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阐释及治理

2017-04-10 08:57孔养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城市

摘 要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家长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被迫增加,择校呈现出社会化、群体性趋势,这一行为在大城市尤甚。这就要求我们以新常态的观念来审视教育,贯彻公平、回归、均衡、公开的理念,建立符合全体公民平等权利的教育制度,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促进薄弱学校的改进等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杜绝择校乱象。

关键词 大城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择校乱象 择校治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通过对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治理满意度2010年与2015年的比较分析后发现: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是重点大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在19个重点大城市中,2015年义务教育择校治理满意度与2010年相比,除上海、沈阳、大连三市外,其他16个大城市满意度提升均在10%以上,但是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治理情况依然严峻: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满意度偏低,例如厦门市在两次义务教育择校治理满意度中均排名第1,但2010年厦门市义务教育择校满意度为3.244分,2015为3.716分,满意度分值偏低;二是校际差异缩小,直接满意度欠佳,例如在2010年与2015年的监测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之间“差距非常明显”的比例从40.64%下降至37.26%,“没有差距”的比例从0.80%上升至3.38%。可见,经过五年努力,在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效并不明显。校际发展不均衡成为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象屡禁不止的病灶。

一、大城市义务教育择校乱象的阐释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家长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被迫增加,择校呈现出了社会化、群体性趋势[1]。首先,择校现象广泛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且择校生比例初中高于小学,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其次,择校的手法层出不穷,如家长工作流动、户籍流动、提前购买学区房、领取学区营业执照、依托自身单位在所在城市的强势地位而形成共建等,靠各种手段买卖特长证明,向小学校长及班主任行贿购买三好学生证明等“择校热”不但助长了教育腐败,还变相加重了广大家长的负担,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择校热”几乎覆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让家长们在择校的独木桥上奋不顾身地拼搏。

对于家长来说,中小学入学报名,却犹如一场激烈的战斗,仅有少部分家长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加入择校的行列中。而家长不择校的原因无外乎所在学区的小学比较好,就近入学能节约很多的接送时间,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娱乐和休息。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择校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极少数家长是想择校,但因地位低,家境不好,没机会择校。

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重点校政策是导致校际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从现实上看,人民群众在满足了上得了学的需求后,自然而然会提出上好学的要求,而当我国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所有人都上好学的意愿时,当优质教育资源还处于卖方市场时,教育的选择依靠市场和社会自觉行动是无法避免的;从隐性原因看,社会成员对子女期望值的骤然增加,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教育观念中“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诱导,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盲目攀比,教师职业信仰的缺失、教育腐败和利益机制的固化等,都是形成“择校、择班、择师、择同学”的推手。

二、大城市義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治理

择校现象在大城市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为杜绝择校乱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是根本选择。我们应多措并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杜绝择校乱象。

1.树立公平、回归、均衡、公开的教育发展理念

首先是公平。即让每一位适龄学生都能平等享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如何保持和深化禁止“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这一举措需要各级政府的决心和作为。需要对政策调节入学和寄宿学校招生入学有进一步的解释,明确标准,谨防特权和特例再次在这两种入学方式中出现[5]。

其次是回归。即让全社会重新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回归普及型教育,回归可自由发展的教育[6]。同时,回归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特长教育、特色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作用。随着中高考考试改革的推进,特长生将不再加分,不再与升学挂钩。特长教育不再成为入学敲门砖的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回归到思考什么是特长教育?为了实现特长教育、特色教育的“去功利化”,建议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带有比赛性质的竞赛活动,同时还可以考虑充分将特长教育和特色教育与学区、社区文化相结合。

再次是均衡。优质和创新是义务教育入学方式乃至整个义务教育新常态的最突出表现[7]。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面,深度结盟,建立教育集团等创新模式可以帮助区域内各学校(特别是薄弱校)实现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但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建立与之协调的评价系统、人事系统以及财务系统。在挂牌改名后,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管理、教育教学的层次和水平需要合作方之间的协调,同时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评价。

