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富,赵会兵,钟志旺,陈建译
(1.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2.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3.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电务处,广东 广州 510088)
应答器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在铁路信号领域的特殊应用,其有1个上行链路传输信道,工作频率为4.234 MHz,采用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FSK)调制方式。双信道应答器是再增加1个上行链路传输信道,工作频率为9.032 MHz,采用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PSK)调制方式。双信道同时传输应答器报文,将应答器数据容量从1 023位扩大为2 046位,可满足既有线对铁路信号大容量数据的需求。
目前对应答器的研究分别在应用层、传输层和物理层3个层面上进行。在应用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答器的报文解析、测试[1-2]和布置[3]。在传输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包括:电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的校验、编码、译码;定量评价应答器传输模块(Balise Transmission Module,BTM)的动态特性和高速适用性[4-5]。在物理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答器电磁特性和场强的分析[6];车载天线与地面应答器之间射频能量和数据传输过程的分析[7];从电磁场角度对上行链路和射频能量传输过程的建模分析[8-9];周围复杂空间电磁环境对应答器“A”接口性能会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周围空间介质进行约束[10],例如应答器附近的护轨侵入其无金属区后需对其进行截断[11]。物理层面的研究是传输层面和应用层面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物理层面的研究很少关注应答器的内部结构。
彼此靠近的多个天线之间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互耦[12-14]。天线间的互耦,一方面会引起阻抗变化,从而破坏天线的调谐状态,使调谐频率偏移;另一方面敏感天线收到源天线发射的高次谐波,会产生感应电压,成为带内干扰信号,影响敏感天线的正常工作。双信道应答器内部4个天线间的互耦,使天线加工调试困难,产品合格率低。对于多天线间的去耦,Chi-Yuk Chiu提出在接地面刻槽,阻止平面波的传播[15],但应答器的信号波长很大,这种刻槽阻波的方法显然不适合。Won-Kyu Choi提出的去耦方法是:在1个天线工作时,加载1个开关,令相邻天线均停止工作[16],但这个方法显然也不适用。双信道应答器多天线间的降耦方法包括增加滤波器、优化各天线的匹配电路、增加天线间距、调整天线间的排列顺序、减小天线间的重合面积等。本文针对增加滤波器的方法,在物理层面上,采用HFSS(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高频结构仿真器)和CST(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计算机仿真)软件,建立双信道应答器天线的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应答器内部多天线间的互耦作用,以及增加滤波器后的降耦效果,从而为双信道应答器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天线有串联和并联2种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L1,R2,C3分别为天线的串联等效电感、串联损耗电阻、串联寄生电容;L2,R4,C6分别为天线的并联等效电感、并联损耗电阻、并联寄生电容。寄生电容的形成原因是:线圈中流经有高频电流,在两段平行的导线之间存在位移电流,两段平行导线如同电容的2个极板。
对于同一天线,串联等效电路的阻抗Zws与并联等效电路的阻抗Zwp应该相等,即
Zws=Zwp
(1)
由于天线主要呈现电感性质,寄生电容对天线的阻抗贡献很小,所以可忽略寄生电容C3和C6。设ω为角频率,故串联、并联等效电路的阻抗计算公式分别为
