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丽
【摘要】高拱为明隆庆帝潜邸旧臣,在朝政和用事上拥有卓越的能力,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内阁首辅,权操隆庆朝政治。现阶段对于高拱的研究已然到达一个相当高的层面,涉及到高拱其人其事的诸多方面,但是该领域依然在扩展,高拱名号与年份问题、高拱研究史料的问题,徐阶、高拱、张居正问题这三个问题在今后的高拱或是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中是应当重视的。
【关键词】明代;高拱;隆庆;问题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开封新郑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卒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高拱幼年即有才气,号称“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十七岁时就凭借“礼经”闻名乡里。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高中进士,初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后,升任翰林侍读。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嘉靖皇子裕王朱载垕开邸受学,高拱被聘入裕王府中,为裕王讲学。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被授为翰林侍讲学士。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太常寺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升任礼部尚书。次年,由徐阶荐举,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登入内阁。嘉靖帝驾崩后,裕王朱载垕继位为帝,是为隆庆帝,高拱就愈加受到了重用。但是此时高拱与徐阶二人反目成仇,徐阶凭借长期以来积累的权势和威望迫使高拱下野。直到徐阶休官回乡后,方才在张居正等人的荐举下重返朝廷,烜赫一时。高拱在隆庆年间用事,励精图治,不过数年便政绩卓然,明朝欣欣然有中兴之象。隆庆六年,隆庆帝驾崩。高拱随之失势,张居正连同宦官冯保黜退高拱,高拱不得不再次下野还乡,此后远离朝野,未问政事。于万历六年(1578年)在新郑家中安然辞世。万历七年(1579年),在君臣查核后,以“高某担当受降,北虏称臣,功不可泯”,赠复原官。万历三十年(1602年),万历帝又赠高拱为太师,谥号文襄,荫其子高务观为尚宝司司丞。
高拱既起为潜邸旧臣,又凭借其在朝政和用事上的卓越能力,成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内阁首辅,权操隆庆朝政治。高拱在朝政上的实施以及与徐阶、张居正等名臣的权力角逐也成为一时焦点。对高拱的研究,除明清旧史对其有的专门记载外,今人有主要有《高拱全集》(旧本是《高文襄公集》),收录高拱遗留文稿及其书信、政论、奏疏等,并随文集附岳金西、岳天雷研究成果两种:《高拱生平文献》校注、《高拱大事年谱》,是为高拱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第八、第九、第十章,通过梳理徐阶、高拱、张居正诸臣关系,对高拱進行了比较前面的研究。在学术论文方面,主要有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徐智敏的硕士论文《明隆庆能臣高拱之研究》,着重探讨和分析了高拱在政治生活上的作为,尤其是高拱担任首辅时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演变,是当前对高拱进行专门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林怡伶的硕士论文《高拱理学思想之研究》,则透过高拱言论及其政治措施研究他的实学思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世明在其硕士论文《高拱改革研究》中,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高拱的政治改革方面,对其政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和评价,相似作品还有华南师范大学金程丰的硕士论文《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政局》等。在期刊方面,《高拱全集》的两位编者岳金西、岳天雷又有单独发表的文章《古今评高拱》《高拱吏治改革的思想基础——以人才思想为中心》《高拱的民生思想及其实践》《高拱处置“安氏之乱”的方略分析》《论高拱的历史地位》等,是可与其编著之书交相辉映,岳天雷并将其多种成果编成《高拱研究文集》,成为高拱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还有牟钟鉴《论高拱》、林金树《高拱和张居正民生思想研究》都是高拱研究引用率相当高的文章。
通过以上对高拱研究成果的初步介绍,可知现阶段对于高拱的研究已然到达一个相当高的层面,涉及到高拱其人其事的诸多方面,但是该领域依然在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高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对高拱研究提出新的疑问和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敏著文《关于高拱研究的几个问题》,回顾了高拱研究的进程,提出借高拱研究的个案能够“对广义的人物研究、传记撰写有所裨益”,其次“希望通过对诸如高拱及其相关政治人物的叠加探索,或多或少能给人物研究以一个整体的关照”,这应当是以后对高拱及当时政治进行研究的努力方向。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关于高拱的别号和纪年问题”“关于人物资料的引政问题”“关于高拱与徐阶、张居正的关系及人物局限性问题”。
