敏感、更焦虑、更感性。其次,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B.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呈“U”型结构,即低年段与高年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偏高一些,中年段的偏低一些,也许与中年段学生正处在他律到自律过渡的阶段,同时又处于青春期前期等有关。

(2)小学女生的幸福指数要低于男生;另外,城镇背景的女生的主观幸福感要略高于农村的女孩子,城镇小学就读小学女生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农村小学就读的女生。男生无论从体格方面,还是从社会文化方面,男生存在更多的优势,也许是小学女生幸福指数低的原因。家庭背景与接受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指数吧。

(3)小学女生的情绪稳定性低于男生,女孩子更内向一些,同时也比较温和。

(4)城镇对比,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镇,主观幸福感与在校的相比,更低一些。

(二)原因分析

福建省小学女生与男生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受到历史的、环境的、政策法律的,以及女童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文化因素

女生从一出生就会受到我国各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做家务”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如,受到“封建落后的夫权、父权思想”的影响,而这些文化与思想都是通过父母、老师、媒体等媒介注入到女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对女生的心理与个性发展影响很大,甚至有些在女生的价值观形成中充当着主力军,而这些又是未来女生对心理健康判断及幸福感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

2.教育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一方面,受到现行的舆论环境的影响与压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或无奈。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与减少女生以后走人社会后所受到的压力,父母一般仍将女生定格在“未来贤妻良母”“温柔”的传统形象中,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定格了女生行为的标准,对女生的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到“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社会传统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重,男生在家的地位普遍高于女生,这对女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起着消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

在学校方面,主要受到 “性别定式教育”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传递者主要是学校里的教师及其上课用的教材。有关统计表明,现行全国统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总共出现191个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只有49个,男性角色中领袖人物占很大比重,此外还有科学家、军人、工人、医生、教师等,而49位女性角色中以家庭成员身份出现的有32位[5]。这对社会角色正在形成的小学女生来说无疑是误导,并可能影响今后的职业选择。

3.自身原因

女生生理存在一些局限性或不利因素,如体格与力量方面都弱于男生,小学高年段女生甚至出现经期现象,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许多女生内心深处存在“不如男”的自我消极暗示,这种消极心态如果长期存在,会严重抑制女生未来潜能的开发与成长,久而久之,女生失去了与男性公开斗争的意识,失去涉足权利领域的胆识;最后,从科学知识与法律常识方面谈,由于受到文化等的影响,女生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生,这种背景下,女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法律常识偏低。这让未来同时与男生处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下的女生更容易遭到淘汰。

四、改善小学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满足感水平的措施

(一)文化领域

通过文化传播的渠道,尤其是借助社会舆论,构建有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社会影响。利用强大的舆论力量,尤其是宣扬和谐的两性发展关系的舆论,不断地通过自我的心理认同或社会压力的强迫,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体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两性关系思维模式,正确引导个体从事一些有利于完善和谐两性发展的活动,最终为小学女生的健康发展成积极向上的女性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二)教育领域

1.改变学校教育中“性别定式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专家在编制教材时,应注意男性与女性素材的比例与搭配,注意增加一些女性成功人士的材料,从小让女童与男童形成积极的两性自我认同,增加女童的自信心,又可以让男女生摒弃偏见与错误意识,正确认识未来的女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建议把男女平等、反家暴教育适度引入中小学课堂,这样在十几年后,我们就可以有具备真正男女平等观念的新生代出现。

其次,平衡小学里男女教师的比例,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个性与认知,尤其是女生的角色认定方面尤为重要。本次同时还对武夷山实验小学教师男女比例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实际参加调查的教师有50人,男教师5人,只占总人数的10%;女教师45人。可见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这对小学女生个性、心理健康的发展很是不利。

2.建立三级、两维、一帮管理模式

提升小学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个性发展,建立三级管理模式。一级是学校,制定预警机制并规范管理,二级是年级,统筹规划与团体协调,三级是班级,个案辅导与教育,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体系。尤其是要建立女生档案,及时发现女生心理状况,反馈对一般心理疏导不能解决的问题等。建立校内校外心理成长网络系统,特别是加强小学五六年级的性教育,正确引导女生性别意识与角色认定,同时疏通青春前期的观念上的偏差,并赋予建设性的建议。

加强校家联动,建立“学校——家庭”互动模式。尤其是与女生家长的互动更是不可或缺。一方面,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及时发现女生的一些不合理或不当的信念,注意引导小学女生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二是关注父母对孩子不当的期望带来的焦虑问题并及时疏导,矫正个别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指引下的教育理念。总之,积极开通“校—家”合作渠道,共同关注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一帮是建立校校“朋辈合作”,加强兄弟学校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三)加强家庭教育在女性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家庭夫妻双方要克服文化教育的影响,摒弃“男尊女卑”“女子不如男”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思想,日常生活中做到,儿子女儿同等对待,优生优教,为女生提供同等的教育,做到正确引导女生价值观、自我角色、自我认定方面的发展。

第二,父母亲要多鼓励孩子,父母以身作则。“富养女孩”一直是作为自信心培养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女孩子的潜能在父母的鼓励和赞赏下,逐步被挖掘出来。我们对女孩的积极期望会转化为孩子积极行为的动力,故而影响孩子将来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1]孙婷婷.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0:8-12.

[2]杨丽君.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10.

[3]罗桃兰.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6-28.

[4]郭秋月.对组织管理中主观幸福感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49-50.

[5]张睿,兰文杰.感恩方案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41-43.

[6]杨莉.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19-33.

(责任编辑:陈 虹)

An Investigation on Fujian Primary School Girls’M 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MA Fenqi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long with high speed developmentof our country’s economy,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attached to primary school girls'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an extraction of total of 600 students is taken from five primary school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grade 3 to grade 6 and then a questionnaire is applied on them and SPSS is used to analyse the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1)primary school girls'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index is lower than the boys’;(2)primary school girls’emotional stability is lower than boys’,and girls tend to bemore introverted and moderate;(3)comparing childr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for children in town,the level of their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ompar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children).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the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and discuss somemeasures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girl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field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girls;mental health;happiness

G445

A

1674-2109(2017)01-0034-05

2016-04-27

马奋芹(1979—),女,回族,讲师,主要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