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龙溪古镇为例探讨滨水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2017-04-08 21:27
四川建筑 2017年3期
关键词:滨水古镇特色

伍 静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成都 620860)



以黄龙溪古镇为例探讨滨水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伍 静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成都 620860)

传统古镇往往与水同生、因水而秀、傍水而名,滨水古镇集优美自然景观和浓厚历史文化于一身,历史风貌的缩影和代表,其开发建设对古镇的功能、经济、景观、生态等方面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对滨水古镇——黄龙溪古镇的现状调查和资料搜集,探索滨水古镇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确保传统文化、历史脉络的延续,为滨水古镇风貌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临江古镇; 保护与发展; 黄龙溪古镇

水与人们的居住密不可分,中国数千年的居住文化造就的滨水古镇就是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水构成古镇秀美风貌的同时也对古镇的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人们择水而居,水与古镇相生互动。然而随着古镇旅游以猛烈的势头兴起,滨水古镇也遇到了一系列如过度保护、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无地域特色、业态单一、“千镇一面”、淡旺季游客量变化大等问题。

1 黄龙溪古镇简介

1.1 古镇概况

黄龙溪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地处成都市双流县、眉山市彭山县和仁寿县三县交界处。黄龙溪镇北靠牧马山、东临府河,镇东又有源自仁寿县丘区的鹿溪河汇入府河,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川西乡土古镇。1992年,黄龙溪镇经省级主管部门和专家评定正式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1.2 历史沿革

黄龙溪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的东汉时期。黄龙溪古镇本体和周围发现的三处东汉崖墓群,镇北皇坟山的明蜀定王陵以及清末民初的三县衙门,印证了古镇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1.3 黄龙溪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分析

1.3.1 保护和恢复原有的吊脚楼

黄龙溪的吊脚楼是临江古镇的特色空间,大多为木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而且河风潮湿,有的结构也变形,甚至坍塌,门窗破损。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对其进行了维修、加固,以保护空间的整体性和独特性[1]。

1.3.2 修复河堤

对有毁坏的河堤进行恢复,采用与原貌相符的条石砌筑,使它保持古镇原有古朴的风貌。

1.3.3 恢复水巷子

黄龙溪古镇的水巷子以前由于无序的开发,既影响了巷道内的空气,又破坏了其独特的风貌。因此,对于巷道内影响风貌的悬挂物要予以拆除,对已经被污染、损坏的墙面要进行修复,所用的材料、色彩都要与原貌相符,恢复其原有风貌和空间形态。

2 临江古镇面临的问题

2.1 现状分析

2.1.1 水体污染

近年来,古镇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特别是在周末或短期节假日的时候古镇的游客流量增加迅速,由于缺乏政府相应的调节,超过了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所以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而忽视了对环境维护和治理的投入,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文化、环境的承载力,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相继出现。此外,由于从古至今人们择水而居,濒临的河流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灌溉和生活用水都依靠河流,多年来人们在水边洗涤,生活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在河流中,给水体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1.2 缺乏特色

据调查显示,无论是外地的游客还是本地的游客对四川滨水古镇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形象概括,不像江南水乡古镇一提到便会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浪漫画面,这也是四川滨水古镇与江南水乡古镇的一大区别。还有一些四川滨水古镇水乡风貌依旧,但在新开发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模仿,建筑几乎都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在街道引入水渠等。从而失去自身的地域特色,游人置身其中也难以感受到古风古韵,以至于个体古镇旅游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强。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古镇在开发更新的过程中一味地模仿其他古镇,缺乏对自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特色不够鲜明,从而失去了历史的风韵和内在的特色,无法形成自我品牌,使古镇缺乏特色,吸引力难以增强。

2.1.3 活力衰退

总体而言,对于四川地区大多数古镇而言,古镇活力衰退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两个因素外,也因其缺乏特色,可替代性强,给游人的感觉是和其他古镇类似,从而导致游客意向性较弱。

一方面, 四川地区古镇普遍缺乏旅游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餐饮、住宿的档次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对相应的配套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也不是很到位。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便捷的陆路交通使得古镇作为水陆交通和水路码头的地位下降,也让资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古镇的市场功能遭到压缩,出现了相对的功能衰退,作为古镇整体的各个空间环境也日渐难以满足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社会需求。

此外,对于某些古镇,原有的建筑空间环境难以满足人们改善生活状况,例如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或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也难以实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因此许多古镇的原有居民不愿再住在古镇区,纷纷搬往新开发片区或大中城市,古镇人口减少,活力衰退[2]。

