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观念就流行开来了。毫无疑问,多读书对于写好作文,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认为多读书了,就一定能写好作文的,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泛泛而谈读书对于写作的帮助,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实际上,我们必须知道,读书和作文是两码事。读书是吸收,作文是释放;读书是通过语言获得信息,作文是借助语言表情达意。读书和作文有很大的相关性,但也有很本质的区别。笼统地将读书和作文视为因果关系,这其实是一种简单表面化的思维。
作文的“好”,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内容方面,也有语言运用方面,还有篇章结构方面。每一个方面,又由不同的路径来实现。确实,读书是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重要路径。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读书,读书再多,也未必能有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清楚“读书”是怎么回事。在一般人看来,读书的价值无非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愉悦身心。但是,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读书,那么,读书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趣性阅读;另一种是写作性阅读。
知趣性阅读以获得知识、愉悦心灵为读书的价值取向;写作性阅读以获得写作知识、借鉴写作技能为读书的价值取向。大多数人的阅读,都属于知趣性阅读,读一个童话,重在把握童话的内容,甚至明白童话的意义。显然,这样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注意力等于结果,你的注意力决定了你获得的结果。如果你的阅读缺乏“写作方面”的注意,这样的阅读,当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写作方面的收益。所以,你天天看新闻,未必会写新闻稿。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阅读取向是获取资讯,至于“怎么写新闻稿”,完全在你的关注之外,当然也就无法对你的写作带来帮助。
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就十分鲜明地指出:为获得资讯的阅读对语言模型的构建作用是有限的。换言之,如果你的阅读仅仅是為了获得知识、愉悦心灵,那么这对于你的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作用很有限。由此可见,只是看到“大量的读书”,而忽视了“怎样的读书”,当然也就容易歪解“读书与作文”之间的内在关系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我以为,除了注重知趣性阅读的数量之外,还应该引导孩子注重写作性阅读。具体怎么做呢?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一、培养关注“怎么写”的意识
优秀读书人的标志之一就是特别关注“怎么写”的问题。古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中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绣出来的鸳鸯可以任意让人观赏,但绣鸳鸯的金针不要传授给别人,比喻作诗为文的秘密不能告诉别人。反过来看,一首好诗或一篇好文章,背后都隐藏着写作的秘密,作为阅读者,应当经常有意识地去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揣摩多了,自然就会窥探到其中一些写作秘密。杜甫有诗句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寸心知”不只是作者的事情,读者也要尽可能去揣摩体会,而自己揣摩出来的“写作秘密”,往往对自己的写作最有帮助。
二、要学会借助问题引导思考
阅读思考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写作性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写作”,读完一段文字,要学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句子我会怎么写?作者的构思有何巧妙之处?……古代学者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时,这样的疑问多了,自然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多做模仿性表达练习
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是很狭隘的,以为只是做摘抄或读书笔记,实际上,写作性阅读下的“动笔墨”,其实是做“模仿性表达练习”。碰到一个新异的词语,试着造个句子运用一下;看到一个出彩的金句,试着换个话题模仿写一句;读到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也试着列一个类似的提纲出来等等。这样的模仿性表达练习虽然会比较麻烦,甚至比较累,但是“费力”的事情,体验才深,习得才强。心理学上有一个“刻意练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学习区内刻意地做重复性练习,才是有效的。模仿性表达练习就是一种刻意练习。
因此,当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但只是保持一种“知趣性阅读”而非“写作性阅读”,那么这样的阅读并不能有效带来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可以充当很多种平台,如果要提高写作水平,你必须在阅读中找到“写作价值取向”的那个舞台,并且学会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