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工作坊倡导以学习者为主导,在翻译过程中学习翻译,在合作、讨论中内化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本文通过梳理翻译工作坊的特点,探讨该模式在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对今后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模式教学做出展望。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医学院校
G642.4;R-4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市场对于翻译人才,尤其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学科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既具有熟练英语技能又兼备医学基础知识的翻译复合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沿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偏重传授翻译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对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工作坊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学习者搭建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翻译实训平台,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把握翻译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一、翻译工作坊特点概述
根茨勒(Gentzler)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在一块儿,就某一项任务如何进行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决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活动。”[1]。近年来,翻译工作坊模被引入国内翻译课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教学内容,鼓励小组合作,培养翻译实践能力”[2]。相较于传统翻译课堂教师“一言堂”模式,翻译工作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运用翻译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注重借助群体的智慧与努力,让学习者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切身感悟翻译的真谛,内化总结翻译技能,提升翻译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多以各类真实的非文学文本作为素材,组建翻译项目,模拟译者、翻译公司及具体客户等角色,使翻译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翻译过程中术语的统一、平行文本的查找、网络查词工具的应用、编译修订及审校定稿等各个步骤,并逐渐积累商务、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翻译技能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一、 医学院校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展现工作坊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在所任教的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该模式。现以某一次项目为例阐述翻译工作坊在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译前准备
项目开始之初,笔者将所任教班级的38名学生分为6组,在各组中分别选出一名项目经理、二名译审及多名译员。同时,从同年级临床专业生中遴选出6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分配到每一组中,担任医学知识技术顾问,共同参与翻译过程。确定好各组成员及具体分工后,教师依照学生的语言水平,选定一篇约600字左右的医学文章作为本次项目内容,主题为“低钙血症的病因及治疗”。将与本次翻译任务相关的资料上传至课程公共网络云盘,如翻译原文、平行文本、中英对照术语表、低钙血症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各组成员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仔细阅读参考材料,了解项目的文本类型、语体特征及翻译重点难点等事项,为后续翻译做好准备。
(二)译中任务
译前准备工作完成后,翻译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可分为译员翻译、译审校对与项目汇总三个步骤。
1.译员翻译。各组译员在拿到本组翻译原文后,可借助纸质词典、网络查词、翻译软件等工具完成项目的初稿,并在文末标注本次翻译所用策略、技巧及翻译难点。以下選段为小组译员的部分初稿。
原文:Hypocalcaemia is most often caused by disorders of control of the parathyroid hormone 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t is also found in sepsis, as well as other disorders that cause abnormalities of calcium binding.
译员初稿:高钙血症经常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或缺乏维生素D。它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紊乱。
2.译审校对。译员完成初稿后,将稿件交给该组审校人员以从词汇、句法、段落等层面仔细审核检查译文,主要查看术语的准确性、有无错译、漏译之处,是否做到了忠实、通顺,文体风格与原文是否相符等。译审校稿时与译员协商修改,并在文末记录修改意见并简要说明原因。
修改稿:①此段译文存在关键词误译,hypocalcaemia是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为hypercalcaemia. ② ***是由于***,此处表达不流畅,应改为***是由***引起的。③“它”可以省略。④disorders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二处出现时,与其并列的成分为“败血症”,是一种疾病,据此推断,此处理解为疾病更为妥当。建议本句改为:低钙血症经常是由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或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疾病。
3.项目汇总。译审校对完成后,由项目经理组织本组成员面对面详细交流,并特别邀请该组临床专业生出席,担任技术顾问,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争议进行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项目经理牵头,全组成员共同协商敲定该组最终译文,最终版本如下:
项目经理:同意译审提出的上述四条修改建议。但“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表达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欠妥。结合上网所查资料与本组技术顾问意见,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椎动物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使血钙水平升高。因此,“调节紊乱”一词指代不明,可引起血钙升高或降低,建议用“调节功能障碍”缩小所指范围。
最终版本:低钙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甲状旁腺激素调节功能障碍,或者缺乏维生素D,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以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疾病。
(三)译后反馈
课堂上,各组项目经理或其他组员以PPT形式展示本组的最终译稿,并口头简要介绍本次项目中各组员的分工及完成情况。在逐句、逐段展示本组译文时,可将本次翻译项目中的难句做重点讲解,向本班同学介绍本组成员对于该句的翻译过程:如何理解原文、斟酌译文、采用何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如果对最终译文仍不满意,亦可与老师及他组成员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协调者的作用,应当在肯定和分析各组译文的长处时,及时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并做出点评,更要针对性地提醒项目组成员注意医学类文体的文体风格,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与译文前后逻辑关系的对应,强化学生对医学文献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提供参考意见以便后续再做完善。同时,教师综合本人评分及学生自评和互评分给出各组该次项目的最终得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作为翻译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二、医学院校工作坊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在翻译课堂引入工作坊模式,普遍反应良好。认为此种教学模式选材实用,提升了他们对于翻译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翻译技能和与人合作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医学方向临床专业生的加入更让他们有渠道获取与项目有关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医学翻译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专业知识层面的保障。结合笔者此次的教学体会,今后该教学模式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合理分工,加强合作与监督
项目开始之前,应注意合理分组,每组以4-5人为宜,且保证每组中有1~2名成绩优秀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和审校。项目开展初期,学生对工作坊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尚不清楚,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可分工到人,确保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及时与每组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各组进度及开展情况,避免个别后进成员依赖他人,参与度不高。项目进行到中后期,亦可实行组内轮换制,让每位学生对各个角色都有所体验。
(二)补充多种教学方式与资源
结合笔者此次的教学体会,英语专业生在翻译医学类文本时,学生翻译水平的最大制约因素并非学生本身的英汉语言水平,而是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鼓励学生到医学专业旁听专业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医学讲座,与医学专业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等,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的儲备。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介绍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翻译竞赛中,激发学生对于翻译的热情度,以竞赛促进学习。另外,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众包翻译网站诞生,为翻译供需双方找到了平台——通过网络发布翻译任务,寻找译者群,自愿译者领取任务,按要求完成[4]。教师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众包翻译项目,浸入真实翻译环境,直接获取实际翻译经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
培养既懂得英汉语言差异和基本转换技能,又了解医学英语特点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主要任务。在医学院校翻译课堂中引入工作坊模式,有助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巩固内化翻译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职业翻译接轨,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 ,1993:7.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
[3]游晟. 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4.
[4]陆晓. “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J]. 海外英语,2016(4):72-73.
作者简介:
刘彬彬(1985-),女,长沙医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