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军 杨晓君
(1昆明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 650144 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 650223)
绿孔雀(Pavo muticusLinnaeus,1766)为我国体型最大的野生雉类,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和IUCN濒危物种。
绿孔雀是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tmes)、雉科(Phsianidae)、孔雀属(Pavo)的大型陆禽。 英文名Green Peafowl,俗称孔雀、诺勇(傣语)、越鸟。由于受栖息地破坏和狩猎等的威胁,全世界绿孔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种群片段化严重。因此,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绿孔雀由易危(Vu)等级提升至濒危(En)等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入附录Ⅱ,限制国际贸易。
绿孔雀是我国野生雉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加之其具有华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广受人们喜爱,是传统的观赏鸟类。孔雀的艺术形象通过雕刻、织绣、绘画和文学作品等已为民众家喻户晓;在中国古代官场中孔雀形象被绣织在三品文官的官服上,孔雀羽毛(花翎)也被插在官帽上以彰显官员品级的高低。绿孔雀体重通常3 850~5 000 g,最重可达 7 700 g。雄鸟全长 180~250 cm(包含 140~160 cm的尾屏,即尾上覆羽,图 1,见封四),雌鸟体长100~110 cm。绿孔雀体羽呈金翠绿色,雄鸟头顶具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具有闪耀紫辉的铜钱状彩斑;尾上覆羽特别发达,长可达100 cm以上,羽端有一闪耀蓝色和翠绿色镶嵌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而隐于尾屏下;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棕黄色(图2,见封面)。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背羽多呈黑褐色而密布棕褐色斑纹,羽色也较淡钝,远不如雄鸟艳丽。虹膜红褐色。眼周围具有浅钴蓝色裸区;颊部裸区呈鲜艳钴黄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和趾黑色,雄鸟跗蹠后部具有一长距,是打斗的利器[1]。
世界上共有3种孔雀,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绿孔雀(Pavo muticus)和蓝孔雀(Pavo cristatus),以及分布于非洲刚果盆地的刚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我国仅有绿孔雀分布。
绿孔雀包含3个亚种,分别为P.m.muticus仅分布于爪哇,在马来西亚半岛已经灭绝,在泰国可能也已经灭绝;P.m.spicifer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至缅甸西北部的区域,该亚种也可能已经灭绝;P.m.imperator主要分布于缅甸南部,向东至泰国东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向北一直到中国的南部,虽然分布范围较广,但呈斑块化分布,栖息地片段化严重[2-4]。
绿孔雀为热带、亚热带的林栖型雉类,多栖息于海拔2 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栖息生境多较为开阔,并不出现在密林之中。栖息植被包括热带雨林、季节性雨林、竹林及竹木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疏草地等(图3,见封四),在春、秋季的播种和收割季节,还常见绿孔雀出现于林缘农田之中[5]。在其分布地中多有河流存在,在干旱季节常见绿孔雀聚集在河边饮水;绿孔雀偏好选择沿山谷分布且坡度较缓的向阳坡面觅食,靠近水源和小路,周围具有高大、郁闭度高的乔木;夜栖多选择胸径较粗、盖度较大的乔木,周边乔木郁闭度较高[6]。
绿孔雀为典型的一雄多雌鸟类,通常结成2~10只群体活动,每个群体中只有1只成年雄鸟,其余为雌鸟或亚成体组成的家族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而有所变动,一般在冬天会集成大群,其余季节呈分散的家族群活动。在云南,绿孔雀每年2月进入繁殖期,成年雄鸟会占区鸣叫,发出“aou,aou,aou”的高声鸣叫,声音洪亮。 求偶炫耀时,雄鸟常面对雌鸟抖动并展开其华丽的尾屏,闪现靓丽的眼状斑,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孔雀开屏(图4,见封四)。求偶配对成功后,于3—4月进入筑巢孵卵期。绿孔雀通常营巢于隐蔽性较好的灌草丛中,为地面巢,于地面凹陷处覆以树枝、杂草等,极其简陋。绿孔雀每窝产卵3~6枚,卵为椭圆形,呈乳白色或乳黄色,光滑而无点斑。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约28 d后幼雏出壳,全身被以黄褐色羽毛。雏鸟属早成性,出壳后即可跟随雌鸟四处觅食(图5,见封四),雄性幼鸟需3年后方可长出华丽的尾屏[5]。
同多数鸡形目鸟类一样,绿孔雀也属于杂食性鸟类,兼以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包括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白蚁、蟋蟀、蚱蜢、金龟、蝶、蛾等昆虫。据当地百姓反映,绿孔雀甚至还会捕食蛇类,特别喜欢豌豆和红薯等农作物[7-10]。也正是因为绿孔雀喜食农作物,常结群去林缘农田区刨食谷物种子,对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庄稼,会在绿孔雀的饮水区或觅食地喷洒农药或投放农药浸泡的谷物毒杀绿孔雀,这种做法通常会导致成群绿孔雀的死亡。
