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立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校企合作“虚拟班”为例
高孟立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型已势在必行,其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综合性高校的研究型教育,又有异于地方高职院校的职业化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文章从浙江树人大学“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的成功实践出发,以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为试点,综合运用资源依赖理论,阐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虚拟班”的内涵和运行机制,综合分析虚拟班级两年来实际运行的成效,以期为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虚拟班
2015年,教育部着力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工作,正式启动了改革的试点工作。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有一大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重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以教学为主,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重点为行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彰显特色、打造人才培养差异化优势的必然选择。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须破解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虚拟班”,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纲要明确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理论界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强化应用型导向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唐国华、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第174-179页。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7期,第49-55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益分配机制缺乏
校企合作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利益相关者间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的一个过程,其中,利益分配问题是困扰校企合作能否深入的突出问题*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第69-72页。。地方本科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是其基本使命和根本性质,强调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决定了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属性,强调利益性与效益性。两者使命不同,有着巨大的价值差异,很难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二)积极性不一
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一是地方本科院校乐于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往往“重最初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轻后期维护与有效运行”,导致企业在合作后期积极性减弱,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二是企业关注投入产出比、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均衡,要求高校帮助其解决技术难题,这造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较高,合作积极性下降*张辉、吴万敏:《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67-72页。。
(三)合作深度不足
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空间有限,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有内化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改造中去。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一般以校内的生产实验实训中心与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主,形式往往是“订单班”“顶岗实习”和“参观实习”等。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导致产学结合的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甚至出现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为主的合作方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造成校企双方的合作无法深入进行。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其在适应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趋势、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自身发展定位的成功转型中真正起到关键性作用。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要素进行沟通与协作,以获取诸如财政支持、师资队伍、学生生源、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资源,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高校对外部环境中企业资源的依赖。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出击,寻求与市场、企业等外部资源主体的积极合作:现代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行业背景知识、技能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也一直在努力践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课题组以浙江树人大学的实践为例,选择以培养具有电气行业知识和技能素养的营销专业人才为改革试点,以与浙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筹办的“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为契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寻求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一)班级设置的柔性化
本文所指的校企合作虚拟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虚拟班,也非企业出资组建的订单班,而是不打破原归属专业临时组建的班级,在运行过程中实行淘汰机制,同时也吸纳有加入意愿的新学生。“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是通过报名、面试后选拔部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临时组建而成,学生依然按照原班级划分进行分散化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教学体系的灵活性
校企双方针对虚拟班制订专门、灵活的教学计划,利用大四第一学期最后两个月的周末,由企业派专员到学校或者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对企业的规划、制度、文化、生产管理和企业营销管理等内容展开集中学习;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对虚拟班采用“校内实践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根据学生原班级的教学活动安排,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以避免冲突。虚拟班的学生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毕业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因此,虚拟班学生在学校时就有机会深入接触企业、参加项目开发,锻炼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专业综合素质。企业将虚拟班学生看作未来的员工,愿意把企业文化、岗位素质要求等内容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培养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师资配置的多元化
通过构建虚拟班、组建行业学院,学校可以解决学生就业岗位多样性和师资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可以借助企业、社会的力量来弥补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一些既懂行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又懂管理、营销专业知识的行业导师、企业专家、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业师,负责相应模块课程的授课,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应用实践的多样化