最后是公开。即对教育信息、招生信息、公办学校经费、师资分配、招生范围、招生计划和录取结果以及学校学区评价结果的公开[8]。为了更好地掌握公民和学校对当年政策的评价和建议,建议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家长三方意见交换系统。通过植入在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个人页面的调查问卷来倾听公共教育服务利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发布,积极欢迎各种社会组织和媒体参与监督和报道。

2.建立符合全体公民平等权利的教育制度

首先,这一教育政策要建立在公平、均衡的价值框架内,所有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而作为公民合格教育的义务教育政策更是如此。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建立教育公平的氛围,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决策部门的根本之道。其次,这种教育制度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相一致的,只有符合这些结构的制度才能得到落实和持续。再次,这种制度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期待,以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策好与坏的重要尺度。只有通过均衡教育政策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存在择校、乱收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违规补课等问题,须通过健全法规和形成相应的标准来实现。具体建议为:一是出台相应法规予以规范,使得违规行为可以有惩治依据;二是建立相应标准,使得具体活动有规可循;三是建立监测机构,尤其是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义务教育活动进行规范。

3.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特色发展既是每所学校挖掘自身优势、深化学校变革的需要,也是尊重公民的教育选择权、为公民提供多样的教育产品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发展,防止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从而使学校之间呈现百花齐放的良性发展态势。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自身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一所学校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特色、机遇和挑战,并根据教育规律去办事,才能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特色发展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的统整和改造,这个过程需要各个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创造,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是每所学校走向成功的过程,也是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教育走向高层次优质均衡的必由之路。

4.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学校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适龄儿童能否顺利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后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自上而下推行和民间意见相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在遵循国家统一规划的同时,还要注重民间的意见,不能因为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视义务教育的最终服务群体。其次,做到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今后学校布局调整要考虑学生主体。最后,学校布局调整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学校布局调整中会遭遇时空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这要求调整时在满足学前两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

5.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促进薄弱学校的改进,缩小校际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是各级政府长期投入的结果,这些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出来大量优秀的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均衡不是要削峰填谷,而是要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发展,这就涉及如何将这种优质教育的效用最大化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要公平地分配给本地区内所有公民,采用各种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对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更多的人享有优质教育服务。

6.关注教师建设和地位,努力提高学生体质

教师和学生是义务教育活动中的两大主体,也是义务教育能顺利进行的保障。就教师而言,首先,要从准入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重视师德建设。在教师准入和培训机制中,师德建设的盲点较大,使得一些素质较差的群体混入教师队伍,对于这种情况应在源头掐死,并建立严格的惩治标准,实现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最后,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如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养老问題、加大教师精神和经济奖励,以及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等,通过各种努力使教师可以安心从教、终身从教。就学生而言,一要切实保障其体质,亟需落实和加大营养餐供应力度,同时还需要注重保障每日必需的体育锻炼和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身心双重发展;二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将减负等落到实处。通过师生互动、丰富有趣的艺术和实践课程等助力学生自主和快乐学习。

7.重视信息技术能量,助力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朝已经不可抗拒地出现在我们面前[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义务教育在新时代中要发展和转型,更需要重视新型技术的推力,具体应做到:一是更新理念,正视新型技术的作用。各个学校应关注大数据、网络课堂等新型理念和操作模式,善于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政府和学校要投入资金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便于师生有效利用新型技术和网络。三是要善于开发网络在线学习课程,具体措施可以借鉴美国的可汗学院等模式,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邵雪霏,董智敏等.“择校热”背后的成因及解决方法[J].理论研究,2011(8).

[2] 李喜燕.义务教育择校何去何从——兼论义务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探索,2010(1).

[3] 张玲玲,曹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学理反思与政策治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4] 黄家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效率和质量——兼析择校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

[5] 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7] 杨东平.中国教育蓝皮书(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 王敬波.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公共利益衡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4(9).

[9] 李乾.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验与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

[作者:孔养涛(1976-),男,陕西兴平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大城市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谁从贸易中获益更大: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What is VR 何谓VR
大城市里的小象
特色小镇解决大城市病
Где и как в китайских мегаполисах снимать более дешевое жилье
中国大城市消费群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
从实战看大城市的后备力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