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壁画仕女造型艺术在创意平台玩具中的运用

2017-04-10 16:44陈梅吕富华

陈梅+吕富华

摘 要:平台玩具(Platform toy)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玩偶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玩具具有启蒙智慧开发思维的功能,它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属玩偶,更多成年人青睐它并寻求情感寄托。本文以辽代壁画中仕女的造型特征,提炼契丹辽文化中典型仕女的形象元素,以平台玩具为绘画载体,设计一款名为“七七”的平台玩具,提出了辽代壁画仕女的造型艺术在创意平台玩具应用的具体方案,使静置的契丹辽文化活化,使现代平台玩具带有民族特色,促进契丹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平台玩具;辽代壁画仕女造型;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12-04

平台玩具也称“立体画布玩具”,最早源于乐高(lego)积木玩具,就是在空白的玩具表面上进行不同的主题与特色的图案创意设计制作,是三维艺术创作的过程。平台玩具和高雅的壁画艺术、大众的涂鸦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艺术生命力都是来源于创新。平台玩具因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造型的小巧玲珑、憨厚可爱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热潮。中国传统文化为平台玩具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本文以辽代壁画中仕女的造型特征为创造源泉,设计一款平台玩具,使静置的契丹辽文化活化,更好地促进契丹辽文化的传播。

一、辽代壁画仕女体态特征

遼代女性的体态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辽代建国初期与中后期的形象略有不同。前期契丹人体态主要是壮硕肥美的体格形象,后期国家趋于稳定,文化互融,受汉族的审美影响,逐渐流行清秀瘦骨之美。

总体上辽代女性还是以肥美健壮为美,她们的面庞上下差不多宽,两颊饱满,五官也比较紧蹙,眉毛粗长,眼睛有神,挺鼻小口,身体呈弧线型,腹部隆起,衣服有宽松肥大长裙型和适合骑射的袍服型,衣服的纹路也随体态的摆动而变化。辽代女性这种肥美壮硕的形态显露出其憨厚可喜的气质,运用在平台玩具上也十分惹人喜爱。

二、辽代壁画仕女装饰特征

(一)“佛妆”之容

北宋使者彭汝砺出使辽朝时,见到辽地妇女“黄面黑吻”的容貌,大为惊异,有诗云:“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华(南)人怪见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诗中的“佛妆”是辽代女子冬天流行的一种妆容,面部涂黄,画乌唇,这种以栝楼汁儿涂面的护肤术与中原女子用脂粉饰面截然不同。这与当时辽朝所处北方自然环境有关系。另外,“佛妆”跟契丹人崇佛、礼佛的宗教文化相关,辽代妇女用佛像非常相似的黄色来涂抹面部表达对佛的敬意,同时满足了崇佛礼佛的精神需求。

(二)发式

契丹女子的发式有未婚和已婚之分,未婚女子多为髡发,婚嫁以后留长发。包髻是辽代妇女喜欢的一种发式,如内蒙古通辽市奈林稿一号墓中所绘的侍女,或头发不做修剪,直接梳成头顶包髻,或在中间分开梳成两侧发髻,或两侧发髻之外,顶部头发亦作发髻,或直接用绫锦布帛直接包裹起来的发髻。契丹女子包髻的款式还有高髻、蝶形双鬓髻、平髻等。如河北张家口宣化七号墓《茶道图》的女子、十号墓中的持镜托钵女子,(图二)其发式是束一到三个高髻,用红带结扎髻之根部,三高髻顶和贴顶发上皆簪以珠宝螺钿之类的花饰。宝山2号墓《寄锦图》图(三)中画面中央的贵妇,梳蝶形双鬓髻,满插金钗。披发这种最原始的发型在辽代亦存在,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种保留。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二号墓内壁东壁石门两侧所绘侍女,“南侧为中年女性,梳披肩长发……北侧为少女,长发披肩。”

(三)首饰

辽代契丹妇女首饰分为发饰、耳饰、项饰、手臂饰四类。发饰有簪、钗、步摇、玉逍遥四种,使用较多的为簪、钗,辽墓壁画中女子佩戴的发饰很好地展示了此特点,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宝山2号辽墓寄锦图中,妇女均梳蝴蝶形髻,贵妇头插金钗,颂经图中亦如此。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6号墓伎乐图,画面中绘有五名女子,均梳蝶形双鬟髻,髻上插钗。簪、钗质地多为金质、鎏金银质、银质,亦有玉、骨等质地。步摇、玉逍遥相对簪钗而言甚是罕见,步摇仅见陈国公主墓出的珍珠琥珀步摇,制作精湛,独具民族特色。

