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空间思维

2017-04-10 21:16张财球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方体图形空间

张财球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适当的活动经验,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玩”数学教具、实物、图形,加强直观演示,让他们通过比、折、剪、拼、画、搭等操作活动,在头脑中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提升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一、在玩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基础。生活中许多类似几何图形的事物,是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首先会联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平时让学生多观察、搭积木、进行小制作等都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熟悉的实物(如乒乓球、饮料瓶、牙膏盒等),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主要的外形特性,形成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

如对于《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可先用电脑演示点、线、面、体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走进立体图形的世界,然后说:“请大家举起你们做(带)的长方体,在它身上能找到点、线、面吗?请找一找,摸一摸,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理解。

二、在玩中学会观察事物特征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需要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只有掌握了科学有序、目的明确的观察方法和方向,学生才能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概括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拆、搭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如让学生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并给制作好的框架贴面,仔细比较面与面的大小、棱与棱的长度,从而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玩模具的过程中,通过带有目的性的观察活动,逐渐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及观察能力。

三、在玩中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有些学生觉得 “数学有意思,很好玩”,但无法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玩中学,即一边玩一边思考。不是靠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会运用,而且还能够了解知识的源头与发展,更能体现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辨,在思辨中提高,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先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填写好“材料单”。

然后提问:你发现选用的小棒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加深对长、宽、高这些不同棱的认识。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有4条棱是一样长的。

接着让学生给制作好的框架贴面,让他们有选择地去贴面。从拆到合,正向和反向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6个面的特点。还可以通过制作生活中灯箱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从里到外、从点到面、再构建立体的过程,感受从迷茫模糊到立体形象的过程。这样,通过在玩中指引学生寻找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实现了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平面引向空间。

四、在玩中增强操作能力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在活动中让学生“玩起来”,尽量增加动手操作时间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常见的可以动手“玩”的活动有:

搭: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图形的形状及空间关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描:让学生使用线条去画个漂亮的方形或圆圈,从中感受方和圆的特点,并体会利用工具的好处。

捏:让学生用橡皮泥、用面团捏糖葫芦、饺子、小人等,让小手的肌肉更灵活,发展手眼及双手协调能力,不但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培养注意力。

切:把土豆、苹果横着切开和竖着切开,切面的不同能激发学生多角度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折:折纸需要通过点、线、面等多种形式的切割与组合,学生可以在这种图形的变化中去体会各种图形的特点。折纸不但能锻炼学生动手的精细动作,培养专注力与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与神奇。

钻:让学生钻到桌子下面,钻到盒子里,体验空间感觉。

画: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被画成平面图形的视觉印象,从中感受立体图形与所画的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拼:运用各类图形的特征拼出美丽的图案,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整体和局部图形的感知,形成空间整体观念。

五、在玩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进行主动地选择和组织,并将其纳入个体的认知体系,再将自己内化的数学信息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符号等形式清楚、真实地表达出来的能力。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相互交流与讨论后,有利于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几何语言得到训练,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小组合作要搭建的长方体框架的选取、固定都需要统筹安排与合作,搭建好后填写活动记录表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组长收集小组意见并概括提炼数学观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交流能力,使他们相互学习与提高,丰富数学几何语言。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就要让学生去“玩”数学,“动”起来,在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不要全盘地告诉学生知识,而应该设计并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猜想进行探究。这样,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玩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玩转数学”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

責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长方体图形空间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