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捷+陈培鑫+那钦+司懿敏
摘 要:本文以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农业高校近年毕业生为具体调研对象进行调研,从社会、家庭、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多方满意度视角来研究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满意度 农业高校 就业质量 对策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在我国目前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解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人力资源的战略问题。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2001年高校就业生114万,2005年突破300万,达340万,2009年则突破600万,达611万,2013年突破700万,号称“世上最难就业季”。
在宏观层面上,就业质量指让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体面就业;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它既包括就业者的主观感受,也包括就业者就业环境的客观表现。
满意度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用人单位的用工满意度、毕业生家庭的满意度以及社会评价满意度等。一般来说,高就业质量也会带来较高满意度,如果满意度高,同时也会带来高效率的工作,影响就业质量的产生。就业质量与满意度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和谐劳动关系,实质上就是在用人单位、毕业生劳动者和社会之间实现就业质量与满意度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高满意度、高质量的工作,必将带来用人单位、社会、毕业生及其家庭之间的共赢。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
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式,对天津市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天津农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以及部分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进行了走访调研。
1.就业单位性质。2013年,我校共有1952名本科毕业生参加就业。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其他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体,有1558人,占就业人数的79.82%;其次是国企单位,有224人,占就业人数的11.48%;其他事业单位的79人,占就业人数的4.05%;机关单位40人,占就业人数的2.05%;科研单位16人,占就业人数的0.82%;医疗单位14人,占就业人数的0.72%;中小学教育单位12人,占就业人数的0.61%;部队6人,占就业人数的0.31%;高校3人,占就业人数的0.15%。具体情况见表1。
2.就业地域分布。从1952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看,省会城市成为了本科毕业生的流向主体,前往省会城市的有1634人,占就业人数的83.71%;其次是地级市,有239人,占就业人数的12.24%;到县级市就业的毕业生79人,占就业人数的4.05%。具体情况见表2。
3.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流向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2013年,我校共有15名研究生参加就业。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其他企业已成为研究生的就业主体,有14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93.33%;1名研究生在科研事业单位工作。
三、满意度分析
1.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起薪标准低是造成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指出2009届“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分别为2756元、2241元、1890元,较2008届比较均有明显的增长,分别上升8%、10%、15%,而本科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最多、幅度也大于本科毕业生。
职业契合度也是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对工作的兴趣匮乏,会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就业质量。
专业对口率持续下降。根据麦可思颁布的2010年度本科专业对口率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7%,比2008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近三成毕业生的工作与本科专业毫无关系。
2.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不乐观。企业的满意度主要依据企业的评判标准及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大部分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的1-2年内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综合素、创新能力等方面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3.社会满意度调查
近几年,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认同度有所提升。应用性、实践性强,是他们的优势。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学历和实践能力都不占优势,许多中小企业表示宁愿录用高职学生,也不愿聘任本科毕业生。
四、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一)毕业生方面
1.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心态是否端正、知识技能是否扎实、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就业能力的主要体现。就业能力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实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就业能力不单是某一项技能或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毕业生应提升思想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思想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包括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情感道德品质、社会洞察力等;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指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
2.培养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及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心。了解基层,热爱基层,热衷农业科普工作。把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农业发展统一起来。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二)学校方面
1.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培养农村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专业较少。农业院校应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成长为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教育。生涯辅导能够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与市场竞争能力,是引导青年成才的有效方法,是一个人奠定最终职业的基础期。在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努力目标,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阶段的职业目标修订、落实过程中,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择业心态,选择客观的择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淡化专业的转变,将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
提升就业质量的任务不仅仅是在高校,和学生身上,企业同样肩负着一份培养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就会努力为毕业生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四)社会与家庭
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投入、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影响大学生就业。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大学生就业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提高就业质量。
五、结语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社会等多方联动,提高各方满意度,才能有效提升就业质量,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鹏飞,王骏埜等.基于满意度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6,(2):24-25.
[2]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3]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4]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養[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5]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次问题[EB]。沈阳市人才中心网站,2005(4).
[6]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妖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思捷(1995-),女,贵州毕节人,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
司懿敏(1978-),女,天津蓟县人,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办主任,副研究员,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