Zws=R2+jωL1
(2)
(3)
对于同一电路,串联等效电路的质量因子Qws与并联等效电路的质量因子Qwp应该相等,即
Qws=Qwp
(4)
串联、并联等效电路质量因子的计算式分别为
(5)
(6)
由式(3)和式(6)可得
(7)
由式(1)、式(2)和式(7)可得
(8)
对于式(8),根据实部和虚部分别对应相等,得
(9)
(10)
由式(9)得
(11)
由式(4)—式(6)和式(10)可得
(12)
可见:式(11)即为并联损耗电阻R4与串联损耗电阻R2的转换关系式;式(12)即为并联等效电感L2与串联等效电感L1的转换关系式。
图1 天线的2种等效电路
线圈带宽Bw的表达式为
(13)
式中:ω0为工作角频率。
由式(4)—式(6)和式(13)可得
(14)
(15)
由式(15)可知,通过调整R1和R3,就可调整天线的带宽BAntenna。
同时,匹配电路除了可以用于调整天线带宽,还有1个重要作用就是将天线调谐在工作频率上,即调整其中的调谐电容C1和C2,C4和C5,使天线阻抗处于共轭匹配状态。
双信道应答器内部有4个天线,自上而下分别是27.095 MHz射频能量接收天线(简称为27.095 MHz接收天线)、4.234 MHz FSK上行链路发射天线(简称为4.234 MHz FSK发射天线)、9.032 MHz PSK上行链路发射天线(简称为9.032 MHz PSK发射天线)、9.032 MHz编程接收天线(简称为编程天线),其中编程天线与27.095 MHz接收天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如图2所示。
图2 双信道应答器内部天线位置示意图
采用HFSS软件建立双信道应答器天线的三维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基于有限元法对多天线间的互耦和降耦进行仿真分析。为了验证降耦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采用CST软件,基于有限积分法进行交叉验证。
图3 双信道应答器天线的仿真模型
根据SUBSET-036《FFFIS for Eurobalise》规范[17]要求,双信道应答器的激活参考区域为200 mm×390 mm。 为了生成该激活参考区域,设置天线的模型参数为:除编程天线外,其他3个天线的长度均为420 mm,宽度均为230 mm;导线的宽度为1.5 mm;天线间的垂直距离为1 mm;编程天线为2个相同矩形组成的8字形天线,其中每个矩形的长度为90 mm,宽度为62 mm;电路板厚度为5 mm。仿真时采用图1(a)中的天线串联等效电路进行仿真计算,所以下面的分析中,所有参数的名称中均省略“串联”二字。
双信道应答器内部多天线间的互耦,一方面会影响各天线的等效参数,包括等效电感、损耗电阻和自谐振频率;另一方面会使天线间产生转移阻抗。等效参数的变化和转移阻抗的产生都会导致天线间失谐,调谐频率偏移。双信道应答器内部多天线间互耦的程度采用S参数中的传输系数Sij(i,j=1,2,3,4;且i≠j)和反射系数Sij(i,j=1,2,3,4;且i=j)表征。
在独立空间中只有1个天线时,就没有天线间的耦合作用。因此,首先对应答器内部只有4个天线中的1个天线时的情况分别进行仿真,然后对有4个天线时的情况进行仿真,对比2种情况下的等效参数,分析其变化趋势,由此得到多天线间的互耦影响。
2.1.1应答器内只有1个天线时
假设应答器内只有1个天线,分别仿真计算得到4个天线的阻抗圆图;根据该阻抗圆图得到天线没有加调谐和滤波电路时在工作频率下的50 Ω归一化阻抗,将归一化阻抗乘以50 Ω得到天线的阻抗,结果均见表1。
表1 应答器内只有1个天线时的天线阻抗
分析式(2)的组成可知:阻抗=损耗电阻+j电抗。因此,由表1对应地可以得到天线的损耗电阻R2和电抗X。又因为
X=ωL1=2πf0L1
(16)
式中:f0为工作频率;L1为等效电感。
由式(16)可得
(17)
根据表1得到天线的损耗电阻R2和电抗X,根据式(17)计算得到天线的等效电感L1,根据天线回波损耗得到自谐振频率fsr。独立空间中4个天线的等效电路参数见表2。
2.1.2应答器内有4个天线时
采用同样的方法,当应答器内有4个天线时,通过仿真得到多天线的阻抗和等效参数,见表3和表4。
表2 应答器内只有1个天线时的天线等效参数
表3 应答器内有4个天线时的天线阻抗
表4 应答器内有4个天线时的等效参数
比较表2和表4可知:有4个天线时与只有1个天线时相比,因多天线间的互感,导致损耗电阻增加、等效电感和自谐振频率减小。可见,多天线间的互耦会引起天线间失谐、调谐频率偏移。
双信道应答器内部4个天线可以等效为4端口网络,如图4所示。图4中:Z为端口阻抗,下角标中的数字对应端口编号。
图4 4端口网络等效模型
各天线间产生的转移阻抗用矩阵表示,为
(18)
除j端口外其他3个端口均为开路,Zij(i,j=1,2,3,4;且i≠j)为j端口到i端口产生的转移阻抗;除i端口外其他3个端口均为开路,Zij(i,j=1,2,3,4;且i=j)为i端口的自阻抗。采用图3所示的仿真模型,仿真得到归一化的转移阻抗矩阵矩阵(对角线上为自阻抗)为