学科竞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但是以往总给学生现成的、成熟的和大众化的企业案例,学生只能作肤浅的分析。“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进驻浙宝电气集团开展社会实践,积累来自企业的实战经验。该班学生在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中,以浙宝电气集团作为样本企业进行深入剖析,这样形成的案例文本获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
(一)“虚拟班”的学生来源
成立虚拟班级在浙江树人大学尚属首次,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是虚拟班能否顺利开班以及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二级学院的支持下,课题组组织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宣讲会,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企业,激发他们的兴趣,共吸引到75名高年级学生报名,之后由企业专门组建的考察小组对学生进行面试,录取了35名学生。
(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课题组与浙宝电气集团经过多次研究,在不影响虚拟班学生原有班级编制和培养体系安排的情况下,针对集团对营销人才的具体要求,专门制订了虚拟班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课程体系
(三)学用交替深入企业实践
虚拟班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采用学用交替的学习形式,即课堂理论讲解与企业一线实践相结合,甚至直接将课堂设置在企业。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并没有相关工科背景和行业知识的课程,专业课程基本局限于管理大类的方向上,而营销、管理岗位又需要密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产品,因此,该虚拟班级采用学用交替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属行业知识、产品性能、企业管理文化以及大型工程项目的营销特点等内容,消除对项目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缩短职业迷茫期。
(四)企业导师与学生结对轮岗培养
第一期培训过后,15名大四学生中就有10人愿意去浙宝电气集团就业,并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期间,集团专门召开了下属生产部、管理部、销售部和研发部等部门间的协调会,指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企业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对这10名学生展开为期半个月的轮岗培养。在虚拟班级模式中,合作企业愿意付出精力对学生进行学徒式的轮岗培养,将校企合作真正推向深处,也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激励制度的保障
为更好地开展合作,在虚拟班成立之前由企业出资设立了“浙宝电气营销虚拟班奖学金”(5万元)和活动经费(3万元)。虚拟班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从企业获得实习工资,还可以从虚拟班获得奖学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虚拟班”通过学用交替的形式,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对专业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变市场招聘人才为合作培养发现人才
企业每年到高校和就业市场招聘人才,不仅招聘成本高、招来的人缺乏工作经验,而且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的人数也不少。浙宝电气集团通过此次校企合作,获得了真正想要的也确实能够留得住的人才,有效地培养出了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三)变人才使用的有缝衔接为无缝衔接
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难以明确服务行业,在办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通用性课程的设置,如此一来相关行业知识、管理特点、项目营销策划和企业特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一块短板,培养的人才难以与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相对接。采用虚拟班级合作模式,企业可以将符合自身需要的培训内容前移,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获得这方面的训练,填补了企业人才使用方面的缝隙。
(四)变单一化人才为熟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营销人才为了更好地实施销售策略,必然需要懂得营销基本理论知识和所属行业基本知识,只有真正了解、熟悉产品的性能,才能占领营销工作的制高点。通过虚拟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行业的基本知识,熟悉了产品的基本性能,能够成为复合型营销人才,提升了就业竞争实力。
(五)变人才犹豫选择企业为放心走入企业
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企业数量众多,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人才选择企业的机会也较多。虚拟班为毕业生了解企业、认识行业搭建了合作平台,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企业,接受来自企业一线的考验,认真考虑企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避免了就业时的盲目。
(六)变教师重理论知识为重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业界导师这一资源。通过虚拟班级模式,学校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高层、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和管理精英等人才引进学校、引入课堂,充实学校的企业导师队伍。由于虚拟班级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有了共同的追求目标,企业导师的选择自然也就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大大提高了企业导师队伍的质量。这也必将驱使重理论知识的教师走下讲台,走入企业一线,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尽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虚拟班级设置具有灵活性,受到大多数企业的欢迎,希望通过组建虚拟班与高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哪些企业能给学生带来最大化效益,需要学校主动出击加以甄别。因此,学校必须多了解行业,多接触企业,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抢占人才市场先机,以更好地组建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虚拟班级。其次,虚拟班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指派专业骨干教师作为虚拟班的班主任,企业亲自编制教学计划、委派企业技术骨干授课,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过,由于本次虚拟班是首次组建,教学计划中的学分和课程并未纳入教务部门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致使学生无法获取相应的学分。因此,建议学校将虚拟班级的学分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并将虚拟班级班主任工作也纳入相关的考核,以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责任编辑 毛红霞)
Research on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 Cas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Virtual Class
GAO Mengli
(Management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BusinessAdministrationSchoolof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ir talent training is to be transformed to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model, and their talent training mode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should highligh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losely connect to the needs of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Zhebao electrical marketing virtual class” at Zhejiang Shuen University, it takes the reform of marketing major as the pilot and uses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o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virtual clas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virtual class in the last two year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virtual class
2016-08-01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2015SB117);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5343);浙江省大学生校外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课题;校第三批立项建设优秀应用性课程《消费者行为学》
高孟立,男,浙江慈溪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知识管理。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