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10 22:11钟俊生赵佳闻
理论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

钟俊生 赵佳闻

摘 要:生态正义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人與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归宿。通过对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考察,必将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正义;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022 — 03

如今,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严格的政策制度的执行,加强与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保障〔2〕。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推进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

然而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的关心和重视,特别是对生态发展的归宿问题的解答,对当前社会实现生态正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理论脉络

关于“生态正义”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生态正义”这一概念并没有直接的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但对生态正义的独特理解始终贯穿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意识到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所设立的法律直接剥夺了农民与生俱来的生态权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利己主义盛行,为了满足私欲,资本家加强了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滥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他把自然界、人、社会看成了一个整体,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正是由于私有制下人不考虑后果地肆意破坏,才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非正义性,人类也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证明了自身的社会性,马克思的生态正义思想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人的生态权利遭到破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正是导致生态非正义出现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最终导致生态的非正义,这种非正义不仅仅体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挥霍,也体现在不同阶级对自然资源的占有的不平等、对自然资源支配权利的不平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始终是其重要的诉求之一。

综上所见,马克思对生态问题关注的思想脉络还是十分清晰的。

二、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的批判作为其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表明了其生态正义思想的归宿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

逻辑起点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给予的广阔环境和丰富资源,一方面自然资源作为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也通过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证明了人类自身的存在。马克思提出,最初,“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地、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也就是说,人类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和实践活动,而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又是受限制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存在是先于人类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本身并不依赖于人类的意志所改变。人类依靠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努力实现了自身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出现,自然界不再仅仅作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以及精神寄托的客体,而是成为了追逐利益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资本家追逐私利的本性使得他们为了获取私利不顾一切,他们对自然资源无度滥用,对生态环境肆意破坏,对资本追逐的无限欲望与自然资源的有限形成了对抗,最终以对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为代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倾销大量堆积商品,不断开辟国际市场,寻找还未被资本破坏的地区及具有广大需求的新兴市场,一些落后地区和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成为了新的被榨取生态资源的源地,由于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程度低,对这些地区的榨取程度更甚于对于本地区的破坏,这种资本扩张的步伐逐渐变大,对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也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生态国际非正义,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

2.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马克思生态正义

思想的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在最初阶段显示出了其能够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一定优势,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也决定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掌握社会绝大部分财富的资本家与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基本物质资料的工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永远存在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无限度地追逐资本是他的生存本能,为了实现对更多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家采用延长工人工作日长度的方式,这种对工人自由的限制满足了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却也造成了对工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破坏。“资本家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6〕从最初的延长工作日长度到后来不仅仅满足于此,资本的绝对统治地位导致工人一方面不断受到压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自己所制造的产品的奴隶,工人不再是为了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而工作,沦为了资本家为了追逐利益的机器,工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自己的劳动,成为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奴隶,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思想都被冷酷无情的利益关系所取代。资本家压制并主宰了工人的生产活动,强制占有了工人的生态权利和生态利益,而资本家为了满足自身对私利的无度追求又进一步压迫利用工人对生态环境进行无休止的破坏,工人和自然界成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而这种对工人和自然界的压迫与破坏也蔓延到了资本扩张所到达的地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导致了生态非正义。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生态非正义的存在。要实现生态正义,必须建立起一个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能够保障劳动者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权利与利益,而工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商品都只是工人们提高、丰富自身生活的一种方式。

3.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归

宿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向适合的生产关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这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生态非正义的根源。如何改变这种生态非正义的现象,最根本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一种丰富和提高生活的方式,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充满了剥削、异化和占有。因此共产主义所实现的生态正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是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生态环境良好的统一。生态正义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维护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平等公正的生态权利的,是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态正义就是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发展的正义。

三、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当前对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生态正义意味着彻底改变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转变生态发展观念,实现绿色共享发展

生态正义不仅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态权利的正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应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个人对实现生态文明的公民责任。推进绿色发展,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努力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不仅要在经济、政治方面体现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更要从社会、文化等方面把生态正义的思想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去。要倡导正确的生态自然观,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共生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美好持续的自然界,通过对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的推广,真正的把生态正义的思想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内心中去。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积极开展各项关于提高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活动,使公众意识到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维护生态正义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生态正义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生态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设生态正义的制度保障

维护生态正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完善的制度可以引导和规范人们合理地处理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制度作为保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来确保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能够实行,落实生态补偿制度,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依靠制度建设,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直接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为更好地实现生态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各级政府应当在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负担起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不能只看到眼前短暂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列为考核生产项目的必要条件之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鼓励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协调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甚少,仍存在不少空白区域,同时缺少详实的法律条文导致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盲区,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把公平正义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更好地维护人民的生态权利。

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始终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改革旧的、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把维护生态环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无度破坏,损害了人民的生态权利,不利于生态正义的实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改变以前低效、粗放、不可持续的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是对人们生态权益的维护、也实现传统经济结构向绿色经济转变的结构性增长。绿色经济不仅能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的综合能力强的优势,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一大批相关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同时绿色经济还具有覆盖面广的优势,把绿色经济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结合当地发展优势和特点,兼顾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不仅推动了我们当前社会的发展,还尊重了后代的生态权益,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參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