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017-04-10 07:35董云峰贾文学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景物词语习作

董云峰++贾文学

山东省高青县教学研究室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小学

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把课本的“读”与习作的“写”结合起来,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我们在读写结合方面走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单元整体教学之路。

一、立足课本,找准读写对应点

小学语文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的,每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彰显单元主题。细读每一篇课文,就会发现篇篇都有习作练习的结合点,或结构,或表达,或遣词造句等。如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对应的主题充分挖掘习作点,引领学生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学生按图索骥,学习不同主题的不同写法,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处处相对应。

1. 课文标题与习作拟题对应。如我们在单元整体感知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由哪些课文组成。读一读本单元的课文标题,有什么特点。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单元,四篇文章分别是:《猫》《松鼠》《白鹅》《白公鹅》。不难发现,都是以要描写的动物作为文章的标题。再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世界遗产”四篇文章分别是《长城》《颐和园》《九寨沟》《秦兵马俑》,都是以游览的地方作为标题。通过学习,学生就学会了怎样拟这一类文章的标题。

2. 概括内容与写作中心相对应。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教会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内容。那么如何概括呢?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点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标题扩展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聯法、问题串联法。写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其实阅读时概括的中心就是写作要表达的中心。这就和写作联系起来了。

3. 阅读的侧重点与习作的详略相照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的重心落在重点描写的语段上,这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内容的主次,需要重点描写的内容要浓墨重彩,这就是详略得当。如:教学《观潮》一文时,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但是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详略的安排,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4. 阅读教学的品读词句与习作的遣词造句相对应。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真正能学会遣词造句,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品词造句的真正目的。

5. 阅读中的观察事物与写作中的观察方法相照应。我们在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景物的特点,了解景物写得多美,我们应该把重点落在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得美的,作者是如何观察的。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习得了方法,自然会应用到写作中。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观潮》一文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在写潮来时的景象时,就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在描写时,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顺序,这样读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鸟的天堂》一文,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在比较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按照一定顺序,多角度恰当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的方法。

二、立足课本,确定读写结合点

每个单元一般由单元导语、四篇文章、回顾拓展等部分组成。不难发现,从单元导语到文章和回顾拓展是一脉相承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发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来谈谈我们的实践。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由《燕子》《古诗两首》《观潮》《鸟的天堂》四篇文章组成。它虽然是选取描写动物和景观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来进行选材。比如: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比喻、拟人、排比句的学习与运用,体会优美语句的妙用。

通过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如下读写的结合。首先我们领着学生先进行单元导读,具体操作: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因为导语不仅提示单元学习的内容,还提示单元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单元导语是一个单元教学的航标。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引导学生感知单元主题,产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能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然后通读四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燕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以及生动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完成小练笔:描写小动物的外形。抓住特点描写小动物。

《古诗两首》: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观潮》:学习由远及近的描写方法,侧面衬托的方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完成小练笔:按顺序写一处景观。

《鸟的天堂》: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完成小练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语文园地中的习作与本单元课文学习的一个延伸: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具体地写自己游览的一处地方或者身边的景物。有了前面的小练笔,学生再写这次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第四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猫》《松鼠》《白鹅》《白公鹅》。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然,本单元的编排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读学写应该是我们备本单元的整体思路。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呼之欲出,作者饱蘸笔墨描写其实也同样饱含深情。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中年级学生的难点。教学时,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我们学习老舍的《猫》时,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怎样抓住猫的特点运用总分的顺序来写。学习《松鼠》一文,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松鼠外形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出示小兔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进行课堂小练笔。然后我们布置了如下作业,让学生根据表格对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观察。

观察内容 具体事实记录 观察时间

外形

脾气性格

我想说两句

由于学生的事先观察,在写单元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了。由此可见,单元习作教学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中阅读教学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达到习作时的水到渠成。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进行单元整组的解读。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分析文章写了什么,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并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分析了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文段,觉得有随文练笔的价值,我们就会有所侧重地给学生讲解并随即练习写作。

