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雯雯
摘 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的骨干,是社会秩序的建立者,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程度。党校是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阵地,发挥党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对于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校;领导干部;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64 — 03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同提,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也从从文化发展理念上升为指导思想。
一、领导干部文化自信现状
文化自信为什么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因为当下国人普遍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从近代列强入侵,到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明碰撞,再到文化排外显示出的文化自尊,都无一例外折射出了我们的文化不自信。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更应该具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从这三种文化入手,梳理一下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现状。
(一)理论功底需要继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工作方向的航标,领导干部的理论功底是干好工作的基石。
但是现实中,大多數领导干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日常工作,一些岗位和部门加班加点更是常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领导干部平时对于党的理论学习只能说是泛泛了解,谈不上深入领会。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等,更多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接触,理论功底还需要持续夯实。
(二)党性教育仍需持续强化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党性修养不是水到渠成,也不是一蹴而就,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需要不断学习加以强化的,党性教育永远在路上。
2016年11月,《人民日报》对全国31个省区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状况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5.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绝大多数的党员党性修养较高,49.3%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多数党员有一定的党性修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内教育由此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拓展延伸开来,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也在“两学一做”中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从调查数据来看,领导干部对党员内部的党性修养状况还不太乐观,党性教育仍需持续强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缺失
领导干部在生活中接触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比较多,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领导干部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信息是未经过滤筛选,未经系统整理的。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学习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是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上。一些领导干部来党校学习,虽然比较青睐传统文化教学板块,但是更多的把传统文化教育当做是选修课,更喜欢听热闹,而不是门道。
二、党校教学如何使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发挥党校作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把党校对领导干部的教育阵地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为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场所,党校要发挥好主流渠道和教育阵地作用,使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
2017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校教学涵养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理论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新。
这个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所以,我们的文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文化。
这个文化还是先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创新,文化建设与文化理论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党校教学一直重视领导干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二)强化党性教育,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党校教学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强化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一直是党校教学的主要板块,党史教育、党章党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等,在党校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在课堂上对领导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重点。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党性教育的作用仅仅在课堂上展现了出来,但是领导干部往往听过就忘,起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课堂教学还是要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中央直属的干部学院有3个,分别是2003年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4年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2005年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各省也有自己的干部培训学院。从这些干部培训学院的机构设置和课堂构成上看,它们承担了很多党校、企事业单位的现场教学任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党性教育。很多党校的主体班都会把现场教学的地点选择在红色教育基地,让领导干部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接受信仰的洗礼。很多领导干部从这些现场教学基地回来之后,都纷纷感慨自己的党性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一种亲历亲为都是党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同时也成为课程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党校应该搭建起领导干部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党校在教学转型中不應放弃传统文化教育板块,应对传统文化在党校教学中的地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除了党校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之外,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知名文化学者与文化专家进行授课,开阔领导干部的文化视野,了解地方文化,使领导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使领导干部回到工作岗位上之后,能够更多地选择用文化思维去开展工作,避免工作方法的简单化和粗放化。
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
(一)加强学习,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读书、学习有“三让”——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他曾在讲话中引用这样一句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首先就要带头学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领导干部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而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方略,它们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今天我们党用好权、执好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很喜欢用典,这显示出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酷爱与重视,他一直都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生智慧。“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经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指导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无论是改进作风,还是反对腐败,习近平同志都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
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智慧,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西柏坡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我们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代又一代革命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定祥和的生活。学习革命文化,一次又一次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能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使之成为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领导干部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样就能把握思想之舵,帮助我们更好落实好各项工作。
(二)身体力行,强化文化担当
1.创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多地政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更多地是对这24个字单一孤立的展示,并没有深入挖掘。
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仅仅停留在书本里,大家看看,花花绿绿;停留在讲座中,大家听听,热热闹闹;停留在宣传牌上生硬的24字,看看,严肃庄重。收不到实际的效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创新形式和载体,挖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精华,用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2.增强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
虽然文化常被提起,大家也都说很重要。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往往又是首先被抛弃的那个无关痛痒的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不懂文化,不重视文化,这就使得在发展地方经济、进行市政建设的时候,文化是靠边站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文化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虽然不能立竿见影显示出优越性,但是文化对于民众素质的影响,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气质的涵养,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领导干部应该增强保护地方文化的意识,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能够注重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迸发新魅力,留得住“乡愁”,那才是最美好和最理想的。
3.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目前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将公共文化资金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建成场馆的数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还有,很多公共文化设施被过度商业开发,举行很对与公共文化本身不相关的活动,背离公共文化设施公益化的初衷。
而且,基层、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期以来水平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么多年,尽管通过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措施,农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但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针对性不强,农民朋友参与的热情不高。比如很多地方都有乡镇文化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基本上门可罗雀,趋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重视起公共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贴合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用影视作品讲好地方故事
影视作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会讲故事的,而且还能把故事讲好、讲活了。
地方文化可以与影视作品相结合,把影视作品看做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一个个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符号,用这些文化符号宣传地方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地方政府塑造好形象、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
〔4〕人民日报调查自身党性状况:八成受访者自认超60分〔N〕.人民日报,2016-11-29.
〔5〕吴杰明.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N〕.解放军报,2014-06-19.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