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夏云,张正军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
“新常态”下的乡村发展研究
——以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为例
帅夏云,张正军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
在过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乡村发展存在一些缺陷,包括缺乏推理和论证的乡村集约式发展,导致乡村活力丧失,千村一面;对于偏远乡村,城乡关系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越发割裂; 在乡村无法组织资金自筹的情况下政府难以承担全部的基础建设投资费用; 以牺牲乡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阻力。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文章以都江堰市高原村为例,从突出乡村生活,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经营”理念下的发展模式;鼓励多元化、创新的合作性集体经济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常态下乡村发展的策略。
经济新常态; 乡村发展; 乡村经济; 乡村生活
在国家层面上的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体现在城镇化这一方面,则要求在经济新常态,建立在城乡协调、产业创新、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基础上的新型城镇化,改变过去名义上的数量增长过程,以产业升级、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为依托的社会结构变动支持新型城镇化[2]。对于乡村而言, “新常态”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为当前的城乡统筹带来新的机遇,而优化并且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则是乡村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重要内容。
城市和乡村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的促进和支持。但是,往往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城市的高度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联系以及乡村自身的发展暴露出问题。
1.1 过度追求集约式发展
过去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确权整理、农村新居工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于是乎大部分平原乡村甚至山区乡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集中式住宅,这其中大部分是异地安置,导致农民离开自己经营大半辈子的土地,重新开始一种半城市化的生活。一方面,对于这种集约式发展是否适宜该乡村的发展模式缺少推断和论证,导致部分流转后的土地整体缺乏市场运作手段,要么因为经营不善使农民收不到租金,要么就无人问津管理沦为荒地;另一方面乡土生活几乎面目全非,半村半城的风貌使得乡村的活力几乎丧失至尽。过去是千城一面,而现在几乎就要变成千村一面。
1.2 乡村小规模生产制约发展
而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长期的城乡分割以及城市的吸引力都难以辐射到这些地区,尤其是在地理位置上更加偏远的山地乡村。城市的高速发展却使得这种割裂也越发严重,使得先进的生产力无法渗透到乡村,一方面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收入提不上去;另一方面又挫败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造成乡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远走他城务工,只剩下老、弱群体经营乡村有限的土地资源。这更加割裂了乡村地区与城镇的联系,导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无法在城镇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3],严重阻碍了乡村地区的发展。
1.3 政府难以承担全部基础投资
对于一些靠近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且具有一定优势资源的乡村而言,大量的政府投入这种“外部输血”的方式可能激活乡村的发展潜力,形成自身的发展效应,进一步改善乡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4]。但对于一些区位优势较差的乡村而言,如果没有挖掘并且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那么大量的政府投入可能仅仅停留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层面上,乡村也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这样的“外部供血”一旦停止的话,这些乡村的发展就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发展的情况。这样一来乡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也就成了杯水车薪。
“新常态”下的乡村发展就要逐渐摆脱不符合实际的、有悖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从乡村本身利益出发,尊重农民自身的选择和利益,维护乡村本来的面貌,利用现有的规划手段和制度适应乡村发展和农民需要并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模式[5]。这种发展模式也并不是让乡村保持原生态风貌,而是让城市和农村以一种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式结合。因此,这种“新常态”并不是把农村变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一体化,农村农业也不是全部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走出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的的道路。
2.1 突出乡村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土地整治
城市的财富隐藏在城市的空间布局里,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不在土地里,而在于城市中缺乏的田园生活[6]。因此,要想挖掘出乡村的财富潜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一种生态且具有一定雅致的田园生活。当然,这种田园生活的营造是基于对本地的乡土环境、生态格局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山、水、田、林、地质的特征。留得住青山绿水、好土地,才留得住更多诗意且生态的乡村空间。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尤其在资源优势较好的乡村中,应该按照宜聚则聚,适当分散的原则去推进农村乡村住房工程,避免让大规模的集中式住宅毁灭了乡土风情。把重点放在推进乡村环境改造,加强耕地的保护,优先发展有利于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上,以此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保障。
2.2 产业立体化的“乡村经营”
经营乡村,经营的是什么?一种最简单的表达就是经营乡村的资源特色[7],即一切可开发利用的、产生社会效用的资源。包括物质的、有形的,也包括文化的、无形的等。以乡村地区为主体,打破传统城市先行发展的倾向,又不需要政府大规模的全面投资,乡村是通过有限的外部力量和优越的内部资源的市场化获得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有效解决资金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复合式发展,将三大产业配合起进入“乡村经营”模式当中。将乡村产业纳入市场运作,通过市场的力量,提高乡村的区域价值[8],从而避免了将传统乡村纳入到城市的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中,但也实现了本身的发展。
2.3 鼓励多元化、创新的合作性集体经济
