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大医疗·大卫生

2017-04-10 02:52何继明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1期
关键词:医疗保险保健卫生

大健康·大医疗·大卫生

■ 专栏 ■

何继明

清华大学中国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代中国,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名词重组再造层出不穷,旧词新说屡见不鲜。卫生界也不例外。但是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新说法和老名词,我们还是有必要进行比较和关联。应当明确各概念的内涵、外延,才能避免混淆。

卫生、健康、医疗、诊疗、药物,是一组关联概念,当属逻辑范畴的抽象概念,前后依次有包含关系;卫生事业、健康事业、医药事业,卫生体系、医疗体系、医药体系,医疗保险、医疗保障、健康保险、健康保障,又是另外的几组关联概念,当属宏观管理层面名词;卫生服务、医疗服务、药事服务、医疗业务、诊疗业务也属于一组关联概念,当属微观操作层面专业名词。

大卫生、大健康、大医疗,基于行政理念派生;健康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则是经济界的特定称呼。还有卫生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很多新名词广泛流传。在不同新名词流行的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思潮变迁趋势。

健康长寿是全人类永远的共同追求。医疗是卫生的底线,是对健康的“救急救难”。医疗服务是保障健康的基本手段,虽然发达国家有评估报告认为,医疗服务在健康事业中的贡献率只占“小头”,但它是“关键的少数”。医疗服务水平越高的国度,民众平均健康水平往往越高,医疗技术越发达的时代,医疗服务对健康事业的贡献度可能反而比较低,但这是相对低,因为“非医疗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服务等)对健康事业的贡献度提升了。因此,医疗、卫生、健康应该被相提并论。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三者之间飘移。

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都形成健康产出,都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既然有消耗,就有经济补偿,才能维持再生产,这是健康医疗服务供给侧的基本特征。医疗保险制度,是为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提供保险模式的资源配置体制,民众参加保险的根本诉求是获得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这是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侧的基本特征。

保障供给,遏制浪费,应该是健康保障制度或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使命;可及性、安全性、经济性,是评价医疗服务供给保障效果的基本指标。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不足、不均状况与过度医疗、低效医疗现象共存,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需要辩证分析,维持良性互动。

很久以来,医疗机构以就诊患者的疾病为中心,医疗服务围绕某患者疾病的某一段病程开展。医生开医嘱处方给人治病,患者围着医生转,医院主导医疗资源流向。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环节形成的卫生服务流水线上,预防、保健居于上游,医疗、康复位于中下游,医疗环节的过度膨胀,挤压了其他环节的运行空间。从医疗机构利益角度看,“大医疗”理念最有利于医院发展,“大医疗”催生了大批“大医院”,这导致整体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扭曲变形。

很多时候,医疗其实只是患者需求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整个卫生服务链的小部分,民众需要更多的是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和康复服务等非医疗服务。从患者角度来说,接受医疗只是手段,获得健康收益才是目的。“大健康”,是对民众健康服务需求的正向回应!

“卫生”意在保卫、护卫人类生命。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范畴之外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减灾应急等,都是“大卫生”范畴。

卫生系统的服务主体把医疗服务升格为健康医疗服务,服务客体从就医病人扩大到全人群,形成大健康格局,卫生系统的管理主体把职能从管“大医疗”扩展到管“大卫生”,是回归“初心”!这势必对医疗保险提出许多新命题!■

猜你喜欢
医疗保险保健卫生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卫生歌
我国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