一、高拱名号与年份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历史人物姓名、字号、时间经历的强调。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别号“中玄,”然而一些本子却往往写为“中元”,甚至有些将“中玄”“中元”并作为其别号,是二者皆有。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是对高拱字号没有作探源而导致的,姓名、字号在人物研究虽然是属于微末的问题,但“将其考证准确、全面,却是最基本的要求”[1]。在这里,《高拱全集》的编者在注释《新郑县志·人物·高拱传》时认为“‘中玄,底本原作‘中元,朱廷献在康熙年间撰写此传,为避康熙皇帝清圣祖玄烨讳,将‘玄改为‘元,故应恢复原号‘中玄”。按说清代文献为避讳玄烨而改‘玄为‘元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所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并且应该从其说将高拱别号重新改回“中玄”,以免再误导读者。其次,由于古代年号和现行公历之间需要查阅换算,在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差。徐智敏在其硕士论文中将高拱生年定在公元1512年,许敏通过考证认为高拱生年当在公元1513年。岳天雷和许敏都在郭正域的《太师高文襄公墓志铭》“公生于正德七年壬申”和张居正的《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嘉平之十又三日,为公诞辰”两处记载上着手,壬申年就是正德七年,嘉平是腊月的别称,据此知高拱生于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根据台湾大学数位典藏与自动推论实验室研发的“中西历对照查询系统(明代以降)”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研发的“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查询,可知明武宗正德七年壬申十二月十三日转化为西元日期正是1513年1月19日。在这里与徐智敏文章中认定的日期不相符合。
二、高拱研究史料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人物研究的重点及如何切入进行人物研究,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考证清楚当然是首要的工作,但是,“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色、精神命脉,也就是说应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应当是人物研究更为深入的一个层面。在高拱研究中,“由高拱的家世背景及生平经历”出发,“分析其行事风格,以了解他能够影响隆庆政局的因素”是重要的部分。没有文献资料可直接用以知道人物的個性特色、精神命脉、行事风格,历史人物自己的著述,同时期与之相关人物著述中关于他的记载,这两部分文献,有史书、地方志当中的传记和流传下来的奏疏、书信、诗词、笔记等。但是,获得这部分文献后仍然需要对其进行研读、综合、对比,以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和认识偏差,然后方可很好地看出他的个性和风格,给出较为综合的评价。对高拱的评价,王世贞说其“有才气,英锐勃发,议论蜂起,而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认为高拱虽有才气,运筹治理皆能胜任,但是性情急躁,有不合者便不能容忍。[3]18王世贞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二十六年中会试入仕,隆庆时历任浙江参政、山西提刑按察使,是与高拱同时,则其所述可备一说。王世贞的这一评价可在高拱处理徐阶子嗣的事件上得到证明,沈德符“隆庆间,高新郑(即高拱,高拱为新郑人)再起,以首揆领铨,修怨华亭(即徐阶,徐阶为华亭人)故相。时海忠介(即海瑞)抚江南,以翦抑豪强为己任。而前苏州知府蔡国熙,故有才名,以讲学受知于华亭,称弟子。至是入新郑幕,愿治徐事自效,遂起为苏松兵备,大开告讦。徐三子俱论戍为氓。”从该记载中,可知高拱已然迫使徐阶致仕,自任内阁首辅,而仍然挟怨徐阶,有徐阶原来的学生蔡国熙转投高拱门下,高拱便让其处理徐阶子嗣横行乡里一案,适逢海瑞巡抚江南,翦抑豪强,亦在压制徐阶,而蔡国熙此时便“大开告讦”,大肆攻击徐阶,使徐阶三子俱罚戍边,仅得自身黯然幸免,昔日师门却此般不讲情面,蔡国熙此时此举实难避高拱授予之嫌疑。又有于慎行“广平蔡国熙者,故华亭门下士也,以讲学事华亭,号为入室,至是,攘臂请行至,即讽郡邑刺华亭苍头不法。文致其三子皆论戍边。三子者,一为奉常,两为尚宝。华亭子孙牵衣号泣,华亭应曰:‘吾方逃死,安能相活。即跳西湖避之。平湖陆五台光祖者,亦华亭门人,与蔡同侍挥尘,因往为华亭求解,冀以门墙故谊动之,蔡曰:‘凡吾所为者,皆为相公地也,不如是,相公不安。陆知不可夺,亦无所为计。奏上,部覆未报,而新郑逐矣。”蔡国熙不顾师生之恩,同门之谊,执意处置徐阶案,迫使徐阶跳湖而死,并且“凡吾所为者,皆为相公地也,不如是,相公不安”的言论更是暴露了他与高拱之间的阴谋,而陆上奏,“部覆未报,而新郑逐”,又可见高拱从中作梗,迫害徐阶及徐阶党的阴谋是多么残酷。而高拱对徐阶的挟怨早产生于嘉靖朝与徐阶同僚时期,直到嘉靖崩时,“徐又独与门人张居正属草,不以商之同列。高自以新帝潜藩肺腑臣,益恨之切骨,不可解矣。”因而引发后来高拱排挤去徐阶后依然对徐阶一再打压,可见其“性迫急,不能容物”之甚。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意见,黄景昉说:“徐华亭晚家居,厄于蔡国熙辈,三子皆系狱论戍。此自群小阿奉政府,为报怨图,未必尽高新郑意。高虽粗褊,而意气颇磊落,观所予吴中当道书可见。”按说黄景昉的观点也是不容忽视。而王世贞对于高拱的评价,亦当思量后乃可信,当年王世贞父王忬系狱,王世贞遍求诸官员,高拱未出手相救,甚至有说法是从中阻挠,由此王世贞怀恨在心,在其著述中贬低高拱,在这种情况下王世贞掺杂个人情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进一步考察高拱性格和行事风格,还需要更加详实的证据。