随着农村社会稳定、农业逐步发展以及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收增产。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对于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对现代化生产工具的投资、对高效率管理技术方法的投资。大量的投资可能是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无法筹集的,因此建议在产权清晰、各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多方多元化的合作性集体经济,使其运行更为灵活,筹措能力更加强大,激励约束机制作用更明显、资源配置效率更高[9],给现代化集约式产业化的农业发展带来更多契机。
在随国家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依然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这其中早已有个别乡村通过自己的摸索践行了这一思想,而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就是个案之一,因此本文以该村为例,分析其发展模式中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乡村发展思路相契合的地方。
3.1 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简介
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离虹口乡场镇约 3 km,离都江堰市 24 km,面积10 km2,村域内共850人,380 户,分为6个村民小组。高原村背靠元宝山,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5·12”地震中,与映秀一山之隔的虹口蒙受了巨大损失。但震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建设措施,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以种植三木药材和猕猴桃为主要产业,单产位列全市之首,是都江堰市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
3.2 高原村发展模式总结
高原村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乡村发展策略的契合点。现对其中比较突出的几点进行分析。
3.2.1 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法
高原村是典型的西南地区山地中的乡村,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优势,但是基础设施较差,对外交通非常不便,也没有形成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导致过去多年以来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在全村达成共识的情况,高原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措。其一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个体生产户,筹措建设资金 70 多万元,修建了4.5 km的村通水泥路,贯穿全村6个村民小组,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二是采用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以开发猕猴桃种植产业为吸引点争取民营企业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长120 m、宽8 m的高原大桥及两岸配套公路约650 m,切实解决了制约全乡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该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三是向政府争取交通、卫生、基层组织、产业发展、新居工程等各方面的建设补助支持。在筹措到多方资金的情况下,高原村完善了本村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建设,为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动力。
3.2.2 还原乡村生活,发展立体化“乡村经营”
随着高原村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新居工程的完善,高原村村貌焕然一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楼房建得漂亮,但是失去乡村原始生活中生禽养殖、院坝跑鸡的场所,同时也使得原来经营的乡土特产——老腊肉的产量大大减少,美食种类大打折扣。因此,借着高原村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猕猴桃种植产业,进行跑山鸡的养殖,发展立体农业;同时在村中专门开辟几个养殖点,保证乡土农副产品的输出。除了经营农村土特产,村民还将自己住宅的空余房间腾出来与成都大学联合组建“熊猫驿站”连锁酒店,使得住不满人的农家住宅也成了村民的盈利手段。通过将本村乡土特产与空余住宅纳入到市场化运作程序,再次提高了高原村的区域价值。
3.2.3 以创新式集体经济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理念原则和企业化组织形式,高原村建立了农户、市场和龙头企业紧密连接的猕猴桃产业合作社、三木药材产业合作社,有效地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强了农副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实力。目前,该村已形成猕猴桃、三木药材和黄连“三大种植基地”及亚洲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该村的134 ha猕猴桃成为我市高标准规范化出口基地,每年给村民带来 500万元以上的收入。在这种村民自愿、明确产权的情况下组织村民建立起来的合作经营制度大大增强了全村经济实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形成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有了以上良好的发展策略的保障,高原村也逐渐成为了旅游投资热点,大量的乡村酒店、星级酒店、养身项目进入到高原村,同时也结合山地运动项目拓宽了高原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使得高原村的旅游产业蒸蒸日上。但是,越是这种发展势头下越要注意高原村自身的环境容量与生态维持的底线,再加之高原村特殊的地理条件更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要让过度的建设毁山林于一旦,或许这正是在这一轮经济新常态下高原村自身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1] 邱晓华.中国经济新常态实际上就是习近平新常态[OL].新浪网,2014-08-23.
[2] 侯为民,李林鹏.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5(4):11-16.
[3] 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4] 赖恒友,林春英.乡村经营的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初探[J].新农村,2011(2):8-9.
[5] 《北京规划建设》编辑部. 城乡统筹:城市规划语境下的探索[J].北京规划建设,2010(1): 10-11.
[6] 仇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 2005, 29(10):9-13.
[7] 方学敏,陈柳钦.城市经营: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新模式[EB/OL].2009-11-16[2012-5-13].http://www.chinacity.org.cn/cspp/csyx/48493.html.
[8] 张京祥,陆枭麟.携走还是变奏:对当前城乡统筹规划实验的检讨[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1):12-15.
[9]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黔中经济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呈现统筹总体规划[R].2011.
帅夏云(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城镇规划;张正军(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城镇规划。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7-03-10