辽代契丹女性耳饰主要有耳环和耳坠两类,耳环居多。辽承天太后会见宋朝使臣时“冠翠花,玉充耳……侍立者皆胡婢,黄金为耳珰”。此种现象亦可以从辽代壁画中得到印证,如库伦旗奈林稿2号辽墓出行图中侍女戴耳环,六号墓伎乐图中的五名女子皆戴耳饰。梳妆侍奉图,画面是三名契丹女仆,其中两人戴耳环。辽上京石雕契丹女侍俑戴有耳环,这些都是辽代女性戴耳环的真实写照。

三、辽代壁画仕女服装特征

在上图(一)中①可见辽代妇女着装大致是上着袄下着裙,左一妇女为双发髻,中间妇女头上饰衰帕,中间女子着团衫,但其长不出前排地,后离地有数尺余,脚着黑鞋。图②女子着袍服宽大像唐服,髻式有些传承唐后期的圆髻椎髻。图③额前作双垂发圈于额。图④额前作三尖巧额为大多数北方妇女的习俗。图⑤正面妇女戴貂帽,另一女性照镜子,所带帽子为“爪拉帽”此为典型的胡服。图⑥上衣着窄袖襦,下着裙,腰间佩戴有环之小绶。

(一)头衣

头衣亦称首服、元服。契丹民族的传统头衣,按其制作材料可分为裘皮类、毛毡类、纱缯类、丝绵类、金属类等等。在库伦辽墓壁画《出行图》中有一捧镜少女,其头上所戴之暖帽,尖圆顶的帽盔为绿色布帛做成,顶缀花饰,前有窄条黑裘皮迎风,双侧有半圆之黑裘皮上卷的帽耳。辽朝妇女亦有戴毡帽之俗,如巴林左旗炮楼山辽墓壁画中所绘侍女,均头戴一种高筒圆顶毡帽,并于额上系有一类似抹额的巾绕至颅后扎系,并于颅后垂又带。此类头衣在库伦、敖汉等地辽墓壁画中也多有描绘,说明此式毡帽在辽代妇女中十分流行。此外,在辽朝还有一种命妇的金属头衣,虽然辽史无载,但此种金属冠饰相继在陈国公主墓和温多尔敖瑞山辽墓相继出土。前者为陈国公主所戴高翅鎏金银冠,后者为鎏金铜冠。除上述头衣之外,还有一种契丹族女子所独有的头衣,那就是高翅丝帛棉胎冠。它属于辽朝上层社会妇女中流行的一种冬季头衣。

(二)袍服

契丹女子的袍服为团衫,交领、左袵、窄袖,无缘饰。内蒙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辽墓即出土了这种女子团衫,此衫以黄褐色菱纹罗制做,两侧不开禊,直领左衽。还有一种极似男子袍服的女子袍服,其形制为圆立领,左袵、窄袖、双髋较肥,双膝处变窄,类似现在的鱼尾裙,立领像现在的唐装,如巴林左旗韩氏家族墓1号墓甬道西南壁所绘的一名侍女着装。

袍服材质有四种:兽皮、毛毡、纺织、丝帛。最早的袍服为动物的皮张制作,一种是带毛的裘皮衣,一种是不带毛的板皮衣。因契丹人居于大漠之中多寒风,皮衣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毛毡是以动物的毛纺线做成的衣服。辽中晚期,丝绸布帛成为主要制衣原料。在辽上京城内设有“绫锦院”。

(三)裙服

裙是辽代契丹女性服饰之一,契丹妇女喜欢把裙着于袍服之外,并按季节的不同,裙又分单、夹、棉三种;按形制又有扎腰带和背带二种。契丹女裙是契丹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既有浓郁的唐五代时期妇女着装的风格,也有宋朝汉人着装对其的影响。河北张家口宣化七号墓《茶道图》中的女子、十号墓中的持镜托钵女子均着百褶裙,宝山2号墓《寄锦图》中的贵妇着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斋堂村辽墓壁画中端果盘、捧茶盏的侍女亦着曳地长裙。除壁画资料外,也出土了辽裙实物。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辽墓中出土了兩件女裙:一件为蹙金绣山石对鹿罗夹裙;另一件为以黄褐色小团花纹绫做成的背带棉裙,裙腰以高18.5,长82厘米的绢制成,裙腰两端有长82厘米的系带,背带宽13.5,高25.5厘米。代钦塔拉所出土的女裙,让我们全方位、立体地看清了辽代女裙的制作形制。

