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DON毒素的产生及防治解析

2017-04-10 12:24王超张燕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赤霉病小麦

王超 张燕

[摘 要] 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防控是粮食优质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赤霉病会产生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影响产量,因此需要加强DON毒素的预防和防治。本文主要对DON毒素与赤霉病的关系、认识误区、防治方式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新的化学防治的应用前景及应用趋势。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DON毒素 新化学试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72-01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我国有三大小麦产区:北方冬小麦区、南方冬小麦区和春小麦区,其中南方冬小麦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四川等省。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温暖潮湿地区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严重[2]。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发病部位从幼苗广泛到抽穗,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随着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和综合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从生物世界寻找既能防病增产又能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化学生物结合的防治新技术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利用低毒试剂防治植物危害,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并开始显示良好应用前景的领域。对于小麦赤霉病的低毒防治,国内一些研究者在有益农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国外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土壤处理,地上部防治报道较少。化学防治的成功与否,关键的问题是获得高效的低毒药。

1 DON毒素与赤霉病的关系

与赤霉病导致减产相比,小麦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带来的危害更大,这是需要警惕的‘隐形杀手。在侵害小麦的同时,镰刀菌病粒还含有有毒病菌,其生理分化后的代谢物含有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腐镰刀菌烯醇(DON,俗称呕吐毒素)为主的真菌毒素[1]。DON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FAO、中国及世界其他國家对小麦DON毒素含量均有严格规定。毒素危害1:根据国家规定,三等小麦的不完善粒不超过8%,二等不超过6%,而“含毒”病麦的不完善粒高的达99%,低的也有61%,严重超标,是等外麦无法被粮库收购;危害2:食用病麦后,人会发生眩晕、腹泻、发烧、恶心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甚至影响生育和免疫力等。

2 防治赤霉病DON毒素误区

农民对赤霉病的发生心存佼幸,依赖老经验解决。今年6月以来,由于赤霉病大面积暴发、相关部门缺乏警示宣传、缺少快速检测方法和设备等原因,导致公众对赤霉病的危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麦中镰刀菌毒素的危害更不为公众熟知。面对记者的提问,种粮大户也只知道赤霉病小麦品质不好,其他则知之甚少。

3 DON毒素防控方式

3.1 因地制宜,抓住适期防治赤霉病。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一次预防。沿淮及以南麦区重病区务必宣传开展两次防治,即在第一次防治一周后,开展第二次防治;淮北中北部麦区如在抽穗扬花期遇多阴雨天气,要进行补治;赤霉病秆腐发生重的麦区,孕穗末期开展一次防治。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将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重点内容,作为小麦高产稳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投入,保障所有小麦能享受1次/亩的免费防控。

3.2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实行目标考核,强化行政推动,实现赤霉病防控全覆盖;应委托专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连续对重灾区及周边地区的小麦进行DON相关毒素的检测。

3.3 江苏省农科院食检所专家认为,小麦中DON呕吐毒素主要聚集在麦粒的麸皮中,可以用精加工有效去除。

3.4 要强化宣传指导,广泛宣传防控的重要性、必要性,普及预防控制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关键时期组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包片驻点,深入一线指导农民开展防控行动。

3.5 赤霉病是江苏最重要的小麦病害。目前仍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化学防治是唯一应急措施。然而,防治赤霉病可供选择的药剂较少,活性不高,而且用药适期短,对用药技术要求高,现有药剂难以毒杀进入小麦颖壳和籽粒的病菌等,以致小麦赤霉病频繁流行。当务之急是把多菌灵从防治赤霉病的农药目录中删除,鼓励企业开发、农民使用新型药剂。另一方面,只有找到有效的杀菌剂资源,突破用药量及抗药性双双激增的“死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防控效率。

2011年以来,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抗赤霉病药剂氰烯菌酯在田间使用药效突出,其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多菌灵等传统药物。近两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也领衔研发出NAU系列生物化学制剂,在抑制DON毒素方面有奇效,最高减少达67.2%。另外,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相继研发的系列防控剂,也有效地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而且会对DON毒素的滋生具有抑制和降解效果,可以降低40%—60%。

结语

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长江流域、江淮麦区稻桩赤霉病菌子囊盘数比常年增加10-20%。专家分析会商认为,由于土壤墒情良好,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弹射,近期雨水较多,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可能性增加,赤霉病发生流行形势严峻。预计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将偏重流行,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的可能。预计全国发生面积达7000万亩,比常年增加近2000万亩,需实施预防控制面积近1亿亩次,比常年增加3000多万亩次。4月底至5月中旬,自南往北将陆续进入发生流行盛期,预防控制任务异常艰巨。

目前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病情还没这么严重,不能再错过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北方麦区的收成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在江苏的赤霉病菌抗药性问题切不可在其他麦区重演。

参考文献

[1]艾兰虹. 《小麦赤霉病及呕吐毒素的分析检测 》[J]. 粮油食品科技,2011(5)

[2]李进永;张大友;许建权;王道荣;郭红;刘志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 上海农业科技,2008 (4).

猜你喜欢
赤霉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有机锡羧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作用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