三、徐阶、高拱、张居正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位内阁首辅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人物研究中,“任何孤立地看待他们中的单个人物,而忽略了其内在联系,不做比较性的剖析,都会使笔下的人物单薄逊色。”高拱和徐阶的关系上面已有叙述,高拱和张居正之间关系比之高、徐关系更为普遍关注,张居正人物研究历来是历史人物研究的重点,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对张居正的研究必然少不了对高拱的分析,如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是研究张居正的重要成果,但是韦在其书的第八、第九、第十章中又着重分析了徐阶、高拱、张居正诸臣的关系。韦庆远认为“(高、张)两人在执政方针和学术思想上均具有高度一致,协力同心携手战阵亦已取得卓越的业绩,而且意气相投‘三十年生死之交”。“俺答封贡”一事得以顺利完成,即是高拱和张居正,以及大同巡抚方逢时、宣大总督王崇古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时同列诸公去且尽,独居正与高拱在,两人相得益密,会北虏请入贡,通互市,亦惟居正赞之”,可见高拱与张居正曾一度有过蜜月期。但是“权位的吸引力竟远过于此,权力欲往往误导人物,情绪淹没了理性和良知,终于演变成为隆万间原可避免的政治悲剧”。许敏赞成韦的这一论说,许通过对高拱、张居正以及之前徐阶三人的治国方针、施政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看出了三人对明中后期颓废的政治都进行了补救和整顿措施,并且三人相继成为内阁首辅(徐阶与高拱间间隔有李春芳,李春芳为人性宽平,不好争权,内阁实为高拱主事),他们的政治都是建立在前任的基础上展开的,尤其是张居正任内对高拱任内措施的继承和深入,使得万历前十年朝政焕然一新。观察高拱在隆庆朝的治政措施,首先是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贿赂,严格吏部考察官员工作,重新制定奖惩和考核标准,并能摒弃成见,唯才是举,大胆任用殷正茂,提拔新人。其次重视水利,清查民田,还地于民,整顿赋税。在筹边方面,高拱也着力加强北边关防,放手任用边将,审时度势,取得了卓越成效。这些措施和治政成果在张居正时期又得到了完善和加强,因而,张居正改革非是万历朝始有,而是历经徐阶-高拱-张居正层层积累促进的结果。
对于高拱的公允评价,正如韦庆远先生所说,“高拱内恃皇帝的殊眷,外用本身的识见和魄力,叱咤风云于隆庆中期以后的政坛,进行了重要的整顿和改革,为其后的万历朝十年大改革奠下基础。”“高拱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识见、最敢于改革旧制,而又能妥慎制定符合实际需要新规制的吏部尚书。他任职的两年半中,所谋划和推行的新法,实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新的一页。”牟钟鉴先生说,“隆庆三年到六年,在穆宗充分信任与重托下,高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洗刷颓风、振兴朝政的一系列改革,在清整吏治、选储人才、安边强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使明朝多年因袭虚浮、积弊丛生的内政外交有所改观,生出一股清明刚健的新风。”
上文通过对许敏在高拱研究中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叙述,可得出这一项研究仍然是任重道远,在今后的高拱或是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中是应当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许敏.关于高拱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2010(4).
[2]高拱.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卷六[M].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于慎行.谷山笔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于纬刻本.卷之四.
[6]黄景昉.国史唯疑.卷八.
[7]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1999.
[8]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转引自台湾中央大学徐智敏硕士论文.明隆庆能臣高拱之研究.
[9]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卷六.
[10]韦庆远.隆庆皇帝大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1]牟钟鉴.论高拱[J].中州学刊,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