(四)足衣

足衣,即脚上的穿着,包括靴、鞋、袜等。靴按其材质分皮革靴、毡靴、布帛靴等。契丹女靴与男靴样式是有区别的,即腰筒两旁开衩。如叶茂台辽墓中出土了一件契丹贵族妇女穿过的长筒靴,齐膝刻丝软,圆口,腰筒两旁开衩,与如今的一些女式拉链高筒靴极为相似。有些契丹贵族妇女的靴面上还绣有各种装饰花纹,如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懿德皇后身穿“紫金百凤衫,杏花金缕裙,上戴百宝花髻,下穿红凤花靴”。鞋多为布帛鞋。袜也是足衣的一部分,契丹人的袜有两种,一是布帛袜,二是毡袜。

四、辽代仕女在平台玩具中运用

契丹辽文化博大精深,为平台玩具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例如辽代“壁画仕女”便与平台玩具在造型上异曲同工,而辽代女俑形象也符合了平台玩具的憨厚俏皮的审美要求。因此,辽代壁画仕女的造型为现代平台玩具提供了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也提供了创作参照。将这些辽代壁画元素运用到充满创造力的平台玩具,尝试设计出一款具有典型契丹辽元素的辽代侍女玩偶,造型生动质朴,对女性及儿童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根据笔者调查契丹文化平台玩具的消费人群为5—18岁青少年及20岁到30岁的女性旅游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追求时尚,特别是20岁以上的热爱旅游的女性十分注重物质精神生活的平衡性,平台玩具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在这些前提下,契丹辽文化旅游可以出产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玩具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契丹辽文化增值扩大社会经济效应。

笔者设计了一款系列平台玩具“七七”,就是以壁画中辽仕女为基础,在深入了解契丹辽文化主题的基础上,力求找出构成该文化现象的特征元素,并将这一元素抽象概括,设计出其基本的轮廓造型。经过初期方案一的图形转换,形成方案二的诸多造型,最后选择了“七七”的七种形象分别是萧太后“萧绰”、太祖一女“质古”、世宗秦国公主“和古典”、辽景宗魏国公主“观音女”、辽景宗孙女和“陈国公主夫妇”、辽景宗四女“淑哥”。他们的造型是以辽代时期仕女造型为基础,并融入了独具契丹风格特征的设计,展现出中国北方肥美造型特点及时代审美情趣。在服装上体现了襦裙服、袍服服2种配套服饰,面部化妆上也展示了辽代妇女梳妆的典型特色,如佛装和髡发的运用。

每个人物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萧太后“萧绰”造型来源于河北张家口宣化《茶道图》壁画中侍女的形象。太祖耶律阿保机女儿“质古”其服饰特点来源于《便桥会盟图》人物,体现契丹游牧民族服饰特点,耶律阮女儿秦国公主“和古典”其服饰与装饰参照内蒙古宝山2号墓《寄锦图》壁画中女性形象,壁画中的女子装束融入唐代仕女服饰的元素。陈国公主运用了出土的金帽为原型设计了一对喜事娃娃,辽景宗魏国公主“观音女”参照了内蒙炮楼山辽墓壁画中侍女的形象。辽景宗四女“淑哥”融入了髡发的元素,参照了内蒙哈拉哈达官太沟辽墓壁画。整套平台玩具的设计为辽代各个时期的不同女子的写照。

平台玩具将静态的壁画经过设计、再创造,展现在现代人面前,这无疑是使契丹辽文化活化的一种形式。这种玩偶在后期的开发中可以运用到服饰、大型玩偶、钥匙扣等日常用品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

——————————

参考文献:

〔1〕吴瑕.平台玩具[J].大众文艺,2010(18).

〔2〕刘晨洁.平台玩具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创意表达[J].美术教育究,2012(07).

〔3〕王子怡.时新花样尽涂黄—辽代契丹女性“佛妆”考[J].装饰,2014(03).

〔4〕许晓东.契丹人的金玉首饰[J].故宫博物院,2007(06).

〔5〕田广林.契丹衣饰礼俗概观[J].昭乌达盟师专学报,1996(02).

〔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王青煜.辽代服饰[M].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8〕王青煜.契丹人生活四事图诠[M].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