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雪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21-01
摘 要 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制约的因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承民族信仰、传授技能、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等功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上如此繁荣和丰富多彩,但因为种种因素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式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被边缘化。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文化
对一个民族共同体而言,文化是维系成员之间的纽带,是族群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标志,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核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1]。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况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
在体育的发展史中,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者文化、强权文化、强势文化,对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产生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作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渗透弥散,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坐标系。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体育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體育文化的多样性修剪的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
(二)民族传统体育需要认可
传统体育有文化归属感和吸引力,而且对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2]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源性文化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在现代化语境中,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寻找发展脉络,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是时代赋予每一个研究者的历史重任。
(三)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传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来说它是柔性的、潜移默化的,体现着国家的整体形象。文化本身具有从一个地域传播到另外一个地域的能力,也具有从一个社会散播到另一个社会的可能。实质上,文化传播是一个迁移和扩散的动态过程。通过文化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与冲突,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格局。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竞技体育凭借着资本实力的推动,表现出了强势文化的态势,四处散播西方的价值观念。
二、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是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的,农耕文化表现的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方式,而我国自鸦片战争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强国探索之路,至“改革开放”,我国最终实现了开放式的现代化文明的“和平崛起”。这就使得扎根于农耕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不适应现代社会而制约了其的发展。
(二)个体化对其现代化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5]。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只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狭小的范围内发展,缺乏与外界的广泛交流。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互动的不断增多,各民族在交流中出现文化冲突也在不断加剧,当今盛行的竞技体育,由于文化传播的选择性,竞技体育便会在这种强势文化传播中扩散、渗透、张扬,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而中国传统体育就属于这种弱势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的个体化影响了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探究
(一)文化取向的转变对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机遇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物质文化得到了巨大的繁荣,也使得西方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经济的全球化更是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这样的结果是文化的单一化。这一方面使文化走向枯萎和绝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 纵览世界发展的历史,审视各国文化的现实,只有中国文化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尝试和努力。世界众多的学者都对中国文化寄予希望,在如此世界文化取向发生转变的大时代中,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方向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将在对功能、结构及内涵价值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等实际操作应用的研究。进一步的竞技化,与世界接轨,像中华武术等有一定基础的民族传统项目,在前期几十年的工作基础上,主动适应世界体育的运作规则和加强普及、提高的工作,进一步的竞技化,丰富世界体育文化。
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要使其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紧跟时代的步伐,现代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保证其持续、稳定、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
[2] 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4]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