1.仿写。“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想提高写作能力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练习的过程。模仿是写作的捷径,课本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是学生们学习习作的典范,选取其中可以借鉴的写法,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们最终要让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如学习了《燕子》《松鼠》之后,我们让学生进行了动物外形的仿写。只不过燕子外形的描写语言非常简练,而松鼠的外形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得比较详细具体,这样仿写之后,学生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并根據具体情况进行外形描写的筛选。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感受点面结合是把场面写具体生动的好方法,我设计了“点面结合”的小练笔,指导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场面,如升旗仪式、联欢会、运动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办法进行重点段的练习,使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形成自己的习作能力。这样长期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就渐渐悟出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

2.拓展。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可让学生写一写,阿曼达在废墟里长达36个小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完了《窃读记》,让学生也来写一写自己与书之间的有趣的、感动的、快乐的故事。学习了《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也让学生们走上街头,去找一找错别字,并把自己寻找的过程生动地写下来。这不仅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拓展,也让学生亲身进行了体验,并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在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后,告诉学生:“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昆虫。”学生写了《蟋蟀的村落》《蚂蚁的世界》《蜜蜂的王国》《蝴蝶的晚会》等。这样读写结合,长期训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立足课本,习得写作方法

为了让阅读和习作比翼双飞,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取舍,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析,避免了面面俱到,而且指向性很强,就是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为习作做铺垫。这样大板块的处理,缩短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差距。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世界遗产”时,我们把课文进行了整合。学习《长城》一文,文中写长城的“长”有这样一句话:“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在这里运用比喻和列数字的方法写了长城的长。同样是写长,在《颐和园》里描写长廊的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让学生分析写长城的长和长廊的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学生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同样写一个内容,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学完这两篇文章,老师相机进行总结:写长城,只有一个景点,一路写下来,抓住它的不同方面,写好就行了。可是颐和园呢,它由好多景点组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你想给游人介绍很多的景点,那么当中有的就要略写,有的要详写。除了详略之外,怎样把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起来呢?引导学生要抓住游览的顺序,继而找到体现游览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其实把这些句子出示出来,学生不难发现,这是些过渡句。这些过渡句就是文章的主干,把文章支撑了起来(可以比作树干)。透过这些过渡句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随地点路线的转换写景物,这种方法就是移步换景。那么文章中的比喻、联想等的手法就相当于枝叶了。所以当我们读一篇写景的文章,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小方法去读,这是用于写景的文章。

这样的学习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相信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立足课本,积累好词佳句

在“读”与“写”之间,如果有一个介质的话,那就是积累。积累的意义是因为“写”的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积累也可以归属到“写”的环节中去。语文教学滋养学生的不仅是情感的熏染,也需要语言文字的浸润。而且,也只有语言文字浸润在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是篇略读课文,但是这篇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感悟四字词语在描写中的作用,积累四字词语应该成为读写结合设计的思考方向。围绕四字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的教学:

1.预习时,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体会四字词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字词语的朗读节奏,读好四字词语。

2.抓住四字词语,体会每一类俑的特点。

3.集中诵读文中四字词语,体会兵马俑及其阵列的雄壮气势。学生在铿锵有力的诵读中,感受四字词语独特的表达作用。

4.用四字词语,描写“跪射俑”。作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特点鲜明,用上本课学到的词语,或是自己想到的四字词语描写跪射俑。

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特点,以四字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为主线设计教学,读与写的结合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教材中的精美段、篇,让学生自由选择着背诵。除了背诵课本,要求小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词学生们早都烂熟于胸,而且他们每晚还要从课外书中背诵一段美文,美文自己选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自己认为写得比较优美的,就可以选择背诵下来。常年的阅读与背诵的积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的同学把古诗名句或优美词汇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积累的妙处显而易见。

五、拓宽视野,迁移名篇佳作

单元内容整合了之后,老师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拘泥于一篇文章,而是从整个单元出发,把内容进行重组,这样的课堂更简洁,而且直奔重点。纠结在课文内容上的时间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明显增多了。

由一个单元四篇文章,再拓展阅读几篇文章,到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学生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如我们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留心细观察”,在学习单元四篇文章的同时,学生还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法布尔的《昆虫记》,大量的阅读让他們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做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厚积而后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单元整合为契机,狠抓读写不放松,用心去研究、去探索,以阅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一课一得,多读多写,把读与写相互沟通、有机融合,反复训练,就一定会给学生插上写作的翅膀,让每一个同学在读写的天地里快乐、自由地飞翔。

猜你喜欢
景物词语习作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习作展示
词语积累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