2.1.4 淡旺季的落差

在旅游淡季,大多由于气候比较冷或比较炎热、景观相对单一,古镇的游客稀少,古镇中很多店面大多关闭,呈现一种空街空巷的形式。如丽江古城的12月~次年3月便是淡季,游人比较少,这个时候相对比较冷,景色主要是雪景,但是交通和住宿都是最便宜的时候,也更能体会古城的娴静。所以,古镇旅游淡季一般没有生气,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

2.2 原因分析

2.2.1 水运交通的衰落

古镇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川地区滨水古镇在现代交通工具尚未发展之前,因其紧邻的河流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当年的繁华,但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及交通工具的出现使滨水古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很多滨水古镇而言,因水运繁荣而兴起,又因水运地位下降而衰落。

2.2.2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境界。然而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四川地区的滨水古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断膨胀的古镇旅游业使得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滨水古镇开发变得盲目,致使许多古镇变得千篇一律,失去自身的历史特色。古镇中无地方特色的商品泛滥,浓重的商业气息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以至于人们变得过度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对古镇的保护,使大量的古镇滨水景观空间被盲目无序的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2.2.3 旅游产业发展的冲击

古镇旅游对其自身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滨水古镇更是如此。游客的涌入为古镇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若处理的不好也可能会为古镇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古镇旅游的发展,为了满足急剧增加的旅游者服务需求,饮食和住宿设施的数量都大量增加,还出现了大量的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的专门店,商业的布置也从原先的一两条街区迅速蔓延至整个街区。这种现象虽然代表着古镇旅游的繁荣,同时也意味着滨水古镇的环境遭到破坏。

(2)同时,滨水古镇大多面积小、旅游景点少,特别是旅游旺季大量的游客的涌入,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古镇宁静、宁谧的气氛丧失。

3 滨水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探讨

3.1 处理好古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古镇各种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滨水古镇的价值就更不可估量,因而对其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开展利用工作[3]。滨水古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人们的对滨水区开发的需求,例如开设的亲水休闲活动等之间存在着矛盾,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滨水古镇的开发积极性高涨。因此,清楚地认识滨水区开发的目标与滨水古镇环境保护之间潜在的冲突,寻求一个合理综述的评估体系,是对滨水古镇进行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3.2 “新”与“旧”的融合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落实到滨水古镇的具体形态上便是新与旧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先开发的滨水古镇比后开发的在材料及工艺方面相对落后,两者之间有着功能和特色上的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两者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其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互为补充。

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先开发与后开发区域的关联性,以整体风貌和谐统一[4]。关联性要求滨水古镇在形象上要相互融合,注重传统的延续,所以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尽量运用传统的外观形态、比例尺度等。

3.3 资源最优化配置

滨水古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和物质双重资源结合体,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前应做好科学规划,将古镇中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5]。这就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扩展视野,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滨水小城镇和国内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引进到四川地区的滨水古镇中。

(2)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滨水古镇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相关措施。

(3)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让滨水古镇资源在保护性开发过程中使各行业均享受到古镇旅游带来的利益,并得到合理的分配。

3.4 满足自然生态性

滨水景观空间是古镇资源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地方,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在环保治理、自然协调等方面下功夫。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并利用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引导,结合宣传教育,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一般采用先试点、再扩大实践力度,对重要景点进行重点保护。

3.5 体现文脉延续性

目前,许多滨水古镇的设计思路都是雷同的,造成风貌趋同一致,因此在借鉴其他滨水古镇保护与发展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广泛征取当地居民、游客和专家群体的意见,坚持人无我有的特色原则,积极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有当地独特韵味、不同特色的滨水古镇,体现了对古镇文脉的延续,同时也增强了古镇滨水景观资源的吸引性。

4 总结与建议

滨水古镇因其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在进行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忽略对其生态和文化内涵的保护是不利于古镇的长远发展的。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古镇原有的生态原则和历史文化氛围。然而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我们还应通过政策引导,创造条件,将传统文化、历史建筑和经典的休闲生活方式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注入新的现代元素,将其发扬光大,提升滨水古镇的艺术文化内涵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滨水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古镇旅游、带动地方城镇的发展。

[1] 阮宋庆,汪静,罗言云.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25(10): 957-960.

[2] 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3] 陈序.从市场角度看古镇保护与开发[J].山西建筑,2006(13):17-18.

[4] 周伟.古镇黄龙溪的保护与整体景观设计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2006.

[5] 陆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88.

伍静(1989~),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

TU-87

A

[定稿日期]2017-03-12

猜你喜欢
滨水古镇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中医的特色
古镇之旅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完美的特色党建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