全世界绿孔雀种群数量在20世纪经历了显著的下降,导致分布区的集中和区域种群的灭亡。目前,由于受到干扰和栖息地转变的影响,绿孔雀在东南亚地区仍然面临着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巨大压力,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的绿孔雀种群数量约为 10 000~19 999 只成体[3]。
绿孔雀在中国曾广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广东和云南等省区[4],在西藏的门隅和珞瑜也有分布[11]。至21世纪其分布区缩小已十分严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10,12-15]。 据文贤继等(1995)估计,20世纪末中国绿孔雀种群数量约为 800~1 100 只[12],但过去 20 年间多数绿孔雀分布地生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地区的绿孔雀已经消失,即使在号称“孔雀之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也难觅踪迹。造成绿孔雀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的原因主要包括猎杀、栖息地退化、人为干扰等外界因素和绿孔雀自身的种质因素[5]。
由于绿孔雀正在经历着持续的栖息地丧失和种群数量下降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该濒危雉类,我国除将绿孔雀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外,云南省还将其列为云南省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物种,进行重点保护和拯救。有效保护措施的制定离不开系统、科学的数据支撑,然而过去20年间我国没有任何绿孔雀野外种群的相关研究。为了全面掌握中国绿孔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及其未知的生物学问题,自201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昆明学院的科研工作者联合开展了中国绿孔雀野外种群的数量、分布、栖息地利用、鸣叫行为、繁殖行为、食性和肠道微生物互作关系等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声谱分析、空间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以期通过全面综合的研究揭示绿孔雀的濒危现状和机制,为野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与昆明圆通山动物园合作,进行笼养绿孔雀纯系种群的筛选和繁育,以期建立纯系的绿孔雀人工种群,为以后实施绿孔雀再引入,改善种群遗传结构和向曾有分布但现已灭绝的适宜栖息地进行再引入工作,奠定前期基础。
[1]杨岚.云南鸟类志:上卷.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316.
[2]del Hoyo J,Ellott A,Sargatal J eds.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Vol.2.New World Vultures to Guineafowl.Barcelona:Lynx Edicions,1994:552.
[3]Bird Life International.Species factsheet:Pavo muticus.2014.http://www.birdlife.org.
[4]Nuttall M,Nut M,Ung V,et al.Abundance estimates for the endangered Green PeafowlPavo muticusin Cambodia:identification of a globally important site for conservation.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016,1-13.doi:10.1017/S09592709160-00083.
[5]郑光美.中国雉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30.
[6]李旭,刘钊,周伟,等.云南楚雄恐龙河保护区绿孔雀春季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3):87.
[7]匡邦郁.云南南部的孔雀.生物学通报,1963,11(4):17.
[8]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224.
[9]卢汰春.中国珍稀濒危野生鸡类.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95.
[10]徐晖.楚雄州绿孔雀的分布现状及保护措施.云南林业科技,1995(3):48.
[11]尹秉高,刘务林.西藏珍稀野生动物与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36.
[12]文贤继,杨晓君,韩联宪,等.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生物多样性,1995,3(1):46.
[13]杨晓君,文贤继,杨岚.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分布的调查.动物学研究,1997,18(1):12.
[14]罗爱东,董永华.西双版纳野生绿孔雀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调查.生态学杂志,1998,17(5):6.
[15]McGowan P J K,Duckworth J W,Xianji W,et al.A re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 Green PeafowlPavo muticus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1998,8(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