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学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21-01
摘 要 本文以中国选手堪龙和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3-2014年谌龙、李宗伟的4场比赛技术运用手段、效果以及意识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从前中后场的技战术运用以及得失分的情况进行分类分析,表明谌龙和李宗伟在比赛中抢网意识强,善于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采取积极主动的下压打法。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指出双方技战术的效果以及优劣势对比,力图为我国羽毛球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和以后比赛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谌龙 李宗伟 技战术特征 对比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中国的谌龙和马来西亚的李宗伟全场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比赛赛事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李宗伟和谌龙前场技术使用手段及效果的对比分析
前场技术包括放球、挑球、钩球、推球、扑球这5种技术。李宗伟和湛龙在放球、勾球、扑球和挑球技术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推球的使用上差异较小。
谌龙在前场技术使用中,挑球的使用率最高,占前场技术使用率的52.6%;其次是放网,占前场技术使用率的37%,然后分别是勾球、推球以及扑球技术,使用比率差不多,分别是3.6%、3.2%以及3.6%。李宗伟在前场技术使用中,挑球的使用率最高,占前场技术使用率的45.7%;其次是放网和勾球,占前场技术使用率的40.8%和7%;随后是推球和扑球技术,占前场技术使用率的4.9%和1.6%。
(二)李宗伟和谌龙中场技术使用手段及效果的对比分析
中场技术包括挡网球、平抽球、挑球、拦截球这五种技术。在中场的相持球中,谌龙和李宗伟的挡网球和平抽球占整个后场球的很大比例,其中接杀球的使用率最多,谌龙和李宗伟的挡网球使用率分别是62.4%和56.9%,有明显差异,而平抽球的使用率是20.5%和26%,也有较大差异,其次是挑球、拦截球和杀球,一共占整个前场技术使用率的百分之十几。
(三)李宗伟和谌龙后场技术使用手段及效果的对比分析
后场技术包括高远球、吊球、杀球、被动低抽球和被动低吊球五种击球手段。谌龙和李宗伟在后场高吊杀以及被动球的处理上相差不多,不存在明显差异。
谌龙和李宗伟的后场技术使用中,杀球频率最高,分别是41.5%和39.5%,其次是吊球28.9%和29,6%,再次是高球,和吊球使用频率差不多,分别是25.1%和21.6%,最后是低抽球和低吊球。其中低吊球使用率最低,分别是1.5%和1.4%。
(四)李宗伟和谌龙得分手段及效果的比较分析
羽毛球比赛的得分可划分为杀球得分、网前得分和其他得分等3种得分方式或手段.网前得分包括扑球、搓球、勾球、推球主动得分;其它得分包括:对手失误送分、对手判断失误、吊球得分。
从表5中可以看出,李宗伟和谌龙两位运动员的得分技术差异。李宗伟的杀球得分明显高于谌龙,分别是36%和32.7%,网前得分同样明显高于谌龙分别是18%和11.8%,而其他得分,即由对手送分的情况则谌龙高于李宗伟分别是55.5%和46%。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李宗伟网前的抢攻抢网意识、变化意识明显强于谌龙,通过网前球的处理,制造出更多的进攻機会。谌龙网前则相对保守,挑球技术使用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通过挑球过渡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防守时间。
2.双方的防守意识均较强,接杀以挡网为主,进攻意识好、控反控能力强。李宗伟在接杀防守时,通过抽球变线,限制了谌龙后场进攻时个子高,上网快的优势。
3.双方后场以杀球为主,进攻积极主动,体现了男单的打法趋势,进攻强,速度快。谌龙的后场被动过渡球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李宗伟,反应出谌龙在移动速度上的劣势。
(二)建议
1.谌龙在对阵李宗伟时还是坚持自己的打法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年轻、体力好的优势,主动大胆的与其进行多拍的拉锯战,使其因体力消耗过多,而降低回球的质量。
2.谌龙虽然在身高上占了优势,防守范围加大,但而对李宗伟的追身球还是显得较为被动,这说明湛龙对李宗伟回球落点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志辉,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选手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戴劲,钟建泽.羽毛球男子单打优秀选手前场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J].运动.2009,20(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