由该转移阻抗矩阵可得如下结论。
(1)第1列元素中转移阻抗最大的是Z21。这是因为对于端口1,端口2与其之间的距离为1 mm, 端口3与其之间的距离为2 mm,Z21大于Z31,说明天线间的距离影响了转移阻抗。
(2)第2列元素中最大的转移阻抗是Z12。这是因为,端口1的工作频率位于端口2工作频率的高次谐波频带内,说明高次谐波会增加转移阻抗。
(3)第3列元素中最大的转移阻抗是Z13。这是因为,端口1的工作频率为27.095 MHz,位于端口3的工作频率9.032 MHz的高次谐波频带内,因此其对端口1的转移阻抗最大。
(4)第4行元素中最大的转移阻抗是Z34。这是因为端口4与端口3的工作频率相同,所以4端口对3端口产生的转移阻抗最大。
将27.095 MHz接收天线、4.234 MHz FSK发射天线、9.032 MHz PSK发射天线、编程天线分别编号为1,2,3,4。对于图4所示的仿真模型,基于有限元法,采用HFSS软件仿真计算应答器内4个天线间的S参数,结果见表5。
表5 多天线的S参数 dB
由表5可知:其中传输系数S12,S13,S23和S32的值均大于-10 dB[15]。这是因为:4.234 MHz FSK发射天线接收信号的上边频为4.516 MHz,其二次谐波频率为9.032 MHz,六次谐波频率为27.096 MHz。设9.032 MHz PSK发射天线和27.095 MHz接收天线的带宽都为1 MHz,则其带宽对应的频率范围分别为(8.532 MHz,9.532 MHz)和(26.595 MHz,27.595 MHz)。因此,4.234 MHz FSK发射天线的信号高次谐波会落于9.032 MHz PSK发射天线和27.095 MHz接收天线的带宽内,9.032 MHz PSK发射天线的信号高次谐波会落于27.095 MHz接收天线的带宽内,成为带内高次谐波干扰,带内高次谐波引起天线间的耦合增大,使得传输系数S12,S13和S32均大于-10 dB;4.234 MHz FSK发射天线与9.032 MHz PSK发射天线之间距离仅为1 mm,且2个天线的工作频率差较小,因此形成紧耦合,使得传输系数S23大于-10 dB。
为了从源头降低谐波干扰,在应答器天线信号源端加载低通滤波器。由于编程天线和发射天线均没有信号源,所以不用加载滤波器,4.234 MHz FSK发射天线和9.032 MHz PSK仅在发射天线的信号源处加载RC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对于图4所示的仿真模型,仍基于有限元法,采用HFSS软件仿真增加滤波器后应答器内4个天线间的S参数;为了醒目,仅列出S12,S13,S23和S32这4个参数滤波前、后的值,见表6。图5显示了滤波前后S参数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以图5(a)和(a′)为例,在0~35 MHz频率范围内,S11在27.095 MHz处取得最小值,当4个天线都采用27.095 MHz的激励信号时,S12和S13在滤波后明显下降。
为了验证采用滤波器降耦的有效性,仍然采用图3所示的仿真模型,基于有限积分法,采用CST软件仿真增加滤波器前、后应答器内4个天线间的S参数;同样,也仅列出S12,S13,S23和S32这4个传输系数滤波前、后的值,见表7。
图5 滤波前后的S参数
表6基于有限元法仿真滤波前后其中的4个传输系数dB
表7基于有限积分法仿真滤波前后其中的4个传输系数dB
由表6和表7可知,滤波后这4个传输系数的值均降低到-10 dB以下,从而证明了降耦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说明增加RC低通滤波器后,位于敏感天线带宽内的高次谐波分量被滤除,干扰降低,天线间传输系数的值下降,从而提高了天线工作的可靠性。
双信道应答器多天线间互耦引起损耗电阻增加、等效电感和自谐振频率下降;同时,互耦在多天线间产生转移阻抗。等效参数变化和转移阻抗引起天线阻抗变化,进而使天线调谐频率发生偏移。使用S参数中的传输系数表征互耦程度。基于有限元法计算得到多天线间的传输系数S12,S13,S23和S32均大于-10 dB。为了降低多天线间的互耦,在4.234 MHz FSK发射天线和9.032 MHz PSK发射天线的信号源输出端加载RC低通滤波器,滤除了天线带宽内的高次谐波,滤波后多天线间的传输系数均低于-10 dB。采用有限积分法仿真计算了增加滤波器前、后多天线间的传输系数,进一步验证了增加滤波器降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谢立鹏.应答器测试关键技术与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 [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8.
