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
我省9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县域,80%的以上人口生活在县域,县域富则全省富,县域强则全省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上下的关心支持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不断完善思路、加大力度,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布局,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点上突破,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六万亿元大关。2016年,全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61926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92.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取得较快增长。全省县域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0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0.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实现税收收入3547亿元,同口径增长3.9%,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84.2%。
——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全省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594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0.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试点引领发展路径。全省21个试点县实现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12678亿元增至2016年的15155亿元,三年累计增长19.5%;实现财政收入由873亿元增至1132亿元,三年累计增长29.7%;完成税收收入由670亿元增至702亿元,三年累计增长2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6977亿元增至10567亿元,三年累计增长51.4%。
事实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现实需要,也是整体提升我省综合实力、实现“走在前列”的坚强保障。
特色发展精彩纷呈
近年来,全省县域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走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如我国最典型蔬菜产业集群就在寿光,寿光市不仅在蔬菜产量上做文章,同时在产业化经营上下功夫,通过“组织模式+植入新技术+精准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东阿县的阿胶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0%以上的份额,形成了阿胶及保健品等百种产品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全县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等多项产业发展等。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墨市以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坚持引资引智,优化资源配置,打造蓝色硅谷,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腾飞。2012至2016年,生产总值由788亿元增长到1181亿元,年均增长11.4%,高出青岛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保持山东县(市)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50.6亿元增长到105.1亿元,年均增长20.4%,成为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百亿唯一的县级市。
三是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导向,立足資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突出、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膨胀壮大产业集群。荣成市大力发展特色海洋产业经济,成功获批我国第二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新增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个、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远洋渔船达到316艘,占全国12%。滕州市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目前,有机械制造企业338家,年产各类机床10万多台, 中小钻铣床产量占全国的80%,30%产品实现出口,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此外,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领航县域经济发展,奏响了建设经济强县的最强音。
四是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加强同县外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城阳区以青岛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累计引进加工贸易企业1000多家,是我省知名的区域性对外加工贸易基地。临沂、聊城、菏泽的各个县把劳动力输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收到了“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良好效果,使劳务经济成为欠发达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淄博张店区启动实施总投资141亿元的“三改三建”工程,惠及居民15.41万人,实施农村住房建设项目40个,新建农村住房51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已扩大到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93.2%。在2016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榜单中位列前30强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实在我省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探索之路上,以上提到的各县(市、区)虽是典型但绝非个例:2016年,全省有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黄岛区、郯城县、李沧区、即墨市等4个县(市、区)增幅超过10%;有70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即墨市、无棣县、梁山县、历城区等4个县(市、区)增幅超过20%;有72个县(市、区)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东明县、梁山县、无棣县、历城区、博山区等5个县(区)税收收入增幅超过20%;有105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郯城县、沂南县、费县、沂水县、章丘区等5个县(区)增幅超过20 %。可以说,我省县域经济已经迎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正在全面步入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的新阶段。
继往开来探征程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与江、浙等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与之主要差距在县域,且有逐步拉大之势。目前江苏省各县(市)按同口径比县均生产总值是我省的2倍;其中,昆山市(县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我省的威海市。江苏省县均财政收入为我省的2.5倍;其中,该省相对欠发达的苏北20个县(市)县均财政收入是我省县域县均财政收入的1.6倍,是鲁南三市(枣庄、临沂、菏泽)县均财政收入的2.3倍。再从社会发展水平看,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我省的1.4倍和1.6倍。究其原因,整体实力不够强,县域发展不均衡,强市中有弱县,弱市中有强县,这是我省与江、浙等省的明显区别,也是解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制约环节的关键所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按目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算,生产总值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近600亿元,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总收入就增加45亿元。在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瞄准发展薄弱环节,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以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主线,攻坚克难,迎头赶上,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县域实现新突破,谋求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