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课程不断深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大学校都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高职教育也是如此。在高职教育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装调》课程上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本文将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装调》课程进行驱动式的教学改革,以普通机床为载体,开发了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案,并最终总结出了课程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装调》;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237
0 引言
在我国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存在一门《机械装调》的实训课程,此课程主要是针对某些职业岗位而设计的,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售后与维修等。由此可见,《机械装调》这门课程对于实训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因此课程项目的驱动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目标的制定
(1)知识目标的制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改革课程的目标,而课程目标确定的首要就是知识目标的确定,只有先确定好知识目标,才能保证后续课程改革有序的进行下去。知识目标的确定分为五步:第一步,了解机电设备的拆装安全文明生产的基本内容,这是最基础的知识,关系到后面步骤的安全顺利进行;第二步,认识并掌握各种机电设备机械结构拆装、维修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三步,掌握各种机电设备维修拆装卡片的填写方法;第四步,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失效的测试方法;第五步,了解机电设施的安装以及日常维护方法,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装调》的最后一个教学目标[1]。
(2)能力目标的制定.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第一,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这是机电一体化学习的基础;第二,应当具有正确拆装机电设备最基础的能力;第三,具有发现诊断并且维修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的能力;第四,具有最基础的机电设备检测能力;第五,具有对机电设备进行普通安装以及日常维修与保养的能力。
(3)素质目标的制定.在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学校还应当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仪器;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机电一体化就业前景都是指向机械装调等方面,学生潜在的职业行为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最后是要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的良好行为,在机械装调的就业中,大部分是多人协作完成工作,所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的良好素质,对于学生以后就业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 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及考核
2.1 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
模块一,机电设备的拆装基础。在此模块中,主要目的是掌握本课程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范;熟悉机电一体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掌握常用拆装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机械装配图识图的能力。模块二,机床简单部位的拆装。首先应当掌握的是金属切削机床的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螺母的拧紧与防松;最后是关于车床刀架的拆装与维修、车床三抓卡盘的拆装与维修以及车床尾座的拆装与维修,要求对简单结构具有拆装操作的能力。模块三,机床复杂部件的拆装。相对于模块二而言,模块三主要的教学项目为车床复杂部件的拆装。[2]分别有:车床主轴箱的拆装与维修、车床溜板箱的拆装与维修等。主要的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是掌握拆装操作方法以及重点部位的维修检修的能力。模块四,其重点项目是机床的精度检测与调整验收,这一模块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掌握精度检测技术以及精度检测工具的使用;具有机床的调整验收的能力。模块五,即机电设备的维修以及零件的修复,在此模块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零件的测量以及解决对策,还有常用零件的维修方法。
2.2 课程教学项目的考核
课程项目的考核标准可以依据具体的课程项目来判定。模块一:机电设备拆装基础的评价目标是:学生在实习操作的过程中是否规范操作,有没有违规的行为;模块二:机床简单部件的拆装评价目标是:学生对于机床简单部件拆装的掌握程度;模块三:机床复杂部件的拆装评价目标是:学生对于机床复杂部件的拆装与调衡能力;模块四:机床的精度检测与调整验收评价目标是:学生的检测仪器的掌握度和使用儀器的调整的能力;模块五:机电设备维修与机械零件的修复评价目标是:学生的机电设备维修能力与机械零件的修复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评价分值以2:2:4:1:1,满分为100分。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演示教学:首先带学生进入车间,向学生展示机械拆装的步骤,让学生对拆装步骤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联想到演示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3]。教师讲解:学生对于机械零件的拆装有一定的印象之后,需要教师对学生讲解详细的过程,对其涉及到的零件拆装、图纸识别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深入讲解,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实践: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成后让学生进行首次实践,根据教师讲解步骤,让学生进行部件的拆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实践评价:在学生进行实践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然后在上次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添加,将学生的错误纠正后,提醒其他学生应当注意的要点,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得到指点和提升。再次实践:经过讲解、实践、评价等环节之后,学生的能力会有所提升,再次进行实践会使学生有不一样的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到了高职《机械装调》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及考核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我国机电一体化调配等岗位的招聘也会有良好的人才来源,使得我国机电行业的发展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儒军,洪小丽,刘矿陵.高职《机械装调》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222-223.
[2]薛海华.关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2015(28):69.
作者简介:岳霞丽(1981-6),女,河南新乡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装调,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