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则是这些历史文化中所遗留下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国人民在长久的磨合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意识和价值观的总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中正是因为有浓厚的文化沉淀,才能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功能,古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需要领会先代人的精神和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将其化为行为准则。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刚步入正式学习的初始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教育中也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目前的教学形势以及目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渗透机制及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华文化 校园教育 渗透机制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晶,凝聚了中华人民的精神和思想,经过了多年的沉淀,逐渐影响着中华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中华传统文化也使得我国立身于世界之林的关键因素。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发扬以及延续下去也是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民族的认同感。
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從小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无论是在文化思想还是民族凝聚力上都离不开统一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内在精神联系的文化体系,我国文化的延续以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的不断抗争,而统一抗争是需要强烈的爱国精神支持的,每个时期都有爱国志士去保卫祖国。爱国主义精神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爱国精神是全国人民凝聚力加强的共同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培养自主自强、坚定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勇敢面对,这也是小学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育意义。
例如,2013年10月,毕节四小与毕节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合作,并在其安排下,成为了第一批试点学校,同时引进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德慧智教育,以德作为根本,带动着智慧的和谐发展、启动,以此达到教养德育的目的,构建起道德心灵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素质,并且培养智慧的创造力,构建起道德心灵意识,培养完善的人格素养,养育智慧创造力。德育的教育是理、法都兼备,以经典诵读做主核心方法,遵守五字口诀:恭、熟、忘、合、灵,并且慢慢深入,以三步骤,即听诵、熟诵、诵行,一步一步深入、落实经典。
(二)有利于小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塑造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这也反映了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充斥着社会,社会的诚信体系受到威胁。为了避免小学生从小受到何种思想的荼毒,应该在校园内大力发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宝贵品质的培养远远超越了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贵和持中的和谐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多,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融合时期,但是无论文化和经济如何的多样化,“和谐”永远是稳定社会的基础。和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建立平等交流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中贵和持中正是现今社会需要的和谐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将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并潜移默化给小学生,使其从小就建立了和谐的价值体系,长大后这种道德教育思想会促使他们自觉维护社会公共道德,有助于我国实施和谐社会的长久目标。
例如,可以开展《德道经》《弟子规》的诵读,组织学生开展比赛,以《弟子规》作为模板,举行一些比赛,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让活动深入学生心里,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髓。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小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校园是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教育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教育中的渗透方式
(一)诵读经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形式更加直观,主要有一些风景名胜、古迹等,而精神形式的承载形式来源于书籍,对于小学生而言,接受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书籍的学习和领悟,来不断受到熏陶。我校在诵读环节主要采取的步骤是听诵、熟诵和诵行,但是古代书籍众多,所包含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在选择书种上需要一定的考量,选择适应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的经典,我校主要是以《道德经》和《弟子规》作为课程蓝本,其中《弟子规》被当作行为规范的教材。
(二)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往往是古代人一些优良品德彰显的事情,而中华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小学生在诵读古代经典的时候不一定能够详细了解其中包含的深意,例如一些成语故事中所描绘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成语故事的讲解为学生联系现代社会的内涵,在帮助学生掌握成语含义以及背后故事的内容同时,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其视野。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所折射出的伟大、崇高,对于小学生而言将会发挥良好的德育作用。
(三)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并且正处于一个活泼、擅于模仿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会对小学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校园教育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首先需要约束自身行为,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了日常在学校中的行为教育之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家庭,因此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配合,正确发挥家长作为第一教师的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传统榜样,发挥树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积极性功能。
三、总结
本文是结合小学阶段教师在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所体会出来的感想以及提升校园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在文化与教育相互渗透过程中,还应该去选择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使得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长存。例如在小学阶段教育中,语文学科是最接近中华文化的学科,因此可以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和渗透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思想观念的提升。总体而言,在小学校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德育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袁树谦.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祖国. 2017(01)
[2]姚兴文.浅谈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