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策略探究

2017-04-09 19:24赵其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策略教育

赵其强

(甘肃金昌宁远中学 甘肃金昌 737106)

摘 要: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子女教育是非常迫切而棘手的问题。父母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会影响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学校的接纳和培育、教师的无私奉献、社会的善心温暖和个人的奋发图强。

关键词:弱势子女 教育 策略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是指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调查其生存状态,并研究教育策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使其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跟经济落后、家庭贫困、病残体弱、灾难冲击、子女众多、环境因素、能力有限、观念落后、政策错位和家庭变故等因素有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性格、品质、行为和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慈子孝“,“将门多硬汉,虎父少犬子”。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笔者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弱势家庭中百分之九十二的父母文化程度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其中只有小学文化或文盲、半文盲家长竟然占了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九!这一现实,使我们不免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前景产生了担忧。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弱势群体子女一样是未来的建设者。为了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恶性循环,必须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性格的塑造和行为的引导。欲完成此历史使命,学校责无旁贷,教师任重道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物质救助,很可能造就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慵懒之辈。教育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工具,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节,实现教育公正公平,正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要做好此项工作,还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正确引导

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统揽全局,体现整体公平与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倾斜的原则。为了不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政府必须在立足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在整体平等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甚至是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防止弱势群体子女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流失,更要防止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张。现如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免学杂费、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早餐计划、农村寄宿生补贴政策、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等等,无疑是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福音和保障。

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教育现状还有薄弱或遗漏的环节。比如,弱势群体子女在寒、暑假该怎么办?特别是暑假,许多父母外出打工谋生,只把孩子托付于爷爷奶奶或亲戚,甚至还有部分家庭让孩子留守在家。这对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是极不利的。留守儿童被伤、被侵、被害的案例,全国每年都会发生。如果国家、地方和家庭各拿出一部分资金,由学校或村委会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亲情的润泽,必然会导致孤独、冷漠、抑郁等心理問题。国家能否出台相关法律,用法律的手段迫使常年外出打工人员定期回家探视子女?为了鼓励此行,国家可以规定用工方对农民工合理安排探亲假,并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

二、离不开学校的宽容接纳和精心培育

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最终是由学校来贯彻和落实的。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公办学校属于国家所有,学校接收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接收学生。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存在,许多中小学无形之中把“应试”作为首要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学校的考核也把教学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几乎所有农村弱势群体子女仅仅接受学校的义务教育,没有经济实力支撑有偿家教,成绩差,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许多城市学校或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持排斥态度。如果能宽容地接纳,自然就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

三、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奉献

教师的职责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学生安全的保护者。由于缺乏指导、管束和督促,百分之七十的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一现实,势必给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给学校带来了管理难度。要攻克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难题,就需要一大批醉心于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需要一大批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大批知识渊博而富有良知的好教师。为了公平起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调整考核机制,对那些宽容接纳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和教师,考核时不应把教学成绩作为主要依据。

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以“爱“暖其心。“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特别是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和管束,往往性格孤僻,敏感忧郁,脾气乖戾,行为放纵,成绩平平,管教起来确实吃力。就需要有宽广胸怀的教师,用无微不至的爱来温暖其孤独的心灵,使其勇敢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师应该以“正”塑其德。“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不从”。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教师对弱势群体子女要坚持正面教育,教育其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也爱自己;鼓励其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引导其正直纯洁,光明磊落,心怀感恩,遵纪守法。

教师应该以“严”导其行。懒惰是人的天性。不加约束,自由发展,很难成才。有些弱势群体子女敷衍马虎,生性懒惰,自由散漫,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意志脆弱。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严格管教,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只有通过严格教育,方可点石成金,培育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教师应该以“梦”激其志。“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也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教师要对弱势群体子女多做励志教育,用伟人或英雄的故事,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激起其拼搏的欲望。有梦想就有未来,有拼搏才会有希望。只要在弱势群体子女的心中播撒下一粒自强的种子,不管他将来是否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管将来他身处何处,也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粒种子终究要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应该以“智”改其运。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身为农村弱势群体的子女,几乎没有强大的靠山为其规划事业的蓝图,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其铺就人生之路。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只能凭知识!每一位弱势群体子女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以智慧改变命运。

四、离不开社会的良好氛围和善心温暖

社会和文化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儿童心理的水平和速率,是儿童个性差异产生的重要条件。孩子的身心是纯洁的,也是脆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能生活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會环境,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孩子们也会纯真向上,也会学会感恩,甚至对社会和他人充满爱心。

没有经济支撑,许多弱势群体子女的梦想会破灭。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无私,最有爱心的。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帮助弱势群体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兴许能改变一个弱势群体子女的命运,抑或是家庭的状况。

五、离不开自身的奋发图强与自我救赎

弱视群体子女大多性格软弱。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培养其自理能力,多锻炼其技术技能,多鼓励其自强不息。针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家长或教师必须及早进行心理疏导或干预。平时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用知识充实自己,使其逐渐树立信心和勇气。还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体育比赛。因为体育竞技最能唤起人的血性与斗志。针对那些学习吃力而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不妨引导其走职业体育之路。众所周知,国内一个普通职业球员的年薪,是一个农民工几乎一辈子也挣不到的。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斗志,教育他们勇于拼搏,奋发图强,敢于直面人生,敢于跟命运抗争。

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的作用,尽量淡化或弱化弱势群体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要用正能量来抵御家庭不良因素对孩子的侵蚀。笔者冒昧设想:如果对某些特殊家庭教育子女的权利进行“篡夺”,把这种教育权利赋予那些勇于担当而富有良知的教师手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邹文开、张蕾著,http://jkzx.furongedu.com。

[2]《心理学》,韩永昌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李德元、陆士杰著,科学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策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