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共享模式建设,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均衡化配置逐步得以实现。但是在硬件建设、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阻碍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通过改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硬件环境和建设结构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资源深度共享,从而最终推进城乡教育、社会、经济等一体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城乡 教育信息资源 共享
公民教育问题随着国际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已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教育的失衡发展将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贫富差异逐渐显现。教育信息化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教育公平驱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1.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公民能否平等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已然成为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为公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开启了大幕并提供了可能。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某个社会阶层的专属,而是公民可以共同享有的社会公共资源。教育公平也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公民共同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纵观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西部地区发展迟缓,城乡教育水平差异明显。正是由于这些差距而导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齊,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拉大。农村学生在不平等的教育环境中,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教育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1]我国教育优质资源的匮乏和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并未实现有效共享,很难实现教育公平。如何解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将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深度共享,是达到城乡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径。
2.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教育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身优势决定了其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资源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信息资源也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信息资源的总和。这些信息资源的来源可能是生活环境,可能是电脑多媒体,可能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也可能来自于各种印刷材料等等。而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是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渠道[2]。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即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并通过网络传播的教育和教学资源。
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上高度共享,从开放、远程、多元等方面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融通、相互帮扶、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保障农村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的基本权利,从而最终推进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等一体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也随之展开。“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可靠保障。但是通过实践证明,这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都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比如在“校校通”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建设资金分散,不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导致建设的质量不一,无法形成合理共享,反而降低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国家或地方统一组织,避免了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便于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但是其主要弊端在于忽略了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也导致统一建设的教育资源的匹配性和适用性的降低。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使用反馈机制,造成了资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效率低下。正是因为在硬件建设、资源使用效率、师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才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存在一定的困难,延缓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从而给实现教育公平形成障碍。
1.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是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据其中的调查研究显示: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仍不健全[3]。
从上表统计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水平仅为城市学校的一半。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硬件建设过程中,由于发展、配置的不平衡,仍然存在“发展孤岛”。没有基础的设备保证,很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同时还有“应用孤岛”的存在。由于对技术的恐惧而不愿推动信息化建设,添置硬件设备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成为了形式上的“信息化”[4]。
2.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
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库,二是在农村条件较好的学校成立教学资源中心,三是城市对口援建学校提供,四是学校自建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使得资源建设分散,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这样的“信息孤岛”使各层级单位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共享,不具备兼容性,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背道而驰。学校自建教育信息资源质量较低,缺乏共享性,而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不结合实际地一味照搬,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学校优质适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匮乏,资源库建设处于分散、质差、量不足、共享水平低的阶段。
由于城市地区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式上的差异而导致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也是突出问题之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重物不重人,教育资源的引进没有切实考虑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情况,没有注重“外来”与“本土”教育资源的互融,造成开发与使用脱节,更新速度较慢,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5]。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缺失
受地区条件限制和培训水平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偏低。面对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迅猛发展,很难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技能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共享的意识不够。意识的缺乏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减弱,推进存在一定困难,而对于现代教学设备应用技能的缺乏直接造成现有设备的闲置和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同时,技能的缺失也导致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匮乏,教育信息资源的形式较为单一。面对学生对于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需求,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提高,教学信息化深层次应用普遍缺乏。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师通过校际交流到薄弱学校进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流动性大,很难系统地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互派计划效率较低。
适用性优质信息资源的短缺、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教师信息化水平的缺失导致城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拉越大,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失衡,教育公平的发展面临现实困难。
三、改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议
无论是“校校通”工程,还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都没有解决农村学校教育信息资源适用性不足,使用效率低下,应用技能缺失等现实问题。如何改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达到“教育信息资源深度共享”是本研究期望突破的重点。我们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的是硬件建设和技术开发,反而忽略了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本真所在。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一切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支撑人的不断发展。如果在教育信息化共享过程中忽略了“人”的发展,而只关注技术的进步,无疑是本末倒置[6]。资源的“深度共享”不仅要增强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土”特性,解决外来资源“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要不断拓宽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挖掘校本教材的优势和潜力,以此促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进而增进城乡教育公平。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发展。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目前农村地区和城市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就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各地区按照标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硬件建设。建设中要进行科学规划,对闲置设备进行合理再利用,对陈旧设备进行改造升级[7]。必要的财政支持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基础。国家和地方需要提供可靠的财政保障来改变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不足的现状。同时还要避免形式上的“信息化”,把闲置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不断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2.改进资源建设结构
资源建设内容是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的重点。在引进外来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建设和引进。引进的教育信息资源既要与当地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进度相适应,开发出具有贴合度的教育信息资源;又要立足于当地教育资源的开发,关注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教育意义,对优质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改进,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成为满足当地师生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资源库建设完成以后,建设主体还要根据当地师生使用情况及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改进,以保证资源的适用性。经过实践和试点,要逐步建立起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反馈机制,形成资源建设的完备结构,使资源建设能够更加高效和系统。
3.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要聯系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遵循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培养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理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培训。重点指导教师利用教育信息化优势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并适度进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开发。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而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自身特点使其成为了达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有力手段。但在现实实践中,硬件、资源建设所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使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使用效率低下,适应程度较差,没有达到高度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本研究认为,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育资源引进和开发的本土性,把握和遵循农村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状况,以他们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共享,并建立起共享资源使用的反馈机制,及时对共享资源进行修订、完善、整合以及再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康.课程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2]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3] 王晶.教育城域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0).
[4] 杨薇薇,黄伟琳,熊才平.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方案的比较研究——校校建库与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比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5] 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6] 赵丹,吴宏超.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0(2).
[7] 郑朴芳,胡小勇.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
[作者:刘琬(1982-),女,重庆奉节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