(XIE Lipeng. The Research of Cruci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Balise Testing [D]. 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08. in Chinese)
[2]徐宁, 张季良, 王财进, 等. 列车高速运行条件下应答器车载测试设备关键技术[J]. 中国铁道科学, 2010, 31(4):131-137.
(XU Ning, ZHANG Jiliang, WANG Caijin, et al. The Crucial Techniques of Balise Onboard Test Equipment for High Speed Train[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10, 31(4):131-137. in Chinese)
[3]CHEN Dewang, CHEN Rong, LI Yidong, et al. Onl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Train Automatic Stop Control Using Precise Location Data of Balis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2013, 14(3):1526-1535.
[4]赵会兵, 唐抗尼, 李伟, 等. 应答器传输模块的动态特性及高速条件下的适用性评价[J]. 中国铁道科学, 2010, 31(3):93-98.
(ZHAO Huibing, TANG Kangni, LI Wei, et al.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alise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the Assessment on Its Adaptability under High Speed Condition[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10, 31(3):93-98. in Chinese)
[5]杨志杰, 范浦辉, 薛瑞民, 等. 适应于高速运营与提速的查询应答器系统[J]. 中国铁道科学, 2002, 23(2):42-47.
(YANG Zhijie, FAN Puhui, XUE Ruimin, et al. Balise System Used in High Speed or Speed-Increase Line [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02, 23(2):42-47. in Chinese)
[6]SEMET C, MEGANCK P, GABILLARD R, et al. Feasibility and Security for a New Automatic Train Localization System by Electronic Beacon [C]//IEEE 46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Atlanta: IEEE, 1996:1604-1608.
[7]梁迪, 赵会兵, 全宏宇, 等. 应答器传输系统的电磁耦合机理及工程安装优化研究[J]. 铁道学报, 2014, 36(5):64-70.
(LIANG Di, ZHAO Huibing, QUAN Hongyu, et al.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Mechanism and Mounting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Balise Transmission System[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4, 36(5):64-70. in Chinese)
[8]ZHAO Linhai, JIANG Ying. Modenliing and Simulation of Balise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 46(2):867-874.
[9]ZHAO Linhai, JIANG Ying.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Research for Dynamic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Balise Tele-Powering Signal in High-Speed Railways[J].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 2013, 140:563-588.
[10]赵会兵, 孟亚松, 梁迪. 空间环境介质对应答器 “A” 接口性能的影响研究[J]. 铁道学报, 2015, 37(3):54-58.
(ZHAO Huibing, MENG Yasong, LIANG Di. Study on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Mediums on Performance of Interface ‘A’ of Balise System[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5, 37(3):54-58. in Chinese)
[11]罗丽燕, 刘中田, 周果. 护轨对应答器干扰的仿真研究[J]. 铁道学报, 2014, 36(10):59-64.
(LUO Liyan, LIU Zhongtian, ZHOU Guo. Simulation of Interference of Guardrail in Balise[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4, 36(10):59-64. in Chinese)
[12]伍裕江, 聂在平. 一种新的互耦补偿方法及其理论分析[J]. 电子学报, 2007, 35(3):492-496.
(WU Yujiang, NIE Zaiping. A New Mutual Coupling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Its Theoretical Analysis[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07, 35(3):492-496. in Chinese)
[13]谢俊, 胡皓全. 任意多边形状天线之间的互耦计算[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995, 24(增1):37-41.
(XIE Jun, HU Haoquan. Research on the Mutual Coupling between Arbitrary Polygon Thin Linear Antenna[J]. Journal of UEST of China, 1995, 24(Supplement 1):37-41. in Chinese)
[14]YAMADA Hiroyoshi, MORISHITA Masayuki, YAMAGUCHI Yoshio. A Simple Mutual Coupling Compensation Technique in Array of Single-Mode Elements by a Weighted Mutual Coupling Matrix Based on the Impedance Matrix[J]. 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7, 90(9):2288-2296.
[15]CHIU Chiyuk, CHENG Chiho, MURCH Ross D, et al. Reduction of Mutual Coupling between Closely-Packed Antenna Elemen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7, 55(6):1732-1738.
[16]CHOI Wonkyu, JEONG Seunghwan, PARK Chanwon, et al. HF RFID Reader Antenna with Loop Switch for Avoiding Magnetic Coupling [J]. ETRI Journal, 2014, 36(6):881-888.
[17]Union Industry of Signalling. UNISIG SUBSET-036 Form Fit Function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Eurobalise[S]. Brussels: UNISIG Consortiu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