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思想与教师人格形象的塑造

2017-04-09 12:55王礼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想

王礼君

(柳河县东宝中学 吉林通化 135300)

摘 要: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曾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以净化社会风气。笔者闻之,激动不已。然而,到今天却未见下文,不免又是倍觉失望。其实,在学校教科书中已有五常的思想点滴的渗透。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应该把“五常”思想做为教师人格形象塑造的规范。

关键词:教师人格形象 “五常”思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的人格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我们讲为人师表,就是强调塑造教师完全的人格,在整个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关于师德规范的精辟论述,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内容。笔者曾于网上搜遍了世界各地的“师德规范”,虽是条款纷纭,亦是大同小异。

一、孔子言仁,孟子言义,“五常”的提出源于漢朝儒家大师董仲舒

“仁、义、礼、智、信”是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精神范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和价值观。

1.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总想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在与他人相处时,融洽和谐,具有“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平等,互助互利即为仁。仁,最初是指氏族、宗族间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同族之间的同情关心,相互爱护。仁是人的精神修养的重要方面,孔子更重视在生活中来体现“仁”的思想。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的这些教化,意在强调人应该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心胸坦荡、光明磊落、遵纪守法、知错就改等良好的品格,就是强调“仁者爱人”,究其根本,就是个“善”字。在今天完成“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离开“仁善”的要求,多几分“我私”,焉能实现“举贤任能”,“修信讲睦”,“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就是要求师生平等,视学生如己出,真正去关爱学生。

2.义

义,是義的简写。我于王下。即是尊王爱国,离不开一个“我”字。是指辨明是非,帮助他人。最初指仪表和风貌的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忠义。其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秩序。古来忠义之事不胜枚举,岳飞的“精忠报国”是谓义,刘关张三英宴桃园是谓义,荆柯刺秦王是谓义,刘胡兰就义是谓义。义字弥散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于教师来说,尽心尽力地完成本职工作,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爱学生,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关心帮助,就是忠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就是忠义。义的理念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

3.礼

礼,旧写做“禮”,示人如弯曲的谷物。礼之精在于曲。礼起于原始祭祀的宗教仪式,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准则和规范,逐渐制度化、法律化。中国是个崇尚礼的国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礼的内涵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礼记》有过专门的论述。今天我们说的礼貌待人,谦虚谨慎都应属于礼的范畴。礼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重要方面,表现在教师身上即为高雅是气质,朴素庄重的仪表,风趣的谈吐。

4.智

智,聪明,智慧,见识.对事物能迅速地、灵活的、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最初是指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准确。后来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顺利优质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孔子说:“攻欲善其事,必须先利其器。”就是强调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是强调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强调教师的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5.信

信,人言也。最初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引深为信任、可靠。生活中的“信”字,要求我们教师做到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敬业乐群。失信的人便丧失了人格尊严。

二、“五常”中的五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

仁是爱之理,仁者爱人;义是宜之理,舍生取义;;礼是敬之理,谦卑礼让;智是知之理,真知灼见;信是诚之理,童叟无欺。李汉秋教授说:“仁”是中华民族道德象征,“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他说:“和”是礼是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的规范,以达到和谐的道义基础。

黄蓉生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中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义务、良心、公正和诚信”。她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外在的师德教育和内在的自我修养两条途径。自我修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自我修养的方法就是内省和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的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把“慎独”解释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知独之知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己焉。”老子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五常的最高境界了,这当然是对道德的最高要求。一个人说话做事,不着美善的表相,而时时刻刻都能表现出美善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前是人,人后是鬼,口蜜腹剑,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便是不耻的行径。欧阳修说:“正直不可屈曲”,陆游说:“白发向人羞折腰”。做人就应该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教师更应该在做人上下功夫。我们立身做人要堂堂正正,爱憎分明,正大光明,浩然正气,匡抚正义,具有无可摧毁的人格魅力,以升华道德境界。

结语

仁、义、礼、智、信是构成道德五个方面,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的人,就是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用这个标准规范教师,乃至规范全人类的思想道德。人人都能用五常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同”世界不远矣。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